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

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

因爲寧波之疫,葉留宗之亂,變得更加不可收拾了。

朱祁鎮立即召集內閣與張輔,商議對策。

朱祁鎮首先說道:“浙江上下不堪重用,非要換人不可。”

說實話,雖然而今處州戰局讓朱祁鎮很不滿意,但是朱祁鎮也知道,處州戰局也不能全怪浙江地方。

但是對於浙江地方隱瞞-疫情,卻是無法忍受的。

“陛下,使功不如使過。”楊溥立即說道:“而今多事之秋,當鎮之以靜。而且又從何處調人去擔任浙江巡撫?”

楊溥未必是對浙江地方官有好感,只是從朝廷決策到換人,換了人之後再掌控地方權力,一切理順之後,開始做事。

這事情太長了,夜長夢多再出了什麼事情,豈不是亂上加亂了。

朱祁鎮未必不知道這一點,只是浙江局面紛亂之極,以寧波爲中心的大疫。南邊還有兵亂。

還有困到疫區的京營將士。

這些事情,朱祁鎮並不認爲浙江地方官員可以勝任。

不派一個精明強幹的下去,如果一直拖拖拉拉的,所造成的影響,恐怕會更壞。

其實朱祁鎮心中也有一些泄氣。

對於地方上屢屢出事。

朱祁鎮能做些什麼?

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換人而已。

此刻朱祁鎮有一絲理解崇禎皇帝的心情了。

朱祁鎮說道:“長痛不如短痛。”

楊溥見朱祁鎮意見堅決,說道:“既然如此,臣以爲可以讓況鍾擔任浙江巡撫。”

朱祁鎮聽了楊溥的話,看了一眼,對楊溥居然推薦況鍾,有些奇怪。

況鍾是好官嗎?

是好官,當今天下有三個人被稱爲青天,就是于謙,周忱,況鍾。

于謙與周忱不用說了。但是況鍾已經擔任杭州知府十幾年了,一直沒有挪過位置,這固然是況鍾親政愛民,百姓不想讓況鍾離去,每每朝廷要將況鐘調離,就有數萬人向朝廷上書,請求挽留況鍾。

宣宗皇帝特別給況鍾加銜,以正三品擔任杭州知府。而在布政使不過是從二品而已。

但是僅僅是這樣,卻也說不通。

朱祁鎮有幾次嘗試調任況鍾,才發現其中原因。

因爲況鐘不是科舉出身,不是監生出身,也不是軍方出身,而是文吏出身的。

不過況鍾就是以文吏出身的。

在明初一段時間,朝廷沒有人用,可以說什麼人都用,不拘泥於科舉不科舉的。但是這個時間段很短的,雖然之後還有文吏出身的官員,但是都被按得很低,況鍾能做到正三品。已經是破格了。

遠遠超過了文吏出身的天花板了。

周忱與于謙都是進士出身,那麼于謙的科名差一點,朱祁鎮提拔這兩個人,阻力並不大。但是想將況鍾提拔上來,就遇到了阻力了。

楊溥這樣做,只是事急從權。

首先,朱祁鎮一心要換掉浙江布政使。換一個人以巡撫的身份掌管全省,可以靈活的調動兵力。

但是大明不是沒有有能力的官員,但是大多都在京師。從京師調到浙江,有些太遠了。即便從南京調人過去,到時候想要掌控局面也是需要時間的。

唯獨況鍾是不用擔心這一點的。

杭州乃是浙江省會,而況鍾擔任了十幾年杭州知府,又是高配。深得百姓愛戴,在杭州況鍾纔是地頭蛇。

而且他品階也夠,怎麼看怎麼合適?

至於那些其他的東西,在國家大事之前,楊溥也就顧不得其他了。

朱祁鎮說道:“好,立即擬旨讓錦衣衛八百里加急,去杭州。”

楊溥說道:“遵旨。”

朱祁鎮又問張輔說道:“而今局勢變化,方瑾恐怕一時半會兒,是到了不了處州了,只是前線軍情緊急,各省各自爲戰。英國公可有辦法?”

張輔說道:“請陛下放心,浙江,福建,江西三省有幾十個衛所,兵額十幾萬,縱然南兵不堪戰,但是區區賊寇也不足爲懼。只需派一員大將統合三省,不能讓三省各自爲戰下去。”

朱祁鎮也明白。

他覆盤幾次,可以確定,葉留宗能有今日,最大的幫手,就是大明的官僚們。

畫地爲牢,以鄰爲壑。毫無大局觀。

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統合三省兵力,統一行動,這纔不能讓葉留宗個個擊破。

朱祁鎮說道:“派誰去?”

張輔說道:“魏國公坐鎮南京,距離最近,讓他去最合適不過了。”

朱祁鎮心中默默一想,卻發現魏國公正是最合適的人了。

首先想要鎮住下面的人,這個人可以沒有能力,一定要有資歷,能鎮得住場子,而魏國公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畢竟大明中山王嫡脈,下面的人都不敢怠慢的。

當然了,朱祁鎮或許讓其中一個文官挑大樑,比如說焦宏。

一來,朱祁鎮也不相信文官的能力,二來,朱祁鎮不想破壞他登基以來的原則,就是總領大軍的帥臣,必須是武將。或者說必須是勳貴。

這不僅僅是朱祁鎮的原則,也是大明開國以來的祖制。王驥能總督雲貴,其實已經有幾分破例了。

朱祁鎮想了想,發現最快統合三省,卻是魏國公最合適了。

朱祁鎮說道:“傳令給魏國公,讓他立即奔赴前線,整合三省人馬,朕不想聽見葉賊肆虐的消息。”

這兩邊全部安排好了。

朱祁鎮纔有心思細細問大疫的情況。

說實話,對於大疫朱祁鎮並不是太陌生的,甚至很熟悉,所謂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一般水旱蝗災後,都有會大疫發生。

朱祁鎮甚至都有一些麻木了。

朱祁鎮不是沒有想過這些事情,但是比起淹死餓死,死於兵禍,死於勞役的人來說,病死,已經算是善終了。

而且就百姓來說,承受疫病的壓力非常強大。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想過,他們得疫病與朝廷有什麼關係。

不管是從事情的輕重緩急來看,還是對維護朝廷的統治來看。

治療疫病這一件事情,與天文測量一樣,都是重要的並不緊急的事情。貝琳而今在欽天監整理翻譯回回曆法,並培養學生。

重啓四海測量一事,也就擱淺了。而重塑醫療體系這一件事情,也被朱祁鎮擱置了數次了。

朱祁鎮下決定,不準備再耽擱下去了,他召集太醫院使。問道:“天下之間有哪些名醫?”

這太醫院使姓張,說道:“天下名醫具出四大家,而今天下名醫都是四大名家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

朱祁鎮一聽,又觸及到他的知識盲區了,說道:“那四位大家。”

張太醫說道:“乃是高祖河間劉公諱完素,以及高祖的弟子,張公諱張從正,李公李杲,還有就是義烏朱震亨。”

朱祁鎮一聽這四個名字,立即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這位太醫院使,醫術高超不高超,朱祁鎮並不知道,但是在醫學這個圈子裡,地位恐怕不低。

隨即張太醫詳細講解了一下四位大家,還有他們的學術思想。

也幸好朱祁鎮這幾年被無數翰林教育,國學基礎還是不錯的,否則上來大量的陰陽經絡,朱祁鎮決計是聽不明白的。

總體來說,張完素提出了五行升降,經絡腑臟的中醫理論,在這基礎上,發展出了以熱症涼治的主張,他兩個弟子,一個主張攻下,用通俗的話,就是遇見病了,吃一點瀉藥,泄一泄就行了。而另外一個弟子,卻主張補脾。而朱震亨卻是主張養陰。

朱祁鎮一概不懂,但是從人事關係方面來讀,卻有另外一種滋味。

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六章 經筵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十四章 遺詔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章 諸子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
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六章 經筵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十四章 遺詔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章 諸子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