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

第八十六章西北亂局

朱祁鎮終究沒有細問。

有些事情,是問不出來的。

雖然在朱祁鎮看來,蔣貴有名將之姿,但是有名將之姿,就一定是清白無比了。

或許蔣貴在外任職的時候,一沾一絲一毫。但是他在老家的子女,就一定是清清白白的嗎?

大明衛所落魄到而今的地步,絕不是一個人做成的,可以說大明勳貴,乃至各家地衛所的指揮使,千戶,等衛所軍官,有一個算一個,沒有一個是乾淨的。

只是因爲這樣,對衛所軍制,朱祁鎮纔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這纔是真正要動搖國本的事情。

朱祁鎮轉過話題,問道:“西北戰事,將軍清楚嗎?”

蔣貴說道:“臣已經明白,阿岱汗歸附不成。想要垂死掙扎。”

朱祁鎮說道:“你到了西北,準備怎麼做?”

蔣貴氣定神閒的說道:“臣此去西北,先整頓衛所,而後再出塞,擊破阿岱汗。”

這一段時間,朱祁鎮也收攏各方情報,對西北戰事也有了新的理解。

阿岱汗本人,是與科爾沁的親戚。

但是他本身還是有領地的,這就要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蒙古退入草原之後的特殊狀態。

在草原上的蒙古人,雖然還自稱朝廷,但是已經退化到原本的部落狀態,所以幾乎每一個蒙古大汗都有兩個汗廷。

一個汗廷就在和林。

和林乃是蒙古入主中原之前的首都,也是蒙古嶺北行省的首府,也是北元的首都,只有在汗王爭奪戰之中,勝出一方纔能入主和林,向整個蒙古發號施令。

但是元惠帝一脈,被明軍打敗,草原無主,在洪武末年到永樂年間,草原上更換了好幾個大汗。

這些大汗都有一個特徵。

就是本身擁有領地,也有黃金家族血脈。即便是入主和林之後,他們也在自己原來的領地上,建立汗廷。

這就是蒙古特色的雙汗廷。同樣也是表明北元已經不能稱之爲一個完整的政權了。

甚至明朝也遵循這一點,竭力分別與北元各方勢力接觸,而避免與北元大汗接觸。不過,這樣的狀態,隨着蒙古大汗權力衰落,西瓦刺,東阿魯臺興起,而有了變化。

阿岱汗雖然是阿魯臺擁立的,但是並沒有什麼權力。

所以,在阿魯臺爲瓦刺所殺。阿岱汗這才脫離的韃靼部的控制,逃亡西北。

阿岱汗就逃亡到了自己的領地,甚至不敢多在原本的領地停留,隨即南下到了大明邊境,想要歸附大明,爲大明外藩。

只是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是後知後覺,蓋因太皇太后給壓下來了。

倒不是太皇太后不準。

只是當時太皇太后與朱祁鎮正鬧矛盾。太皇太后正想打消朱祁鎮無妄之念,這樣的消息自然給壓下來了。

不過,太皇太后倒也不是意氣用事。她將事情按下去了,倒不是不管,與阿岱汗的接觸,還在進行之中。 шшш ⊕ttκá n ⊕¢O

這一件事情,是當時官府負責。中央是楊榮主持。

太皇太后既然無意介入草原紛爭,自然不會將阿岱汗看做奇貨。而是將阿岱汗當做了做麻煩。

甚至瓦刺也知道了,瓦刺不敢輕舉妄動。

瓦刺使者在朝廷,又是示威,又是請和親的。其意所知,未必不是阿岱汗。

太皇太后一面力據瓦刺。畢竟阿岱汗是南下投奔本朝的,總不能將阿岱汗交給瓦刺,如此一來,蒙古人誰還來投奔朝廷。

只是阿岱汗與朝廷的條件,也是談不攏。

阿岱汗本身,想在大明的支持之下,成爲大明外藩,在塞外爲大明屏障,甚至可以受大明冊封。

但是太皇太后卻是務實多了。

這種外藩,大明又不是沒有冊封過,兀良哈三衛就是洪武年間冊封的外藩。只是他們而今早就在草原之上,首尾兩端,不再聽從朝廷的話了。

宣宗皇帝打的就是兀良哈三衛。

而今再冊封一個外藩,有什麼用?

指望蒙古人有什麼忠義?何其愚也。

當然了,並非沒有對大明忠心耿耿的蒙古人,就是蒙古韃官,即便是崇禎年間,戰死的滿桂將軍,就是蒙古人出身。

故而太皇太后的意思,是讓阿岱汗入朝,封侯或者封公,都可以商量,麾下的士卒,也是各有封賞,補充到沿邊各衛所之中。

如此一來,雙方都談不攏。

彼此使者來往不斷,最後太皇太后覺得拖一拖阿岱汗。

反正而今着急的人,不是朝廷。

只是這一拖,卻弄出事來,一來阿岱汗的處境,日益窘迫,二來他也窺破了朝廷衛所的的虛實。

具體是矛盾激發,還是別的事情。反正阿岱汗一打。發現,原來大明朝廷不過如此。

既然有東西可以用刀兵獲得,阿岱汗就不與大明談了。

阿岱汗從頭到尾,都沒有想過真正臣服朝廷的心思。不過是事不得已而已,只是而今他發現了另外一條路。

那就是勝利本身,只要他帶着麾下的蒙古人一直得勝,他們就會效忠阿岱汗,阿岱汗決定在西北大搶一把,然後再退回草原之上。借這樣的勝利凝聚人心,聚集流散部衆,說不定還能與瓦刺爭鋒一把。

說實話,朱祁鎮對太皇太后隱瞞他,並沒有生氣。

畢竟朱祁鎮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雖然名爲皇帝,實際上不過是儲君而已。大明朝真正的主人,是慈寧宮。

朱祁鎮很理智,沒有在太皇太后允許之下,他根本不可能越界。

即便他知道這一件事情,恐怕也沒有辦法改變情況,不過,他真正的生氣的是,西北衛所的狀況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

阿岱汗有多少人?

朱祁鎮其實細細算過阿岱汗,阿岱汗麾下有多少人,即便朱祁鎮往多裡算,阿岱汗所部,也不會超過萬騎的。

原因很簡單,草原上是有人力是有限的。

蒙古草原上,各種天災人禍,還有生產力的限制,所以他們人力極限的,蒙古草原上有多少人?朱祁鎮不知道,但是從古代從來一個定義,匈奴之衆當中國一郡,這個定義隨着草原上變幻大王旗。但是最基本的,卻一直沒有變。

阿岱汗要是有幾萬騎,他都能與瓦刺掰手腕,要知道,太宗皇帝大敗瓦刺的忽蘭忽失溫之戰。

對陣的,也不過是瓦刺核心三萬騎而已。

即便瓦刺比之前大有長進,但是瓦刺本部人馬,決計沒有十萬騎。大量的外圍人馬纔有是幾十萬騎,阿岱汗有三萬騎,就能讓很多蒙古人中立了。

阿岱汗最多數千騎。但是僅僅是這一點點人馬,就能讓阿岱汗敢藐視明朝西北衛所爲無物。

是阿岱汗乃是不出世的英雄人物,敢以弱勝強,挑戰大明,還是大明西北衛所爛到下面不能說,但是阿岱汗看了之後,覺得他們可以橫掃西北?

最諷刺的問題,不是阿岱汗多狂妄,而是阿岱汗如此狂妄,偏偏就是得手,這背後的情況,讓朱祁鎮有些不寒而慄。

如此情況,朱祁鎮也拿不準,所以對蔣貴先整頓衛所,再出塞求戰的戰略自然也不會不贊同。

朱祁鎮與蔣貴倒是沒有深談,講了半個時辰,就安排蔣貴下去了。

只是蔣貴走了之後,朱祁鎮心中的積鬱依舊沒有散去。他忽然決定一件事情,對王振說道:“朕要去慈寧宮一趟。”

王振立即說道:“奴婢這就去安排。”

自從祖孫兩人冰釋前嫌了,朱祁鎮往慈寧宮跑的頻率又高了起來。王振早就有所準備,片刻之後,就能出門。

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章 災年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五章 新內閣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
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章 災年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五章 新內閣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