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

第二十章郕王之意

朱祁鈺頓時一縮頭,不敢說話了。

朱祁鎮看着朱祁鈺眼神有些複雜。

說實話,他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朱祁鈺還是一個小娃娃。幾乎是朱祁鎮看着長大的,雖然朱祁鎮沒有怎麼照顧朱祁鈺。但是朱祁鈺的時候,他也一直放在心上的。

甚至朱祁鈺是按照朱祁鎮安排大明皇族教育流程教育出來的第一人。

在大本堂與功臣弟子一起讀書,然後在武學待了三年,談不上文武雙全,但是經史子集,弓馬騎射都有涉獵。

對戰爭,也不是太陌生的。

而原本歷史上的事情,讓朱祁鎮心中有一個疙瘩。

雖然他明明知道,歷史早已不一樣了,但是朱祁鎮也發現自己似乎得了皇帝的職業病,那就是多疑。

雖然他現在還能自我剋制,將這種沒有來由的懷疑,壓制在心中,不吐露出來而已。

朱祁鎮此刻忽然沒有教訓朱祁鈺的心思,一擺手,讓人將太子送回去,兄弟兩人一前一後,信馬由繮的在湖邊逛着。

朱祁鎮說道:“一晃這麼多年了,當年在父皇靈前,彷彿還是昨天,你就長大了,連見浚也比我當年大了。”

朱祁鈺說道:“父皇如何看見皇兄現在,一定會很欣慰的。”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欣慰什麼,我就不想了,只要父王不罵我就行了,罪己詔還在太廟的,不說我了,今天是來說你的事情的。”

朱祁鈺說道:“我的?”

朱祁鎮說道:“朕將襄王叔封到了麓川,聽聞他最近過得並不是挺好的,緬甸也是今年纔算安靜下來,南方的氣候讓我們這位王叔吃盡了苦頭。”

“現在又將西北四位王叔遷到北京來,只是讓他們閒居,每年萬石俸祿,比之在封地,落魄了不知道多少倍,連子弟如果沒有功勞,連一個郡王都沒有了。”

“外面人說朕苛待諸王,已經到了容不下的地步,簡直是荒謬。”

“朕既是大明的皇帝,又是朱家的族長,豈能不爲我家着想,父母之愛子爲自己計長遠,而鎮身爲一族之長,也要爲家中計長遠。”

“天下沒有不亡之國,我大明亦然,而今所謂之藩王不過是囚徒而已,不僅僅不能給國家帶來好處,反而是朝廷的拖累。”

“尋常百姓之家,還不養閒人的。而且這不是養不養閒人的事情,一旦我大明天下有土崩瓦解之時,而今之藩王誰能爲光武?”

“恐怕誰都不可能。”

襄王據說已經命不久矣,卻是南方的天氣讓襄王這個在北方長大的人吃不消,更不要說,大戰不多,但是小戰不斷,襄王操勞過度。久在牀榻之間。

而今已經是襄王世子秉國政了。

而西北四王,卻是瓦刺與大明交惡之後,也先見宣大之間攻之不動,也就息了一戰而定北京的心思,反而轉攻西北,西北打了一陣子,雖然戰事規模不大,但是西北四位王爺就有一些吃不消了。

屢次請求遷藩國到潼關以東。

朱祁鎮自然不願意了。

就拖着。

最後四位藩王答應朝廷,從此只領藩王俸祿,至於藩王以下,要藩王負責。也就是除卻藩王嫡子繼承之外,其他兒子就沒有爵位了。

同樣朱祁鎮也同意四家王族子弟出仕。

畢竟這四位藩王,都是太祖封出去的,距離皇家血脈太遠了,不管皇帝怎麼變動,都論不到他們。在某些問題上,反而比近支皇室可靠。

當然了文官方面,暫且不好說。畢竟沒有功名,想當上大官是不大可能,倒是這些藩王子弟都進入大本堂到武學,現在還沒有培養出來。

但是將來,朱祁鎮估計大明高級將領之中,有宗室將領的一席之地。

這也算是鞏固皇權的另外一個措施。

之前朱祁鎮僅僅是截留了藩王俸祿,而今通過西北四王,打開了一個缺口,看下面藩王的反應,對於朱祁鎮來說,大部分藩王,朱祁鎮都準備遷回南北兩京,有些實在不想回來的也行,不過俸祿沒有那麼多了。

朱祁鎮對於大明的藩王制度,一直在矢志不渝的推進,隨着朱祁鎮的大權在握,這速度在一點一點的加快。

郕王說道:“臣弟明白皇兄的深意。皇兄是想讓大明藩王封在遠服之地,將來中原有變,各地藩王還有勤王之功,這是太祖之本意。”

朱祁鎮說道:“我不指望他們有什麼勤王之心,只求將來真有那麼一天,有人能爲光武就行了,實在不行,做劉備,也算是對得起我們這些泉下之人的良苦用心了。”

“朕之前一直沒有讓你就藩,不是準備讓你在京城當富貴閒人,而是想讓與襄王叔一般,爲我大明鎮守一方,之前是朕沒有開疆擴土。不知道該將你封到什麼地方?今日卻是一個機會。”

朱祁鈺立即會意說道:“是朝鮮?”

“對。”朱祁鎮說道:“就是朝鮮,我這一次最後一次問你,你如果不想去,也可以不去,但是今後卻只能在京城,與西北四王一般了。”

“臣弟去。”朱祁鈺說道:“臣弟從小跟隨皇兄練習弓馬,就是爲了有一天能爲大明效力,臣弟明白皇兄的苦心,如果讓臣弟困在一座城池之內,一輩子當富貴閒人,臣弟寧可死。”

只有嘗過權力的滋味的人,才知道權力的可貴。

郕王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從小就在權力場中長大,如果他一輩子就註定與權力無關,他也沒有那麼多想法了,但是當他知道,他有一天能夠接觸到權力。

他心中野心就按捺不住了。

就好像歷史上一般。

朱祁鎮說道:“好,有些事情,你要往外面說,如果一切順利今年你就能住進漢城之中,因爲朝鮮李家會絕嗣,到時候你就是朝鮮王。”

“你的任何很重的,朝廷要對付瓦刺,不可能留很多精兵給你,而朝鮮又是海西的大後方,將來很多人力物力都要在海西征召,你要安撫百姓,爲大明所用。你都要用心。”

朱祁鈺說道:“臣弟明白。”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有一件事情我要先說明白,那就是你這個朝鮮王當不了多久的,朕不是小氣,而是朝鮮距離北京太近了。”

“從朝鮮到天津,不過一兩日水程。朕自然不擔心你,甚至你侄兒也不會擔心你這個王叔,但是我們都會老會死,不要給子孫後代留下隱患。”

“對誰都不好。”

“朝鮮以東有一個國家,將來會是你的封地,在那裡,你家可以萬世一系。”

朱祁鈺說道:“可是日本?”

朱祁鎮說道:“正是。”

朱祁鈺還沒有到朝鮮,對朝鮮也沒有太多的利益糾葛,故而絲毫不在意。說道:“臣弟明白。”

朱祁鎮兩人走縱馬而行,朱祁鎮忽然看見一處農莊,乃是他當時建立的試驗田,他所有關於農業的想法,都在這裡實驗。

朱祁鎮說道:“走,我們去看看。”

兩人下馬,進入莊子,立即有主管太監出來行禮。

朱祁鎮絲毫不以爲意,只是一揮手,就大步走了進去。卻看裡面各種莊稼長得相當旺盛,還有各種各樣的菜蔬,各地新奇作物都能在這裡找到。

朱祁鎮看了一遍,知道下面的人還是挺用心的,朱祁鎮忽然問道:“青貯之事,進展如何?”

這是朱祁鎮一直心心念唸的農業技術,也是朱祁鎮心中用來征服草原的神兵利器之一。

所以每次到這裡都會問上一問。

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
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