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

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

朱祁鎮也學狡猾了。

楊溥所言,漕運爲政策,海運爲備策,其實具體執行之中的規則,有一點約定成俗的感覺,並沒有那個皇帝下聖旨。

朱祁鎮卻一口咬定,乃是太宗皇帝的決策。

不過是想用太宗皇帝背書。讓文臣不能反對海運之策。

畢竟這與之前不一樣。

之前朱祁鎮只需說服楊士奇,什麼事情都不會出錯。但是楊溥卻沒有楊士奇的權威,這海運漕運之事,估計在海上還是有一番折騰。

楊溥自然能看出朱祁鎮的小心思,卻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其實楊溥本身對海運並不是很反對,或者說並非特別反對,從某種情況來說,明初反對海運的力量並不大。

正如楊溥所言,永樂十三年,罷海運,僅僅是運河修建好了,沒有需要而已。

但是隨着運河發展,沿着運河一線,迅速的繁華起來,運河一線的城市,很多都與運河幫在一起了。

罷運河,就要考慮他們的意見。

楊溥縱然知道,海運成本比漕運成本低多了,都說海運成本高,但是海運損失率大概在百分之三上下。

但是漕運很多地方,都是要用縴夫。整個漕運維護費用在每年一百萬兩以上,這還是這個時間。

今後隨着黃河的泛濫,運河的情況變得很是糟糕。維持所需的成本,更是高昂了不知道多少。

但是海運依舊沒有辦起來。

就是因爲利益捆綁,那個時候的運河一線,已經不能沒有運河了。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是不是讓下令造船,朕看王英所言,翻來覆去,就是一個船的問題,如果船足夠大,何懼風浪,船足夠大,倭寇又怎麼敢靠近?”

楊溥說道:“陛下,臣以爲這船不可能造太大,因爲船越大越貴,如遮洋船,一百料,大概在一百兩銀子上下,臣好久沒有過問了,大差不差,但是一千料的船隻,卻不是一千兩了。”

“如果陛下,正想重建鄭和寶船,二千五百料,所花就要幾萬兩,還要歷時數年。而且大臣們都不會同意的。”

朱祁鎮皺眉說道:“爲何?”

這就是用錢任性。

雖然太皇太后給朱祁鎮攢下來的三千二百萬兩,而今已經霍霍的只剩下一千多萬兩了,而且隨着治水工程,這個數目還在縮小

但是區區幾十萬兩,朱祁鎮還是能拿得出來的。

楊溥說道:“陛下當初,可是說過,不再重啓下西洋之事,而今卻要出爾反爾。”

朱祁鎮立即說道:“朕豈會如此,說是不下西洋,就不下西洋,不過是建船而已,何須如此。”

“外臣會擔心陛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楊溥說道:“即便陛下想要海運,鄭和寶船也太大了一點,天津外海水淺,行不得大船。臣以爲一千料的船就足夠了。足以一船承載萬石。

而且鄭和寶船雖然不在了,但是當年的船隻卻還有不少,搜尋一些,然後再營造一批,就足以運糧了。”

其實石這個單位並不大。

一石米也就在九十二公斤上下,一萬石,九百二十噸,差不多夠用了。

正如朱祁鎮所料,楊溥也沒有指望海運多運多少米,如果僅僅一百萬石的話,幾十艘萬石船就足夠了。

楊溥可沒有朱祁鎮什麼都想用新的想法,作爲一個清官,他下意思爲朝廷省錢。

當初鄭和艦隊雖然分給各衛所了,而鄭和寶船沒有人要,一來規格太高了,這鄭和寶船的規格,近乎是御船了,也是因爲鄭和出外的時候,是欽差,才能用。

尋常時節,誰敢用。

所以一直停了幾十年船,早就不成樣子了。

但是鄭和船隊其餘的船隻,有相當一部分還在服役。

不要小看帆船的使用壽命,只要好好保養,能持續服役數百年的船,並非沒有。不過大明衛所逃亡的樣子,能不能好好保養船隻,也是一個迷。

但是再怎麼說,也不可能在十幾年就將所有的船都用壞了,畢竟鄭和上一次下西洋,還是宣德年間,距今不過十年。

甚至楊溥覺得四處查一查,這個造船的錢就省下來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個外臣就是你吧。”不過想想,他也無話可說。

他倒不是不想出爾反爾,什麼,你說金口玉言?朱祁鎮從來不當自己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政治家,作爲一個抱負的政治家,出爾反爾,不是應該的。

當然了,要考慮到時代不同。

皇帝的個人形象,也就是德行,也是很重要的。

他心中衡量一二,覺得因爲這個一件事情,敗壞自己的形象太不划算了。說道:“就依先生之意,不過先生也說這王英是可用之人,是否能讓他爲海運總兵官,專司此事。”

楊溥說道:“陛下所言極是,只是王英提拔太快,並不利於王英將來,一兩年之間,王英從錦衣衛千戶到衛所指揮使,已經是越遷了。”

雖然在潛規則之中,皇帝身邊的御前衛比外面的衛所高一等,錦衣衛也是御前衛之一,但不是全部。

所以王英從錦衣衛之中升遷出去,才能一躍成爲指揮使。

但畢竟跳了很多臺階。再升就太高了。

“不如這樣吧。”楊溥說道:“派遣一重臣遙領此事。具體的事務讓王英來辦,三五年後,如果王英辦得不錯,就讓他升任總兵官。”

總兵這個官職,在清代變得不值錢了。但是在明代還是很值錢的,一省軍方最高官職,乃是都指揮使,而統領數省兵馬,纔是總兵。

幾乎等於方面軍司令。而且在明初一般掛總兵官的都是勳貴,雖然說不成文,但是隻要細細去數,凡是掛總兵官的,不是勳貴,就是封爵在即。

所以孟瑛打麓川,以保定侯的身份,掛得纔是平蠻將軍,雲南總兵官。而之恰沐昂身上也是有爵位的。

當然了,同樣的是總兵官。海運自然不能雲南總兵相比。

不過,是朱祁鎮想要這一直負責海運的船隊,規格高一點,最總要是,而今漕運最高官員,乃是漕運總兵。

既然要將海運與漕運並列,爲何不能有海運總兵。

朱祁鎮也明白,王英即便是功臣之後,如此升遷,也太快,簡直是坐飛機一般。說道:“既然如此,就令豐城侯負責海運事務,豐城侯坐鎮南京不能分身,這事情就讓王英去辦吧。”

楊溥說道:“臣以爲,以魏國公坐鎮南京遙領之,卻是最好不過了。”

朱祁鎮一聽,說道:“魏國公也走了先生的門路?”

楊溥說道:“老臣如何,陛下不清楚嗎,老臣之言行,都是爲天下着想,絕無私心,陛下疑臣,可令錦衣衛抄家,可有非分之物!”

朱祁鎮見楊溥如此,立即道歉說道:“是朕失言,是朕失言。”

楊溥這才收斂怒容,說道:“陛下之心,臣也明白,魏國公謀求出鎮南京,在滿朝上下,早就不是秘密了,臣忽然提此事,的確有些身處嫌疑之地。”

正如楊溥所言,魏國公徐家不想在北京,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甚至魏國公與定國公兩家之間,早就將家給分好了。

中山王徐達所有田產,在北歸定國公,在南歸魏國公。魏國公從宣德以來,就想南歸。

也正因爲時間長,所有秘密都不是秘密了。甚至有魏國公賄賂言官,爲他說話的事情發生。

朱祁鎮說道:“以先生之見,是讓魏國公南下好,還是不讓魏國公南下好?”

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
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