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

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

一兩月過去之後,誰知道局勢會有什麼變化。

對於一些亂子,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在萌芽狀態。朱祁鎮問道:“先生以爲當如何是好?”

楊溥說道:“第一,正本清源,凡是皆因採礦而起,其中情弊一時難以理清,臣以爲事有輕重緩急,而今當重申太皇太后之策,停開銀礦。”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朕允了。”

朝廷雖然財政並不能算寬裕,但是鹽稅帶給朝廷的效益,也足以維持基本運作了,浙江與福建銀礦,每年交上來不過十萬兩上下,朝廷每年收益不過十幾萬元。

朱祁鎮自己都能用內庫貼補這個開支。

但是一旦事情鬧大了,葉留宗流竄三省,這損失就大了。

“第二,臨陣不能換將,當寬謝懷之心,讓他戴罪立功。”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讓朕給他下詔書嗎?”

朱祁鎮倒不是的不肯,秋後算賬這種皇帝熟悉技能,朱祁鎮拿來用,從來沒有一點不好消息。

但是而今情況不對。

這消息來源有問題,想來謝懷還不知道北京已經知道這裡的情況,朱祁鎮直接下詔說明,很可能引起謝懷的其他反應。

楊溥說道:“無須如此,只需請司禮監範弘點一下就行了。”

朱祁鎮一聽就明白了。

其實是讓範弘給謝懷透漏消息。

至於什麼消息,自然是範弘將這一件事情給壓下來的消息,並督促他趕緊收尾。將屁股擦乾淨。

這樣的事情,其實王振來做更合適,可以這樣說,反正外放一省大員的,在中樞都是有後臺的,只是謝懷的後臺王振剛剛倒臺而已。

用司禮監範弘來安撫謝懷,讓謝懷感覺,他與宮中的關係,並沒有斷絕。自然可以讓他專心放在對付葉宗留身上。

朱祁鎮說道:“朕準了。”

楊溥說道:“第三,就是英國公所言,調集京營一部南下,此事臣就不妄議了,不過福建巡撫卻要派一位能臣。”

朱祁鎮說道:“先生屬意何人?”

楊溥說道:“最熟悉東南衛所的人,乃是吏部侍郎焦宏。”

“此人在正統三到七年間,作爲巡察御史,多次視察東南備倭一事,寧波倭寇之亂,焦宏從魏國公出鎮,剿滅倭寇,對軍事並不陌生。”

朱祁鎮聽了這個人名,心中也有印象,當初倭寇攻陷大嵩千戶所,楊溥就主張,派文官去浙江備倭。

而朱祁鎮一項不喜歡文官越界,就點了魏國公主持此事,而派一個大臣作爲輔佐,當時派過去的就是焦宏。

各方面彙報焦宏所做所爲,還算是不錯。

朱祁鎮說道:“就誰焦宏,焦宏作爲福建巡撫,即可出京,從海路去福建。朕派錦衣衛護送。”

“既然先生推薦焦宏,朕就不做遙制了,只是記住一起以平定葉留宗之亂爲目的,其他的事情,放放再說。”

朱祁鎮算算文定之的奏摺,僅僅靠這分奏摺,並不能確定福建那邊到底進展到什麼情況了。

朱祁鎮安排錦衣衛去查。那是知道的,再次之前,即便從海路去福建,也要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他能做的只有放權。

安排了文官這邊的事情,朱祁鎮問道張輔說道:“此次平亂,卻不知道何人爲將?”

張輔說道:“臣以爲,此番賊亂即便亂起,也不過數千人。只需派一員將領,帶數千人馬即可,臣以爲威遠伯方瑾,履歷戰功,年紀雖輕,但已經是沙場老將,由他帶來五千步騎南下,就足以成事。”

“只是,臣擔心如果京營兵還沒有到,福建的亂事就已經平定下來,豈不是損了朝廷的顏面。”

“老臣以爲,還是等一等,到明年開春,再南下不遲。也好給威遠伯一個準備時間。”

張輔人老成精,雖然朱祁鎮對他們這些老將,還是一如既往的看重,但是張輔卻也在很多細微的地方,品讀出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故而,他與成國公之間,有幾分若即若離之感。一方面將很多事情都交代給成國公,一副想回家養老的樣子。

在很多事情上,也很少對抗朱祁鎮的意志了。

方瑾是朱祁鎮一手提拔出來的年輕將領,而且福建的亂子看上去並不是太大。

朱祁鎮想了想,他反省一下,自己似乎有一點反應過度了,雖然他覺得謝懷未必能壓得住葉留宗。

但是如果從紙面上的實力,一個福建省就好幾個大衛所,數萬大軍,葉留宗全部人馬,也不過數千礦工,甚至這個數千很可能是不超過三千。

怎麼看,都是福建地方贏面大。

如果真搞出,這邊葉留宗已經授首了,京營的援軍還在路上,自然也是很尷尬的。

朱祁鎮說道:“就按英國公的意思辦吧。”

朱祁鎮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定下了決策。

只是朱祁鎮這邊的決策,想要傳導到遠在福建仙霞嶺。卻需要漫長的時間。

而這裡的情況,並沒有因爲朱祁鎮知道這一件事情而有所變化,他們還是按着自己的邏輯進行着。

福建浦城。

這是福建最西北的一個縣了,從蒲縣往北,就是七百里仙霞古道。北到浙江江山縣,南到福建浦城。

這一條路,是黃巢用不知道多少人命硬生生開闢出來,話說當年唐軍將黃巢逼到絕境之中,據說黃巢面對羣山,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糧草斷絕。

但是黃巢硬生生花了半年時間,打通了這七百里山道,然後逃出生天,重新縱橫天下。

說挖掘山道的過程之中,都是以食人來維持軍中糧草,還有所謂血肉磨盤等可怕傳說,但是都是前塵往事了。

進入大明之後,雖然仙霞道險峻依舊,仙霞關依舊一夫當關,萬夫難開。但是大明朝廷根本沒有在仙霞關設防,因爲不需要。

也正是因爲如此,隱藏在仙霞山附近的銀礦,才被葉留宗佔據了好多年,福建都沒有動靜,無他,就是因爲太偏遠了。

而此刻,古老的軍事要地,重新充滿了戰爭的味道。

福建都指揮司僉事劉海,帶着四千士卒,已經入駐了蒲城。

劉海乃是謝懷的心腹,他這四千士卒乃是從各衛所抽出來的敢戰之士。也算是福建衛所的精銳所在。

當然了,福建所謂之精銳,如果遇見大明邊軍的話,也是數百騎一個衝鋒就崩潰的下場。

但是這已經是謝懷能做的最大的準備的。

大明可不是沒有王法的地方,即便謝懷乃是福建布政使,也不可能一手這遮天。所以這四千人馬,都是化整爲零,從各個衛所之中,以不同的名義抽調出來的。然後彙集在一起的。

當然了,謝懷也有第二手準備。

一旦這裡大勝,他就會立即上奏,說明他剿滅大盜葉留宗的功勞,只要將這一項功勞敲定,之前的一些違規的地方,就可以用事急從權的名義遮掩過去。

所以,劉海是寄託了謝懷所有的希望。

劉海當年也是在安南打過仗的,沒有太大的功勞,否則也不至於在地方衛所上不去。還是被謝懷提拔纔有而今的地位。

不過,最基本的戰場常識還是有的,他來到這裡,看看地勢,就覺得險惡非常,窮山惡水。

只見羣山之中一道蜿蜒的古道盤旋而過,在謝懷看來,這裡面處處都有險惡的殺機。

四千士卒雖然不錯,但是投入茫茫羣山之中,攻堅克難,劉海心中還是沒有多少底氣的。

所以,劉海臨陣之前,寫信先勸降葉留宗。

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
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