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

第二十章三世說與大同世界

朱祁鎮說道:“公羊家的三世說,朕以爲有未盡之言?先生以爲?”

于謙心中暗暗揣摩朱祁鎮所言背後的意思。

無他,于謙雖然不是什麼大儒,但是如果說他對公羊家沒有一點了解,卻是假的了。只是于謙更明白一件事情。

皇帝每一句話,都不是憑空而發。

再聯繫到西征之中中樞各種莫名其妙的動作。于謙心中隱隱約約有所預料了。

他口中卻一本正經所道:“董子所言,無非三世說,與五德說,與大一統說。五德終始,循環反覆。王者治世,補人道之失,故用天道,次而用地道,再次用人道,如此循環往復。世事也是如此,天下之間,無非是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繼而天道輪迴,周而復始而已。”

朱祁鎮到沒有想到,公羊家還有這樣的解釋。

即便如此,朱祁鎮對公羊家的喜歡又深了一層,除卻那些玄之又玄,不容易理解的天道,地道,人道之外,他所說的在後世看來,就是歷史週期律。

這個規律如果是對中國歷史的總結,是有其準確性的。

要知道,公羊家的理論提出是在西漢,而用公羊家的三世說去套西漢之後的歷史,並沒有不妥當的地方。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我今日才明白聖人大義微言,三世說實在是金玉良言。想來我太祖的時候,乃是據亂世。我太宗仁宗宣宗之經營,應該算是昇平世,臣登基以來三十一個春秋,晝夜憂嘆,常思上負祖宗,下勞臣工。而今逐瓦刺滅安南朝鮮,天下承平,百姓不敢說安樂,但是賦稅有度,天災人禍有人賑濟。先生以爲此是不是太平世?”

于謙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他只能硬着頭皮說道:“是。”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如此一來,據亂世不知道在何時將到?”

于謙說道:“陛下,我朝秉太祖驅逐韃虜之德,得朝之正,遠邁漢唐,上天庇佑,自當千秋萬世。”

朱祁鎮說道:“先生,就不是哄朕了,朕不是三歲小兒了,又豈能不知道天下是何等情況?大明土地兼併一日盛過一日,別的不說,順天府境內,幾乎都是勳貴外戚土地,甚至有人向朕請河間,保定之地。”

“朕固然不許,但是此輩兼併土地之意,從無一日休止,以朕之見,不出百年之間,天下土地就有五成以上,爲人所兼併,到時候朝廷國力不支,各地百姓無以謀生,有是一場據亂世到來。”

“我大明宗室固然不保,但是天下百姓又要遭受大難,實在是朕所不能忍。”

于謙說道:“陛下勿需憂心,只要我大明秉聖德不失,總有波折,也無礙大局。”

朱祁鎮問道:“何爲聖德?”

于謙說道:“愛民而已。”

朱祁鎮說道:“先生,朕不甘心,千百年來,天下熙熙,正如公羊家所言,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如此循環往復。難道真是人力難以抵抗天命?或者這就是所謂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于謙一時間無言。

朱祁鎮說道:“先生,你知道,我讀書最喜歡讀一段是那一段嗎?”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于謙的聲音低沉,不用朱祁鎮背下面一段,他就開始吟誦道:“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爲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衆以爲殃,是謂小康。”

朱祁鎮本來是用此打動于謙。但是他深情的吟誦,卻先打動了自己。

社會的終極理想,叫他爲共產主義也好,叫他烏托邦也好,叫他大同世界也好,都是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那種震動人心的理想主義,不管在什麼時代拿出來,都有發人肺腑,動人心魄的力量。

而朱祁鎮更是從這些文字之中,看到了後世種種。

是的。

後世固然與這種極大理想化的社會,有很大的區別。

我們有我的的煩惱。

但是這些煩惱大多都是生存權利得到保障的基礎之上。

而即便而今所謂之盛事,每年冬天北京城的街道之中,都會有路倒。少則十幾個,多則幾百個。

這是所有人習以爲常,但是朱祁鎮看來,卻不忍直視的事實。

每想到這一點,朱祁鎮就有一種無法言說的複雜感情,有愧疚,有激動,有奮進如是種種。

他愧疚爲,他作爲大明皇帝,天下之父母。

卻讓大明百姓生生凍餓而死。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想急切的想有所作爲,但是冷冰冰的現實,一次次潑他冷水。

讓他的心中在痛苦之中,反覆掙扎。

這就是據天下之大,不愛奢華,不愛美色,不愛享受,數十年如一日,批閱奏摺,勤於政務的根本原因。

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應該與不能之間,想要做到與無能爲力之間巨大的痛苦。

“陛下。”于謙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雙目發紅了,這位白髮蒼蒼的老者說道:“臣自束髮讀書以來,聖人之言,從不敢忘,只是時過境遷,井田決計不可行。”

朱祁鎮收斂自己的情緒,心中微微一愣,暗道:“怎麼跑到井田上面了?”

朱祁鎮做閉目養神之狀,心中默默回想了好一陣子,纔算是理清楚,井田與大同世界之間的關係。

怎麼說,大同世界這個概念。固然是儒家社會終極理想。但是並不說歷代大儒並沒有爲這個理想努力過。

恰恰相反,有很多人都努力過。

他們的努力方向就是井田。

儒家對周禮的無限追求,也將井田制度,成爲他們認爲構成大同世界根本辦法。所以歷朝歷代大儒口中,井田制度,都是一個被反覆論及的概念。

很多制度都與井田制度有關係。

比如府兵制度,比如理學提倡的鄉禮制度,都是他們對井田制度另外一種實踐方法。

而用井田來限制土地兼併,更是非常對路的思考。

井田制度具體制度,歷代大儒之間也是有所爭論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朱祁鎮心中卻有一些暗笑,在他看來井田制度幾乎是奴隸社會的農奴制度了。怎麼可能復興。

但是他臉上依舊錶現出沉重的神色,說道:“除卻井田制度之外,就沒有一個可以到達大同世界的辦法了嗎?”

“朕只能看這大明從今日之後,每況愈下,最後讓天下再次陷入據亂世之中,生靈塗炭,慘不忍睹嗎?”

“先生,你是朕的老師之一,你能告訴我該怎麼做嗎?”

于謙緩緩跪下行禮,說道:“老臣有罪,不能爲陛下分憂。不過臣請陛下以此問頒佈明報,令天下大儒名臣商議此事,臣以爲結天下之力,總會有辦法的。”

于謙這一番話,卻讓朱祁鎮心中一動,暗道:“我怎麼忘記了這一點?”

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
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