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

第一百零九章倭寇出沒

朱祁鎮並不知道,就在他與楊溥打賭說倭寇的時候。

倭寇已經與大明軍隊有過一次接觸了。

成山角之東,濁浪滔天。

數十艘明軍的遮洋船在海浪之中若隱若現。就好像是玩具一般。

成山角就是山東半島盡頭,深入東海之中,對明軍運輸糧草主力船型,遮洋船來說,卻是到了海況最糟糕的一段路程了。

所謂遮洋船就是海河兩運船,一般生產於清江浦船廠。因爲兼顧河海,所以船型並不大,一般來說,都是船頭寬一丈一,船長四五丈。每一艘遮洋船可以撞糧食,四五百石之多。

這是山東與遼東之間運糧主力船型。

同樣因爲船隻裝載量不大的原因,所以建造數量巨大。

僅僅是正統五年之後,朝廷向清江浦船場追加的訂單,就有一千多艘。

對有心人來說,朱祁鎮醉心於海運,簡直就是明擺着的事情。

這幾十艘船隻之中,有一艘船大一些,似乎上面還安裝的火炮,但是炮都不大,更多是碗口盞,火力並不是太行的。

這一艘船就是王英的座艦。

此王英非彼王英也,朝中的王英乃是翰林官,甚至還給朱祁鎮上過客,但是這位王英不過是王景弘的養子,錦衣衛千戶而已。

他現在就是這一支船隊的領隊。

朱祁鎮將海運之事交給了李時勉。

但是李時勉還在天津坐鎮,負責海關之事。具體操辦海運之事,卻就落到了王英身上,他也一躍成爲指揮使了。

如果他真能將這差事辦好,再加上義父王景弘的餘蔭,估計掛一個總兵官負責海運還是可以的。

所以他尤其認真。

即便海況惡劣,他也雙腳如同釘子一般,站在甲板之上,死死的看着遠方波浪盡頭。

忽然他瞳孔微微一縮,說道:“傳令下去,讓下面人準備好,倭寇來了。”

旁人還沒有看出什麼,卻見數十船隻乘風破浪而來。

因爲遮洋船都是滿載跑都跑不了,而這些船隻都是空船,速度極快。不過片刻,就衝進了遮洋船的船隊之中。

卻見王英座艦的令旗一揮,船舷之後,無數斗笠冒了出來,卻是不知道多少大明士卒都隱藏在船中,排成兩排,手持火銃。

等倭寇船隻靠近,二話不說,迎頭打了過去。

倭寇迎頭吃了一虧,但是他們很快就利用他們船隻輕便的特點,左右包抄,避開大部分船隻,主攻王英的座艦。

似乎想要擒賊先擒王。

但是王英早有準備,他的船上根本沒有多少糧食,全部是士卒,一時間雙方打的熱火朝天,倭寇舉起比人還高上不少的弓箭,向船上射去。

王英根本不在意,伸手抓住了箭矢 ,冷笑一聲,說道:“連把好弓都沒有,這麼長的弓箭,這麼軟的弓力,嚇唬人啊。”

就在雙方交戰正酣的時候,忽然海面之上有船隻出現,不是別人,正是登萊水師。

原來王英去年還是海上運糧,就數次經過此地,每每經過都有倭寇的蹤跡,但是倭寇也是欺軟怕硬的。

見大隊船隊,一出動就是數以百計的船隻。畢竟一艘遮洋船五百石糧食算,二十艘才一萬石,而要轉運到天津的糧食,最少是百萬石起。

這樣一來,遮洋船的數量極多,一百艘之下,根本不值得單獨跑一趟。

這一次幾十艘船單獨行動,卻是王英誘敵之計。

只是登萊水師來的雖然快,但是倭寇見勢不妙逃跑的速度,更快。

只俘獲了幾艘船隻,大部分倭寇的屍首也跌落大海之中了,斬首居然不到百人。不過王英的目的並不是爲了斬首之功。

而是爲了護衛糧道。

見此情況,心中雖然有些失望,但是心中暗道:“想來,這一年之間,倭寇是不敢輕易來此了。”

這才與船隊匯合,三百多艘遮洋船,還有一些大船,一次運輸了三十萬石糧食到了天津。

隨即上報了斬首之功。

結果糧食還沒有運進天津倉庫之中,李時勉就已經找來他了,說道:“成山角之戰,你做的極好。”

王英畢恭畢敬的說道:“是大人指揮有方,末將不敢居功。”

李時勉說道:“上面很關注倭寇之事,內閣發來堂旨,要你進京言明倭寇動向。或許去了京師陛下會見你,這是一個好機會,你好好把握的吧。”

王英一聽,頓時激動起來。立即行禮說道:“多謝大人。”

王景弘在地時候,王景弘見皇帝都不是太容易的,而王景弘一死,王家的門第更是一落千丈。

想來就是,大部分文官都不待見太監。

王景弘活的時候大權在握,他們自然要給面子。

但是王景弘不在了,他們將王家就視爲一般軍戶人家了。

也還好,朱祁鎮記得王景弘,將海運這個差事給了王英,才讓王家有東山再起之勢。王英跟着王景弘下過南洋,也打過仗,在海上不敢說多有天賦,但畢竟是熟手。

海上情弊,瞭然於心。

正因爲如此,也被李時勉看重。

原因很簡單。

雖然李時勉從南洋徵召過來不少船隻,但是他從來不信任這些人,而王英卻不同了,來歷清白,可以說是屢受國恩,王家一大家子都在南京城中。

可以說是苗根正紅。

可以被朝廷信任。

李時勉也有意栽培。說道:“你到京師之後,有事情可以去拜訪一下於大人,於大人已經上京了,記住我知道,你義父在京中也有一些門路,但是這是非常時期,千萬千萬不要去亂跑,小心牽連進去,即便是我也救不了你。”

王英一聽,雖然不知道是什麼非常時期。但也立即答應下來。

王英不知道爲什麼是非常時期。

但是于謙卻是知道。

此刻的于謙,就在京師。

自然知道爲什麼是多事之秋。

京城之中進行了大規模人事變動,最少以郭進爲首,十幾名官員下馬,更有十幾名官員,分赴各地督促滅蝗事宜。

在這個時候,京城官場之上有一股人心惶惶之意。

于謙更是聽到一個消息,楊士奇之子楊稷。已經被錦衣衛於江西捉拿。此刻已經在帶往京師的路上。

想來,等待他的只有一個結果。

于謙對楊稷之死,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只能說是罪有應得。只是對楊士奇卻有一點可憐,畢竟是七旬老人,而今面對喪子之痛,該是怎麼樣的心情。

只是于謙被召入京師,絕對沒有先見其他大臣,而後見皇帝的道理。

只是先去皇宮遞牌子請見,然後也不回家,在京中驛站落腳,剛剛洗漱過後,就聽見驛站之中一陣喧譁,卻是宮中來宣旨,陛下召見。

于謙只能換了官府,跟着太監立即入宮。

朱祁鎮召見於謙的地方,自然是文華殿。

而朱祁鎮召見於謙的時候,卻有一人在側,不是別人,就是楊溥。

朱祁鎮與楊士奇還是有默契的,但是對楊溥卻沒有多少默契。故而,朱祁鎮這幾日,連連召見大臣,都是讓楊溥坐陪。

一方面朱祁鎮固然有給楊溥豎立威信的意思,讓大臣們都知道,楊溥而今有皇帝背書。同樣也有觀察楊溥處事之心。

從來決定,楊溥到底是楊士奇下臺之後過渡期間的代替品,還是一個能幫他很好的管理國家大政的助手。

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卻決定了楊溥到底能當多長時間的首輔。楊溥似乎明白這一點,所以在朱祁鎮面前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

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章 真相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
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章 真相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