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

馬順雖然是走了王振的門路。但他自己還是有幾分能力的。

過一日而已。就將呂整案給查的七七八八的了。

第二日來是傍晚時分。

一天之中,朱祁鎮也只有這個時間,才能接見馬順。

朱祁鎮在暖閣中,馬順進來連忙行禮,說道:“微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說道:“坐。”

立即有小太監搬過來一個繡墩來,馬順只敢坐下半個屁股,小心翼翼的好像是蜻蜓點水一般。隨即說道:“謝陛下。”

朱祁鎮問道:“查得怎麼樣了?”

馬順說道:“已經派人去河南了,也派人去瓦刺,關於草原上的文書,正在整理之中,這一兩日就可以報給陛下,請陛下給我一點時間。”

朱祁鎮說道:“那呂整案可查清楚了。”

馬順說道:“已經查清楚了,呂整乃是方政的部將,兵部想要重重處罰,以儆效尤,只是方政覺得不公,是以與英國公寫了書信。”

“英國公出面,兵部尚書王驥,只能向楊士奇大人求援,只是楊士奇大人並不願意在這裡非常時期,與英國公鬧出事來。所以這事情纔沒有壓下來。”馬順將這一件事情背後的情況一五一十的細細道來。

朱祁鎮也品出一些味道了。

馬政這個人,朱祁鎮是知道,就是大同鎮的守將,也算是老臣。靖難功臣之一,沒有立下什麼大功勞。但是總是有這個資歷,隨後久經沙場。纔有而今的地位。

也是可以依靠的大將。大同在手下,不能說完全沒有過錯。但是總算是太平無事。呂整正是他的部下。

兵部尚書王驥。朱祁鎮也是有印象的。

雖然三六九上朝。都是禮儀性的。但是朝廷上的大臣,也都在朱祁鎮面前露面。兵部尚書。也是六部尚書之一。文官最高級別。僅在內閣大學士之下。自然是要露臉的。所以朱祁鎮是見過的,也說過話。但是更深的交流就沒有了。朱祁鎮對他的印象。大多時在文書上奏摺裡。

王驥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大臣,堪稱幹吏。只是在文官與勳貴的衝突上,也是一員急先鋒。

兵部在他手裡,幾乎要將五軍都督府繼承一個空架子。兵部在他手裡。人員在擴張編制在擴張。幾乎在膨脹。名義上天下爲所都歸五軍都督府管理。各級將領。都在五軍都督府門下,但是這些權利。兵部都要插一手。

各級勳貴自然是不滿意了。但是也無力反抗。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兩個。一是皇帝站在文官那兒。仁宗皇帝以來,大明皇帝與文官的親近遠超過了勳貴。從某種意義了。在與仁宗皇帝爭位的時候,有不少勳貴站在漢王那邊。即便這些人已經被清理了。皇室依然覺得大學士們才值得親近。

張輔能有今天。也與他親近文臣有關係。

二是勳貴內部也青黃不接。

大明開國以來,勳貴可以分爲開國功臣與靖難功臣。而今靖難功臣都死的差不多了。接替他們的都遠遠不及。

而今重用的武將,大部分都不如永樂之時。

而文臣經過了開國時的休養生息,而今三楊之後,的確有一批能辦事的大臣。王驥是其中之一,于謙也是其中之一。

朱祁鎮明白其中關節,繼續問道:“呂整殺降之事,到底有沒有?”

馬順聽了朱祁鎮的話,神情微微有些遲疑。朱祁鎮見狀,說道:“難道有些事情不能讓朕知道嗎?”

馬順一聽,幾乎冷汗直流,說道:“微臣不敢,錦衣衛乃陛下耳目,不敢有絲毫隱瞞陛下,呂整的確有冒功之舉,但說要殺降,卻有些過分了。”

“哦。”朱祁鎮說道:“此話怎講?”

馬順說道:“陛下是知道臣,臣跟隨過太宗皇帝去過漠北,對邊塞形式,還是瞭解的。我軍與韃子之間,從洪武年間到而今,戰火連綿不斷,在邊塞之上,早已形成習慣了,每到秋季,就會派出小隊騎兵出關燒秋。將草原燒掉,一來是爲絕韃子糧草,二來是爲防止韃子突然襲擊。”

“所以邊關內外,實爲世仇。”

“雖然也有不法之徒,越過邊牆與韃子貿易,但大多數時候,見了韃子,還是要先殺而後快。”

“不論男女。”

朱祁鎮說道:“是大同是這樣,還是九邊都是這樣。”

“絕大部分邊關都是這樣。”馬順說道。

朱祁鎮說道:“那招降?太宗皇帝與父皇都招降了不少蒙古人,這十幾個蒙古人未必不是投降?”

馬順說道:“人數太少了。”

“太宗皇帝雖然屢次曉諭蒙古,但是招降的都是蒙古上層,少有蒙古百姓。”馬順說道:“爲了裝聲勢,蒙古貴族投降,決計不會這麼的人。”

“你的意思是呂整是清白的。”朱祁鎮說道。

馬順說道:“臣不敢爲呂整擔保,不過以臣之見,這十幾人韃子,又有女子,或許是韃子熬不住青黃不接,帶着家小老投降的。”

“但是這樣投降,不過是爲邊軍多幾個軍戶而已,直接殺了的,也絕非呂整一個人做的。”

“只是陛下想要查清楚真相的話,臣這就趕往大同,細細查明。”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不必了。”揮揮手讓馬順下去了。

話說到這個地步,朱祁鎮的心思,早就不在呂整殺降這一件事情上了。

他所想的,不過兩個,第一個是明軍的軍紀。呂整殺降一事,朱祁鎮覺得應該是真的?畢竟丁補文書做的滴水不漏,幾乎找不到一個突破口。馬順語氣之中都有含糊。想來自己也不堅定。即便在罪名上有所區別。但是大差不差談不上冤枉。只是武臣們都爲呂整抱屈,甚至錦衣衛指揮使馬順,也是這個態度。

是他們覺得呂整的行爲,太普遍了。

所以明軍的軍紀恐怕很成問題。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暗暗記下來。

第二件事情,就是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之間的爭權行爲。

這一件事情,他不是第一次聽見,而今卻是親眼看見了。兵部拿下一個都督僉事。也算是一個高級將領了。

而勳貴集團的反應,看似強烈,但是無力。

別的不說,看處理結果就行了。

內閣呈上了的文書,可以都是附有票擬的,也就是處理方案。如果皇帝不推翻的話,就按着這個執行。

而票擬,就是呂整流放廣西。

這一件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就拿下一位高級將領。而張輔所做所謂不過是鬧一鬧而已。

可見雖然而今武將的待遇,還在文官之上,但卻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時候。

不過,而今三楊不過是藉助仁宗一脈的信任將勳貴壓在下面而已,想要真正的以文御武,還要好長一段路要走。

張輔的存在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

在皇帝不能親政,內閣大權實力大增的時候,張輔卻能列身其中,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在大明的最高權力結構之中,是萬萬不可少了勳貴一環的。

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章 馬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
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章 馬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