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

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

楊士奇聽了,說道:“陛下的意思不無道理,以臣之見,莫不將令侍郎提舉都水司。”

這就是所謂的高配了。

侍郎是三品官了。

一個工部侍郎專門負責都水司,就等於將都水司的衙門提高了。

朱祁鎮說道:“不行,一個侍郎是壓不過地方官員的,朕以爲水利大興,恐怕將來治水,很多時候都要跨縣,跨府,跨省,一個侍郎怎麼能行。”

楊士奇緩緩的說道;“以陛下的意思,是要一個尚書專管都水司了?”

朱祁鎮說道:“未爲不可。”

楊士奇明白了,皇帝是鐵了心將工部給拆分了。

工部的長官也不過一個尚書,而今工部有兩個實權尚書,豈不是兩個部門了。工部也就不分而分。水部也就不建而建。

楊士奇想了想,說道;“既然如此,臣提議給於謙加工部尚書加銜。專司治水之事。”

楊士奇又耍了一滑頭。

倒不是楊士奇非要與朱祁鎮作對,而是有些事情,他不能太過退讓了。否則他即便能答應下來,滿朝文武也不會答應的。

所以楊士奇作爲朝廷實際的掌舵者,自然要想辦法拉一拉朱祁鎮的繮繩,好讓上下和睦,不鬧出事情來。

朱祁鎮自然能看出來楊士奇的滑頭耍在哪裡。

那就是兼職工部尚書根本不可能京中理事,也就是說這個工部尚書不過是一個名譽上的,根本做不得數。

讓于謙帶着工部尚書的名頭,在治理水利上可以有一點點幫助,但僅限於此了。與朱祁鎮所想的不一樣。

朱祁鎮未必一定想要將工部給拆分了,但是他希望天下水利得到系統性的管理。而不是這樣,朝廷的精力都放在黃河之上,花在治水上面的錢,也都是事後彌補的。或者是防洪的,而不是主動治理的。

朱祁鎮說道:“于謙不能入京,還是換別人吧。”

楊士奇聽了,說道:“那就讓吳中管着吧。”

朱祁鎮這纔想起這個人了,吳中。

說起來吳中也是一個工部尚書。

而他這個工部尚書就是屬於加銜了。

他主要做的是什麼?就是營造,北京城,紫禁城,太宗的長陵,仁宗的獻陵,宣宗的景陵都是他負責修建的。

相傳他是一位一等一的風水大師。堪穴定位,非常擅長。

只是他是武官子弟。沒有功名,故而雖然非常有能力,也有工部尚書加銜,但是正常主持工部事務的卻不是他。

而今他年歲已高,已經處於半退休的情況下了。

不過,而今朝廷大工興起,阮安將精力多半放在治河之上,故而北京城中的其他工程,吳中就要多用點心了。

要不是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就忘記了吳中這個人。

只是朱祁鎮還是有一些不滿意。

楊士奇見狀,說道:“陛下,欲速則不達。”

朱祁鎮聽了,心中也明白。吳中或許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是此刻卻沒有選了。吳中本來就有工部尚書的加銜,而今不過是給他劃分一下分工而已。

雖然一部兩個尚書有些不好。但是在外人看來,或許是無法安置吳中,不過給是一些實權而已。

想來不會鬧出太大的動盪。

朱祁鎮也明白一點,那就是大明治水進度,不可能那麼快,現在定然只能侷限於直隸境內。這是朝廷的錢糧有限,也是工程進度,也是需要時間的。

有于謙在,朱祁鎮並不覺得直隸治水會有什麼扯皮的地方,真正需要中央統合的不是現在。所以朱祁鎮並不需要急於一時。

朱祁鎮說道:“既然先生這麼說,就這麼定了吧。”

黎澄的實權被削了不少,但是黎澄在這裡卻一點話都沒有。朱祁鎮心中暗暗搖頭,暗道:“這黎澄能做好工部尚書嗎?”

工部雖然是最沒有實權的一部,但是真正要用的事情,實力也是相當大的,比如現在,屢屢大工,工部的實權要比刑部都高上不上。

朱祁鎮暗暗決定,要挑選一個工部尚書。

全部敲定之後,朱祁鎮這才散去會議,不過他隨即立即召見吳中。

吳中六十多了,頭髮已經全白了,精神看得雖然不錯。但是朱祁鎮也不覺得他能承擔多大的重擔了,結果聽朱祁鎮說讓他當主管都水司,吳中居然搖頭說道:“陛下,如果臣再年輕十年,陛下但有所命,臣即便是拼了這一條老命,也爲陛下辦成,只是臣老了,心中只想看到北京城在臣手中建成,都水司事關重大,臣恐怕承受不起。”

朱祁鎮說道:“吳卿何必言老,看楊首輔,纔是老驥伏櫪。”朱祁鎮好說歹說,吳中這才無奈聽命。

朱祁鎮也看得出來,吳中是真不想幹了。

朱祁鎮卻不知道,其實吳中這個工部尚書並不是沒有做過,他其實真負責過工部一段時間。只是他專心工程,黎澄是後來才補上去的。

這也是黎澄決計不會反對吳中的原因之一。

吳中不是虛銜變成了實銜,而是老幹部回聘。這也是吳中不願意的原因之一。

朱祁鎮見吳中終於答應下來之後,這才說道:“都水司事關重大,朕不不知道都水司之前是怎麼管的,從今天開始,就要分爲衛河房,黃河房,運河房,長江房,錢塘江及福建房,珠江房,各方主事負責各地水利巡視與檢查,如果各地水利不修,就要事先報上來,朝廷想辦法修,這時候出了事情,不是他的事情,如果他回報下面一切都好,但是卻出了事情,朕就用他的人頭來祭旗。”

朱祁鎮將天下所有水系全部劃分責任,至於遼河,朱祁鎮也想過,現在遼河水系太欠發達了,沒有必要專門劃出來,先歸爲衛河房吧。

其實所謂的衛河房就應該是海河房。

但是沒有辦法,現在通過天津入海的是衛河,還沒有海河這個名字,朱祁鎮總不能讓隨便改名吧。

反正是一個名字,就先用着。

至於錢塘江及福建房,自然是指錢塘江與錢塘江南部,很多直接入海的河流劃分在一起了。

吳中聽了大驚失色,說道:“陛下,真恐怕無人敢當各房主事了。”

吳中所說的不錯。

因爲這個時代的人,將決堤這樣的事情,從來是當做習以爲常的事情,大明之大,每年決一兩次堤壩,實在是太正常了。

而如果按朱祁鎮的做法,這些主事,一個也不會少,全部活不過三年。

朱祁鎮說道:“所以,他們不想死,就要老老實實的修水利。”

朱祁鎮自然知道,這有些嚴苛,但是修不好水利,死的不是一個人,所以對於這樣的事情,再嚴苛都不冤枉。

吳中說道:“陛下此心是好的,可是錢怎麼辦?”

朱祁鎮咬着牙,說道:“這一件事情,不用你管。”

僅僅是北直隸各水系的花費,就讓朱祁鎮有些喘不過來,編修天下水利,更是一個讓朱祁鎮不敢去算的天文數字。

但是朱祁鎮一想到那些淹沒在洪水之中的人,一想到那些寧可被淹死,不想被旱死的人,就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有些事情,一定要做的。

“這幾年,朝廷無力在其他省修建水利工程,但是吳卿你一定要做在前面,最少讓朕知道,天下何處需要修水利,這樣將來纔能有的放矢。”朱祁鎮說道。

他現在立即想讓吳中做的,不是別的,而是一場遍佈大明的水利普查。

吳中說道:“請陛下放心,老臣知道該怎麼做了。”

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章 外戚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
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章 外戚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