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

第三十五章廣西內部的分歧

“什麼?”王豫將安南的內情告訴廣西方面,這些文武大臣齊齊皺眉。

而今已經是正統二十五年正月了。

地點也是廣西太平府。

文武大員有兩廣總督項忠,廣西巡撫葉盛,徵南將軍毛勝,徵南軍總斷事王越,自然還有太子朱見濬。

同樣是皺眉,其中意味卻不大一樣。

兩廣總督項忠雖然皺眉,但是眉目之間卻一絲鬆快之意。他與葉盛一般,不大想與安南大戰一場。

一方面大部分文官的想法都是一樣,都是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 而不大想打仗,如果說打瓦刺還有解除北京戰略威脅的必然性。

打安南就是多事了。

很多文官都擔心,皇帝因爲破瓦刺之功,走上了窮兵黷武的道路上。所以項忠在這個位置上,收到了不知道多少友人送來的書信。

讓他想辦法和睦兩國,讓陛下回心轉意。

但是項忠肚子裡卻是一陣罵娘,卻無可奈何。

畢竟這些友人大多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指點點的,卻完全沒有想到,項忠是如何上位的,項忠就是軍事上的能力才一步步走到了兩廣總督位置上的。

而且兩廣總督雖然是一方大員,說起來,也是整個大明文官之中排名前十幾名了。

不要小看着前十幾名,已經大明文官核心層了,如果項忠擔任一任兩廣總督之後入京,擔任一部尚書,就有資格被當做文官大佬了。

但是即便如此又如何?

是內閣之中的人不是文官大佬,還是六部尚書沒有權位,他們都擋不住陛下,他區區一個地方官又能有什麼辦法?

安南的情況傳來,項忠心中是鬆了一口氣。

如果安南無懈可擊,那麼就可以將這一次軍事行動解除了。

當然了,大軍聚集,幾乎箭在弦上了,想要解除,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總是也很麻煩。

但是這麻煩,總比打安南的麻煩小而已。

不過毛勝的心中實實在在有十萬個曹尼瑪

他都準備好打仗了,而今一句話,安南內部沒有可乘之機就不打了?

毛勝在這一件事情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要誰來賠?

毛勝是萬萬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局面的。

是以他眉頭緊皺,是想破局之策。

“咳咳。”王越說道:“你先下去吧。修整一下,就帶着安南使臣回京吧。”

王越心中也有一絲遺憾。

王越不想建功立業那是假的。

說起來,王越也參與了好幾次戰事了,但是總體上來說,他都是以斷事官的身份,擔任監軍。

如此一來。他的職務倒是上來了,但是總體上來卻沒有一個爵位。

看着身邊的將領,一個個都有爵位在身,王越心中並不是沒有羨慕的。封妻廕子,王越心中未必沒有想過。

所以,如果說王越對打安南一點想法都沒有,那也是不對的。

但是王越也知道輕重緩急。

畢竟他來之前,皇帝,首輔,大學士,兵部尚書叮囑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吩咐。

王越還是拎得輕重的。

而今宜山王一去,黎朝內部強烈的君臣矛盾,就被消弭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黎朝就沒有君臣矛盾了,但是這種矛盾已經壓制到不會兵戎相見的地步了。

更不要說,宜山王弒君篡位,得位不正,而今這個嘉王,從程序到手腕,都強過他哥哥,不過一兩月之間,就得到了君臣衷心擁戴。

既然沒有機會,自然就不可進軍了。

王越自然要發揮出自己的作用來。

王越將王豫打發出去之後,說道:“項總督,毛將軍而今的局面,兩位怎麼看?”

項忠嘆息一聲說道:“機會稍縱即逝,可惜了,而今安南不可用兵了,辜負了陛下之心,我只能想陛下請罪了。”

“不可,那嘉王小兒,不過剛剛登基一月有餘,就能讓下下信服,根本不可能,定然是王豫爲之矇騙了,真假虛實之計。”毛勝信誓旦旦的說道。

其實毛勝豈能不知道,錦衣衛與東廠在安南境內的情報組織,此刻都已經啓動了,直接與太子朱見濬對接。

朱見濬也將很多情報給他們看過。

總體上來,東廠錦衣衛雖然搞不到上層的一些機密情報的,但是民間的情報還是能搞到的,從宜山王登基到他被廢,這一百多天之內,升龍城之中的氣氛一日緊過一日,每日大臣被刑殺的,決計不少。

但是從黎思誠登基之後,這種氣氛就一掃而空。

也能印證出王豫所言的正確性。

王越說道:“將軍,陛下要得是一場勝利,而今如果我們輕易對安南動兵的話,一旦有失,京師那邊也不好說話。”

毛勝聽了,一陣子沉默。

打仗兵危戰急,一旦勝利了,故而獎勵豐厚,但是打敗了卻是一個什麼下場,毛勝也知道,要知道成國公家族當初多顯赫,而今成國公家族當家的朱儀,卻在龍城遠戍,與當初簡直不能相比。

說起來,這還是成國公自殺,再加上成國公畢竟是靖難勳臣,皇帝不給成國公面子,也要給太宗皇帝一點面子。

鎮遠侯顧家的下場,才更讓他驚懼。

鎮遠侯一脈在開國勳臣之中,也是相當有聲勢的,畢竟開國勳臣留下來的並不是太多,但是又如何,大功於朝廷的鎮遠侯顧成顧老爺子,居然絕後了

毛勝一時間也冷靜下來了。

徵安南如果能如英國公張輔那般順利,七月滅一國,他毛勝一躍爲國公都沒有問題。但是他如果敗了。卻沒有一個東平郡王這樣的祖宗。

毛勝長嘆一聲,說道:“王將軍,這一件事情,朝廷讓你說了算,你總要說說看,你什麼意見?”

王越有意直接否定,但是他不想得罪毛銳,說道:“此事不若請聖裁。”

王越根本就是拿皇帝當幌子。

誰都知道,從這裡到北京,數千裡之遙,請示皇帝,皇帝的批示到了之間,最少也要一個月。

而今黎思誠剛剛上位,尚且有一些機會,如果皇帝的命令到了,更是沒有一點機會了。

想想就知道,皇帝的命令是什麼。

毛勝豈能看不穿王越的伎倆,他轉過頭,對太子朱見濬說道:“殿下,此事您怎麼看?”

朱見濬最近變得沉默起來。

真是皇帝當初訓斥一番。他發現了自己有很多不足,一直參與處理大藤峽善後之事,將十幾萬瑤民安置在附近平地之上,或爲軍戶,或爲編戶。

又在大藤峽山中,建立了四個土司,由大藤峽瑤民之中四大姓掌控。

這些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最爲艱劇,很多事情都牽扯到升斗小民的利益,而在這一件事情上,不管是瑤民還是百姓都是寸步不讓的。

朱見濬雖然沒有直接處理,但也被弄得頭昏腦漲。其中更是有人不服想重新起事,有人想借官府之力剷除自己的敵人。等等等。

朱見濬這樣說了,那就是一錘定音,其他人還能說些什麼?尤其是毛勝失望之極。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