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大疫

第六十六章大疫

以張太醫之前所言,天下名醫盡出四大家門下,看四大家的關係,其中三個有師徒關係,而張太醫就是太醫院使。

其中的關係,是值得品讀的。

朱祁鎮說道:“朱震亨一脈有什麼名醫嗎?”

張太醫微微一頓,但是不敢不說,說道:“朱震亨一脈有名的有,戴思恭,樓英,只是可惜都已經不在了。”

朱祁鎮聽了,也沒有多說,就打發張太醫走了。

朱祁鎮對太醫院的現狀一直是不滿的。但是不滿歸不滿。但是沒有代替人選的時候,朱祁鎮不準備在太醫院開刀。

但是眼前這張太醫的身份,朱祁鎮就能窺見太醫院之中更多是論資排輩,想想就知道。這個時代現狀,醫學都是家傳,或者是師徒相傳,戴思恭,樓英不在了,真以爲這些人都死光了。

是決計不可能的。

朱祁鎮立即召來錦衣衛,派下去一個任務,選擇戴思恭與樓英兩位名醫的後人,順便考察一下,朱震亨弟子之中有沒有有出息的人。

既然張河間一脈霸佔太醫院時間太長了,也可以換人來坐一坐了。

寧波。

本來因爲開港變得繁華僅此於杭州的寧波城,此刻就好像是一片鬼蜮一般,城中百姓都躲到了鄉下,本來是車水馬龍的城市,變得門客羅雀。

唯有地面之上一片一片的紙錢,說明了眼前一切。

城中幾個醫館,都有不知道多少簇擁在這裡,他們好一點的有親屬陪同,但是不好一點的,只能自己掙扎的來看病。

“嘔----”忽然有一個人扶着牆頭,嘔吐起來。

這一聲嘔吐更是引起了其他人的連鎖反應,大片大片人開始嘔吐了,一瞬間各種味道瀰漫開來。

再加上這疫病的反應不僅僅是上吐還有下泄。等待這裡的人也有不少屎尿齊流。

一個老者出門一看,嘆息一聲,立即召集不少學徒。將這些人給擡了進去。

卻見這醫館上面,仁心堂,這個牌匾下面細細的刻着一個字,太宗皇帝御筆。

這老者坐在堂上,一個個看看患者,似乎絲毫沒有聞到患者身上的味道,大部分患者的情況都差不多,他下筆匆匆。每開一方子,立即有學徒拿去煎藥,在牆角下放着一排砂鍋,都在煮藥。

片刻一個學徒來到老者身邊,說道:“師傅,堂裡的藥不多了。”

老者說道:“沒有了就去買,錢財乃身外之物。我樓家百年名聲,卻是無價之寶。”

這個老者名叫樓元,他本身出身於醫學世家,家中世代行醫。又受業於戴思恭。結兩家之長。

特別是戴思恭更是太宗皇帝時的太醫院使,屢次爲太宗醫治,到了年七十有八的時候,太宗還不肯放他回鄉,只是賜假還鄉,甚至還說過,他日有事,還請先生復來。

只是這一去,君臣兩隔。戴思恭回到家鄉不久就病死了。

所以他這個藥堂上面的牌匾,還是戴思恭請的太宗御筆,有這三個字在,整個浙江上下,都對仁心堂不敢怠慢。

“師傅,不是我們不捨得錢,而是已經沒有人賣藥了。”這徒弟委屈之極。

樓元一聽,立即皺眉。

大部分患者,都是上吐下泄,算起來乃是傷寒之症,所以治起來,用的藥材大體相同,不過是在分量之上,因人而異。

這樣一來,藥材消耗就大大加劇了,其他藥材的存量還是有的,但是幾位發汗,滋補用的藥材,卻是早早就空了。

樓元一時間也沒有辦法。

卻見外面忽然有一個老者來了,說道:“樓公可在?”

老者一聽聲音,連忙出門,卻見一個老者滿頭白髮,駐着一根手杖,身後跟着幾個後生,看氣色應該是吃官軍飯的。

樓元一見這老者,一掀衣服,就要跪到地上,卻被這老者一把攙扶住。

樓元知道這老者的身子不好,不敢硬跪,連忙起身,說道:“況公,你怎麼能來這裡,你的身子骨,可是承受不住的。”

這老者不是別人,就是況鍾。

況鍾爲官非常清廉,對自己甚至有幾分刻薄,三年之前一場大病,就是樓元將況鐘的小命從鬼門關之中拉扯過來的。

但是在此之後,況鍾就傷了元氣。他屢次上書-請辭,都被皇帝給拒絕了。

因爲況鍾得杭州百姓之心,杭州百姓聽說況鍾辭官,也都聯名託人上奏,要挽回況鍾。

朱祁鎮見此,又怎麼能傷百姓之心,不僅僅賜醫藥,讓太醫看診。加俸,還多派到杭州府幾個官員爲況鍾分擔政務,仍舊讓況鍾擔任杭州知府。

只是從那之後,況鍾在政務上操勞就少了。

並不是況鐘不勤政了,而是百姓都知道況鐘的身子不好,不到萬不得已,都不去找況鍾。

況鍾說道:“朝廷讓我當浙江巡撫,就是爲了治理這疫病,我來這裡就是問你一句話,這疫病能不能治。”

樓元說道:“能治,只是------”

況鍾打斷樓元的話,說道:“只要能治就好辦了,我已經下令封鎖寧波城了,凡是得病之人,全部送到這裡,讓你醫治。我坐鎮城中,你要什麼,錢也好,藥也好,儘管找我,你只要開了口,我辦不到的事情,我將我這一條老命給填進去。但是什麼都到位了,你如果治不好?”

樓元說道:“請老大人放心,先師戴公,還有我樓家百年行醫的名聲,都在這裡,我如果治不好,就不勞大人動手,我自己掛在這仁心堂牌匾之下。”

況鍾說道:“有你這一句話,我就放心,我從各地調來百餘名郎中,都歸你調遣。”況鍾說到這裡,微微一嘆,也覺得自己對不起樓元。

樓元畢竟對他有救命之恩。

但是而今局面發展不妙。雖然況鍾來之前,已經封鎖了所有去寧波的道路,但是這疫情到底有沒有擴散開來。

擴散到什麼程度了。

況鍾也不清楚,而樓元本身,也算是浙江第一名醫了,這個時候,他不逼樓元逼誰?

況鍾咳嗽兩聲,說道:“對不住了。”

樓元說道:“老大人無須如此,老大人能以寧波一府託付,乃是看得起樓某。”

不管樓元是真不介意還是假不介意。都不妨礙樓元提出條件,房舍,藥材,人手,熱水,等等要求提了出來。

而況鍾拖着病軀都一一辦了。

其實如果僅僅是這一點事情的話,況鍾是不需要來疫區的,但是大疫最可怕的不是大疫本身的殺傷力,而是因爲大疫帶來的恐慌。

在況鍾來之前,寧波府縣早已失去了組織能力。

而況鍾一來,人的命,樹的影,況鍾在杭州十幾年,名聲非常好,他一來,百姓都知道他們就有指望了。而各部官員小吏也有了主心骨。

所以況鍾即便什麼也不做,僅僅是坐在寧波府之中,就勝過十萬大軍。

而方瑾此刻就佈置在寧波府外圍,他也沒有辦法,本來是因爲寧波大疫,暫時滯留杭州,結果況鍾一接到聖旨,第一件事情就是徵用了方瑾所部。畢竟執行封鎖任務,杭州本地衛所根本不行。

太多熟人了。

方瑾本來是不用答應的,但是面對況鍾這個老人,理直氣壯的樣子,方瑾不只覺得就軟了。

他此刻還在想:“消息傳到了京師,陛下知道會怎麼辦?我怎麼就答應下來了。”

況鍾雖然說出了什麼事情,他一個人承擔,但是方瑾卻不覺得他一個人能承擔的了,暗暗罵自己鬼迷心竅,但是面對大疫之中成家成家的死人,卻不敢擅離職守。

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章 寇深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
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章 寇深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