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

第一百二十七章揚州謝氏析產案

朝廷的頭等大事,自然是抗旱。

大明不知道多少臣子奔波在抗旱第一線。

朱祁鎮又接連免去了河南,山東,鳳陽,兩淮一帶,共一百多萬石糧稅。楊溥又與吏部尚書魏驥一起,宣佈了吏部升遷的考覈標準,就是以抗旱成績爲考覈標準。

各方面都忙的風風火火的。

但是就朱祁鎮本身來說,他卻不用在這些事情上面多費心了。

因爲朱祁鎮很清楚自己的工作,更多是決策層面的。一旦政事進入執行層面,他越級干預,效果未必好了。

但是朱祁鎮並非一點事情都沒有做。

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鹽法之上了。

楊士奇最後的勸諫,朱祁鎮還是聽進去一點的。最少朱祁鎮決定將鹽法,錢法,馳道這些事情,一件件分開來做。

對於鹽法一事,朱祁鎮不斷的找人談話,其中內閣之中的人,都或單獨,或一起談過鹽法的事情。畢竟,內閣沒有統一意見的話,這事情很難執行下去。

如果有誰堅決反對的話,朱祁鎮雖然不想內閣動盪,但也要先調整人事了。

不過,張輔在這樣的事情上自然不發表意見,朱祁鎮與張輔單獨談話的時候,張輔也表示,會讓勳貴之中持有鹽引的人安安分分的。

楊溥已經知道這一件事情,自然沒有反對的意思。

楊溥不反對,馬愉,陳循自然也不會反對。

曹鼐也不會反對,畢竟曹鼐對河北水利的看重遠超別人,這是關係到他的家鄉,寧晉就在大陸澤附近。

如果寧晉水利修好了,不僅僅是曹家本身的經濟條件變好,單單是曹鼐在其中出力,就足夠曹家幾輩子吃不完的恩澤了。

父老鄉親都會記着曹家的好。

故而一切只要有利於治水,曹鼐都支持,反正河北很少有鹽商,真正有鹽商的地方,乃是山西與南直隸徽州一帶。

至於王直,他其實略有微詞,不是因爲改變鹽法,而是開中法,他覺得如果馳道的運輸效率足夠的話,廢除開中法不是不行,但是事情不能這樣做,應該先修馳道,再考慮廢除開中法。

而不是相反。

胡濙依舊是不發表意見。

總體來說,內閣統一意見還是可以達成的。

除此之外,朱祁鎮還召見了不少非內閣大小臣工。

如一些管過鹽政,現在在中央工作的人,比如戶部侍郎王佐,他主持過長蘆鹽政,又在西北督過糧,對開中法與鹽法,都有親身經歷。

還有錦衣衛各方都派出去,暗中徹查,各地鹽場的實際情況。還有關於曬鹽之法的情況。

朱祁鎮在這樣的大事情之上,必須反覆琢磨,彙總各方消息。

總之,在朝廷還沒有公佈要改鹽法的時候,這風已經吹起來了。

該知道的人都知道這一回事情了。

不過,在鹽法之前,朝廷各地鹽場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了。

朱祁鎮手中也拿到了鹽商析產案了。

臨川鹽商謝家謝能搏白手起家,一手一腳打下了謝家的產業。謝家在揚州也是首屈一指的。

號稱謝百萬。

這家產百萬兩之多。

如果僅僅看這一點,大概決定謝能搏是一個經商天才。但是錦衣衛報上來的材料,纔算是精彩。

謝能搏是臨川人。

而臨川是哪裡?就在江西,謝能搏的父親當初太祖興起的時候資助過當時還是義軍的明軍。謝能搏的父親一生並沒有積攢下來多少錢財,但是卻有一分寶貴的人脈。

洪武末年,謝能搏的父親病逝,當時還在弱冠謝能搏接管家業,就參與進了開中之中,將糧食從南直隸的太倉縣,運輸到山西大同。

謝能搏帶着幾個伴當,千里搏命,纔算是攢下來第一分家當,後來又經歷了靖難之亂,將運送在半路的糧食主動捐獻給了靖難軍。

僅僅這一點,朱祁鎮就看出了這謝能搏的權變。

要知道當時北軍缺糧,軍紀並不是太好的,雖然各種史書之中有所隱筆,但是而今距離當初才幾十年,很多當事人都還在。

北軍糧草不足的時候,豈容他不給,直接搶了都有。他反而弄出一個捐獻,也算是權變有方。

正是這權變給謝家打下了基礎。

後來太宗坐了天下,謝家也有一個義商的名頭,這才讓謝家家產飛速擴大,永樂二十多年間,謝家家產一至於百萬之多。

朱祁鎮看到這裡,掩卷沉思,心中暗道:“這謝能搏決計與軍中勳貴有關,只是不知道是誰?”

謝能搏進入宣德之後,就長居揚州不在行商了。只是謝能搏什麼都好,就是膝下空虛,唯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謝啓,一個叫謝肇。

謝啓爲長子,謝肇爲次子,但是兩個兒子並非同一個母親,謝啓的母親早死,卻是正妻,是糟糠之妻,而謝肇的母親雖然是繼室,但是卻是謝能搏富貴之後所娶的妻子,家中很有後臺。

似乎是南京刑部尚書施禮有關係。

所以這非常簡單的案子,才能一路打到了北京刑部。

謝啓說謝能搏有遺命,乃是長子繼承全部家產。說謝肇非謝能搏之子。而謝肇卻說,謝啓弒父。

一旦事情說到了孝道,這就大大不妙了。畢竟朝廷以孝治天下。這事情下面都不敢輕易決斷。

朱祁鎮也似乎明白了一些。

他召見了大學士馬愉,刑部尚書魏源,左都御史劉球。一併商議此案。

朱祁鎮將案卷遞給過,還沒有怎麼問,魏源就先開口了,說道:“陛下,此案定然是謝肇說謊了。”

“哦。”朱祁鎮說道:“爲何如此?”

魏源當了多年刑部尚書了,一眼就能看出裡面的問題,說道:“很簡單,如果是謝啓真的弒父了,這種倫常大案,決計不可能以析產案報上來,這就是說明下面人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卻不敢下定論。”

朱祁鎮說道:“魏卿以爲是誰讓下面的人不敢下定論的。”

魏源說道:“還能有誰,就是施禮。施禮從來辦事糊塗。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只是從龍老臣,不罪而已。否則臣這個位置原本就應該是他的。”

朱祁鎮說道:“南京刑部尚書施禮,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魏源說道:“臣說一件舊事吧,已故河南知府李驥,與臣同名,當御史的時候,巡查京城糧倉,得兩人盜糧,其中有一人名高祥者,李驥論死,結果高祥父說,高祥與張貴同罪,高祥死而張貴生,乃是張貴賄賂李驥之故,當時是刑部侍郎的施禮就以高祥父的證言,要致李驥於死地。”

“還是仁宗皇帝明察秋毫,言御史即擒盜,安肯納賄。命臣複覈,李驥果然被枉。”

“臣並不是以此說施禮定然是糊塗,但是即便李驥真的受賄,也應由朝廷複查之後,再論生死,施禮一言定之,豈不糊塗之極。”

“只是施禮乃洪武三十年進士,又是順天府人,當初太宗起兵的時候,就在軍中,資歷深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才分派到了南京刑部尚書任上,讓他養老而已。”

朱祁鎮心中暗道:“施禮,一個刑部尚書卻不知道夠不夠分量。”他心中如此想,卻問魏源說道:“魏卿以爲施禮在其中參與多深?”

魏源似乎聽出了什麼話外之音,說道:“陛下,施禮雖然糊塗,當也是朝廷命官,而今七十有餘,很多時候都不理事了,這一件事情,施禮參與並不深,否則也不會讓謝肇胡亂攀扯。”

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二章 肇州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
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二章 肇州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