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

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

王驥繼承楊榮的政治思想,楊榮雖然主張文官完全接替勳臣的工作,今後武將僅僅負責戰鬥就行了,其餘的事情都由文官負責就行了。

這一點與勳貴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以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之間,你來我往,當初楊榮與張輔都去了,但是繼承者依舊在做同樣的博弈。

但是並不是說,楊榮與王驥這些都是不是主戰派了。

恰恰相反,在這一次北伐決策之上,他們都堅決的站在朱祁鎮這邊。

一方面,固然是朱祁鎮已經有了一個全盛時期皇帝的權威,很多大臣都不敢明面反對皇帝,最多委婉的勸諫而已。

另外一方面,不管楊榮與王驥,都是實實在在的兵臣。是在中樞能總理戎機,在外能統兵打仗的大臣。

真要比起來,讓王驥與孟瑛領兵對決,勝負之數,還很難說。

所以他們骨子上是喜歡能恢復永樂全盛的時候。

王驥之所以一直堅持下來,一方面是給皇帝撐場子,畢竟王驥這樣的老臣在朝中的威望,不是尋常人可比的。

即便是首輔陳循在王驥面前,也要乖乖的執後輩禮。

另外一方面,王驥也想看見大明再一次漠北大勝的局面。最好這一次勝利是在他的當政的時候。

如此他即便是死了,到了九泉之下,也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了。

王驥此刻也正與羅通說這話。王驥白髮蒼蒼的說道:“後勤上的事情,萬萬不可耽擱,這一戰不管打成什麼樣子,板子萬萬不能打在兵部頭上。”

羅通說道:“下官明白。”

王驥說道:“這一件事情辦好之後,內閣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羅通說道:“下官明白。”

王驥感受到了羅通語氣之中的冰冷,他與羅通當初的私怨並沒有一筆勾銷,但是王驥卻不在意,反而饒有興趣。

因爲羅通能坐在兵部的位置上,王驥是出了大力氣的,這種政治上的繼承關係,甚至比其他關係更牢固。

甚至羅通在王驥退下來之後,還要保全王驥的家族。

這就是政治潛規則。

而且羅通雖然放蕩不羈,言語之間也不謹慎,卻也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有些事情他做不出來的。

王驥大笑道:“羅通還在記得當初的事情?今後你在內閣裡面,更要管住自己的第三條腿,否則就不是貶官那一回事了。”

羅通忽然一笑,說道:“老了,已經不行了,難道老大人,你還老當益壯嗎?”

王驥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王驥都八十的人了,哪裡有什麼老當益壯啊?但是男人的面子,能讓他說自己不行嗎?

在這樣的事情上,即便是八十歲的老人,也是一個老男孩。

就在王驥覺得尷尬的時候,有人來請,卻是首輔陳循。

王驥這就去了。

陳循早就在一輛馬車上等着王驥。

雖然馳道運行,大明的馬車也有很多的變化。因爲馳道上的馬車,四輪馬車更加便利,無他兩輪馬車,馱馬也要承受一定的壓力。

但是在馳道之上,只要跑到一定速度,四輪馬車要比兩輪馬車更加輕鬆。

所以,這種四輪馬車在北京城之中也慢慢的盛行起來。當然了,這也有朱祁鎮不提倡坐轎的原因,除非年紀太大的老臣,都不能坐轎。

在朱祁鎮看來,轎子所謂人格上的侮辱,以人爲畜,什麼的,可以暫且放放,但是有一點在朱祁鎮看來,絕對不行。

轎子的效率太低。

馬車什麼的,到了危機時刻,朝廷是可以徵用,成爲運輸物資的工具。但是轎子能做什麼?能當木料,還是能當柴火?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馬匹的問題。

對,雖然漠南蒙古到了大明治下,朱祁鎮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雖然他現在馬匹短缺,但是長遠的看,大明馬匹短缺症已經成爲過去了。

而今這一次大戰,幾十萬馬匹,有近乎二分之一,都是漠南各部落提供的。這還是僅僅是漠南蒙古,更是多次大戰之後,來不及休養生息的情況下,能夠調集出來的馬匹數目。

如果當漠南蒙古如同朱祁鎮那般改造,蒙古畜牧業將會迎來大發展。到時候朝廷所擁有的馬匹數量將會非常多。

這又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大明需要的馬匹是限制的。

就算是大明京營全部配馬,但是很多守城的衛所軍隊還是不需要配馬的,甚至給他們發馬,也是極大的浪費。

甚至這些衛所士卒會將馬賣掉。

朱祁鎮預估大明官府軍隊加馳道系統,保持二百萬匹到三百萬匹馬匹,包括戰馬與馱馬。

是現在保存戰馬數量二倍到三倍。

如此一來,如果多出來的馬匹該怎麼辦?

當然了,農業社會對畜力的需求是無窮無盡,但是真正百姓其實很難買一匹馬的,所以朱祁鎮一些事情都要做在前面。

比如推行馬車,嚴禁轎子。

陳循的馬車,乃是朱祁鎮所賜的,也是大學士的待遇之一,外面都是厚厚的硬木,弓弩近距離射擊也不可射穿。

而各種採光的窗戶都不是太大,卻有大量的浮雕精緻非常,安全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很好。

陳循親自下車,攙扶王驥上車,屏退左右,說道:“王公,此次北伐,你以爲勝負如何?”

此刻馬車行走在官道之上,這一段官道順天府修繕過了,雖然沒有用青石板,但也是層層夯土,比較平穩。

馬車之中一下子靜了下來。

王驥心中琢磨着陳循爲什麼這麼問,說道:“瓦刺連年戰敗,可用之兵不過十一二萬騎,我軍雖然分爲三路,但是每一路都不是瓦刺能夠吃下來的,三路之間不過相隔數百里,消息相通不過數日而已。”

“瓦刺即便圍攻一路,也不過在旬日而拔,到時候大軍匯合,瓦刺必然大敗。”

“石亨,楊洪,郭登,都是敢戰,能戰之將。即便不能大勝,也不至於大敗。”

“故而我覺得,有三成把握大勝,但有七成的把握,卻是瓦刺避戰,到時候漠北草原就不是瓦刺一家所有了。”

陳循說道:“我問過滕國公,他的說法與王公相差不大,都沒有說有必勝的把握。”

王驥說道:“首輔說笑了,戰場之上,哪裡有必勝了。即便有而今的勝率,已經足以一戰。”

陳循說道:“王公所言極是,但是這僅僅是帥臣的想法,卻不是大學士該想的。”陳循的語氣之中,倒是有幾分宰相風度,繼續說道:“我等大學士,爲陛下治理天下,務必萬無一失,而今之戰,勝負之數,還難說的很,故而我輩必須做萬一的把握。”

王驥說道:“首輔的意思是?”

陳循說道:“如果,如果,前線大敗,內閣必須有備案,倒是該怎麼做纔好。卻要王公指點了。”

王驥覺得這也正常,朱祁鎮很喜歡要備案。這種習慣也影響了內閣的人。王驥雖然覺得大敗估計不大可能。但是還是答應下來,說道:“也好。”

陳循臉色微微發苦,他雖然知道左右無人,但依舊靠過來,低聲說道:“這個備案一定要做好,另外一個備案也要做好。那就是陛下親政的備案?”

王驥頓時皺眉,他有些不敢相信,說道:“此事當真?”

陳循說道:“這樣的話,我如何敢胡說?這個是大罪過。此事王公萬萬不可透漏出去。”陳循心頭苦水一重重,將這一件事情與王驥細細道來。

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十章 父子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
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十章 父子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