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

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

“毗陵那邊的清丈已經結束了?”朱見濬看着手中的賬目,問于冕說道。

于冕說道:“正是,臣自然不敢欺瞞太子。”

朱見濬說道:“這不應該啊。”

朱見濬是親自到田間丈量過的,自然知道其中工作量,單單是武進縣,大抵一個月是完不成的。但是毗陵那邊的進展,有些處於朱見濬預料之外。

毗陵乃是秦漢古縣名,只是而今早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而今這一帶的土地都是常州,而不是毗陵了。

但是並不是說毗陵這個地名就完全消失了。

最少在明代這個時候,還有武進縣下轄的村落,叫做毗陵,就在常州府城,也就是武進縣城東十五里的地方。

當然了,這裡說的也不僅僅是毗陵一個地方,而是說毗陵方向一大片村落,也就是武進東面以及東南方向的村落。

于冕說道:“惲家出了大力。”

朱見濬聽了這個名字,立即想起來了。

如果不到常州武進,很多人大概沒有聽過這個姓氏,但是如果來道了常州之後,還沒有聽過這個名字,只能說有些太孤陋寡聞了。

無他,惲家是常州大姓,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惲姓就在常州,剩下的還有一部分是從常州出來的。

後世本朝開國烈士惲代英就是常州惲家之後。綿延到而今也是一等一的大族。

而今常州惲姓或許不是常州第一大姓,畢竟常州還有趙姓,王姓也都是詩書傳家,上翻家譜,有的說是舊時王謝。有的說是天水一朝之後。

凡是都大有來頭,子弟也很爭氣。

但是說起惲家,在常州誰也不能忽視的。

朱見濬在常州這一段時間,自然不能忽略惲家,對惲家家底還是比較瞭解的。

惲家世代居住在常州,的的確確的常州土著,與很多其他大姓不一樣,很多大姓都是外地遷過來的。

但是惲家的家譜,說他們這一脈祖先在西漢末年爲樑王相就已經在毗陵居住了。但是世代久遠,多不可信,畢竟古代修家譜也與現代的人一樣。喜歡找一個顯赫的祖先。

但是惲家在南宋時期,有一人登科,從此變成了書香門第,才讓惲家發家。

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惲士興帶着鄉中少年,保境安民,在這一地頗有威望,但是等天下有初定之時,他解散了鄉中少年,並將河邊一些好地分給了其他大族。他自己承接徭役。

如此一來,自然在鄉間大有威望。

而今惲家主事人乃是惲士興之孫,惲永。算算年紀也七十多歲了,在當地很有威望,當地人都稱呼爲惲老太爺。

惲家從惲士興開始,就積極配合朝廷的所有措施,凡是朝廷交代下來的事情,惲家就是代替響應的。

在正統年間,惲永老爺子兩次向朝廷捐獻糧食,共有兩千多石之多。

而今惲家祠堂之中,還有朝廷頒發的義民牌匾,也算是惲家榮譽的象徵。

雖然真正算起來惲家也不算豪富。

但是惲家人多,從惲家南宋進士到現在,惲家發展了六七代之多,分爲南北兩支,北支是長支,在南宋的時候倒是官宦人家,但是到了大明,反而是南支興旺起來,惲老太爺這一支是南支。

但是他這一支成爲惲家的話事人,就可見一般。

這是惲家內部的興衰,但是整體來說,惲家發展很快的,武進東南很多地方都是惲家的村落。

所以,以惲家之力,掏出這麼多錢,卻並不是什麼難事。

如果惲老爺子與之前一慣的作風,積極配合清丈土地,先私而後公。清丈工作進展神速,也不是不可以的。

朱見濬忍不住長嘆一聲,說道:“如果天下人都如惲家,何求天下之不治。”

朱見濬這個想法,在這個時代很正常。

太祖皇帝規定下,皇權不下鄉,所以大明行政體系末端,就是靠着這些宗族,鄉賢統治的。

每一個縣令下車伊始,總要拜訪一下當地的父老。

什麼是當地父老?

尋常百姓是活不到六七十的,即便是活到了,也不可能稱做父老。

惲永這樣的人,纔是當地所謂的父老。

當然了,惲永這樣的人,在父老食物鏈之中還算是中層,因爲惲家而今只能稱得上是地方豪強,還不能稱之爲士紳。

因爲惲家雖然有很多人爲糧長,爲里長這樣在官府看來不算是官,在百姓看來卻是大人物的官職。

但是這總就不是官。

唯有家族之中有人出仕,惲家纔會是另外一個局面。

在歷史上,惲家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弘治年間出了一個進士,再次之後,功名不絕,人才輩出,一直綿延到而今。

一個國家的上升期,不僅僅表現在財政之上,還表現在民氣之上。

在儒家理想的政治生態之中,官府與這些賢良士紳合作治理地方,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

在這個時代,天下如惲家一般的賢良士紳還是有不少的。

但是于冕卻比他更瞭解江南,畢竟於冕從小在杭州長大,這裡也算是鄉里的。他說道:“殿下,惲家固然不錯,但是有些事情殿下也要想想,在下聽說,當年跟隨惲家太爺保境安民的家族,還有金家,潘家等數家,而今這些家何在?”

朱見濬聽了,微微皺眉,翻看黃冊,雖然有這些姓氏,卻有很多已經不在大姓之列了。

到底出了什麼事情,朱見濬不用去想,畢竟開國幾十年來,出過太多的風暴了,國初大案,以及遷徙江南百姓到鳳陽等地。

或許,他們後人不肖之類。

有太多的可能性了。

他只去看結果便是了。

想想就知道,當初能與惲家聯手的家族,即便是弱於惲家,也不會太弱的。但是而今這些家族都不在了,惲家卻越發興旺了。

朱見濬微微皺眉說道:“這說明什麼?”

于冕說道:“固然忠義傳家久,但是大家族也未必沒有什麼陰私。”

這些事情于冕也是有所耳聞的,於家在杭州也不算是大族。甚至可以說很是單薄,但是杭州並非沒有大族。

其中的彎彎繞,于冕沒有見過,但也是聽過的。

朱見濬沉吟一會兒,說道:“去一趟惲家吧。我想見一見惲老爺子。”

朱見濬這一段時間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的,他最少明白一件事情,在地方的行政,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繞過這些地方大族。或者說大戶。

特別是大明的糧長制度。

太祖皇帝爲了防止胥吏剝削百姓,於是將催收,徵繳,押運糧稅的責任,讓百姓承擔,而這些承擔的百姓,就是糧長。

一般這些糧長都是大戶人家出身的。

武進縣幾個糧長之中,就有一個是惲家的。

這樣情況不僅僅在武進縣,在很多地方都是一個模式。在縣之下,大明的統治模式,就半自治的模式。

這個模式的根本就是鄉約。

這個朱熹搞出來的鄉約家禮,其實就是很多大家都熟悉的大家族模式的來歷。唯一不同的是,家禮是同姓的,鄉約是不同姓的,很多大家族一起話事,來處理村子裡面,或者鎮子上的事情。

甚至還可以動用私刑,很多時候,不想因爲官司沾污家族的名聲,很多事情都是家族裡面自己決斷,不見官的。

這樣的形式朱見濬是聽過的,但是具體情況卻是沒有見過的。

後世固然對這種模式批評之極,但是每一種制度,剛剛誕生的時候,都是有他的生命力所在的。

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
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