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

第一百二十七章託古改制

朱祁鎮心中暗道:“是不是楊先生覺得,朕有些離經叛道,想要大儒來洗滌身心了。”

只是朱祁鎮看到下面,卻不這樣想了。

因爲楊溥提到了一本,楊溥應該沒有看過的書,那就是朱祁鎮所作的僞書《端木子》。

楊溥遺折之中給朱祁鎮留了面子,沒有說什麼。只是一筆帶過,但是其中暗示,朱祁鎮豈能不明白。

楊溥的意思是說:“陛下,你便是要造假,也要找一個好一點的人。”

劉定之雖然是狀元出身,但是在儒學上的造詣,與薛瑄來比,還是相差太多了一點。

楊溥對這幾十年的文風與學風,進行了一個系統性的剖析,最後給出朱祁鎮一個建議,那就是託古改制。

以效仿漢唐要口號,從文風到學風,然後在觸及到政治領域。

還有一系列操作手法,比如說,請陛下駕臨國子監,與天下學者論道。效仿漢代鹽鐵會議。集衆議而獨斷之。

有了輿論的背書,做起事情來,就容易多了。

朱祁鎮覺得楊溥有限度改革的建議,並不是合朱祁鎮胃口。朱祁鎮並不想在大明這一條大船上修修補補,讓他繼續航行。

而是準備一個個換零件,將所有的零件換一個遍,讓這一條船,變成一條名叫大明的新船。

但是,楊溥指出的政治路線,卻是很不錯的。

朱祁鎮放下楊溥的遺折。打開漢書,後漢書,對於《鹽鐵論》《白虎通義》翻了出來,再細細揣摩。

這些書,朱祁鎮之前都讀過。

只是之前讀,不過是當做政論來看,而今看卻是另外角度來看,就是主政者如何控制一場會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畢竟,這樣會議,就不是幾十個人會議,而是代表最少上百人,圍觀數以萬計,並且要刊行天下的大會。

將大明儒學名家,全部召集起來,在一場會議之中確立朱祁鎮想要的儒家經義,這可比朱祁鎮造什麼《端木子》,可要高端的多了。

甚至只要能確定朱祁鎮現代化科學理論,成爲大明的官學。即便朱祁鎮這一輩子完不成的事業,也是後續有人了。

畢竟,一個學說的壽命,要遠遠比一個人長。

“但是,我想要的是什麼學說嗎?”朱祁鎮心中暗道:“或者說到底是什麼學說,才能與科學體系相輔相成?”

朱祁鎮暗暗懊惱。

很顯然,朱祁鎮當初上課的時候。偏向了史學,從史學之中感受帝王心術,對於儒家學術倒是理解的太少了。

在百官看來,朱祁鎮的儒學教養太淺薄了一些。否則楊溥臨終上表,也要請朱祁鎮開經筵。

朱祁鎮又翻出來很多儒學書籍,特別是《性理大全》。

《性理大全》其實朱祁鎮在日講的時候,也學習過,但是朱祁鎮那個時候沒有放心思在上面。

而今感受到了需要,再次翻出來細細推敲。

所謂《性理大全》,其實就是宋儒合集,所謂理學其實就是宋儒之學的集中體現。所以朱祁鎮想要找到支撐可學發展的理論,就必須從這其中尋找依據。

只是這是一個苦差事。

宮燈整整燃了一夜。

朱祁鎮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但是輟朝歸輟朝,但是政事還是要處理的。

朱祁鎮在文淵閣之中說道:“楊首輔不幸去世,乃是朝廷之大不幸。但是內閣乃朝廷重地,不可一日乏人,由次輔任首輔。”

曹鼐立即出列說道:“下官資歷淺薄,不敢當次重任。”

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你在內閣之中也有四五年了,也又怎麼會資歷淺薄。天下大事,急如星火,勿失朕望。”

曹鼐說道:“臣遵旨,定當爲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祁鎮對曹鼐還是滿意的,作爲內閣首輔,首先是背後是一個政治集團,曹鼐接楊士奇之衣鉢,又是北方士林領袖。背景足夠了。

曹鼐協助楊溥做事。沒有出過什麼大亂子。能力也相當不錯的,能力足夠了。

在河北水利之事上,曹鼐衝鋒陷陣,一直支持朱祁鎮,在朱祁鎮看來,這也算是一個自己人了,親近足夠了。

所以,曹鼐在次輔的位置上,不可動搖。

朱祁鎮說道:“如此來說,內閣就少了一人了,就要周忱入內閣吧。”

朱祁鎮這樣做,也是爲了賞功。

周忱這麼多年來做了好大的事業,特別是在財政收入之上,近乎翻倍,鹽稅每年一千萬兩上下的進項,成爲了大明稅收主力。甚至在曬鹽法改進之後,大明鹽稅甚至還能攀一個小高峰。、

無他,就是日本,朝鮮,越南,甚至南洋一些地方,也納入了大明食鹽的銷售區,也就是說這些地方百姓,已經變相的向朝廷納鹽稅而不自知。

還有其他什麼倉儲改革,錢法改革,還有馳道,等等。單單一件事情拿出來,就足夠升上一級了,更不要說這都是他所做的。

當然了,朱祁鎮也是單單酬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周忱動作越大,戶部尚書對他來說有些不夠了。

最典型的就是,馳道了。

馳道分到兵部,從朝廷體制中看,是理清上下了,但是朱祁鎮卻有一點不放心,那就是馳道這一件事情,在周忱這裡辦得很好,但是在兵部就一定能辦好了。

這就不一定了。

自古以來,摘桃子的人,將好桃子,摘成了爛桃子。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讓周忱進入內閣,雖然內閣大員都有分管,但問題是他們之間分管並不是太嚴苛,很多事情都會商量得辦。

每一個大學士對六部都有影響力。當然影響力最大的還是自己所管的部門。

朱祁鎮看向內閣六人。

張輔,胡濙自然是什麼也不說,王直卻出列了,說道:“陛下,臣以爲周忱爲尚書可矣,不當入內閣。”

朱祁鎮說道:“卻是爲何?”

王直說道:“周忱此人,固然是能臣,但是做事卻少有檢點,在江南巡撫任上,曾經賄賂王振,劣跡斑斑,陛下念其爲理財奇才,委任戶部,臣沒有異議,但內閣乃天下中樞,協理萬方,周忱品行不端,不足以服天下。”

“臣以爲陛下要賞功,加散官可矣,賜金銀可矣,只是委任內閣,卻是不可。”

朱祁鎮說道:“卿言周忱向王振行賄,可以證據?”

王直說道:“此刻尚無。”

朱祁鎮說道:“那當時王振案的時候,卿爲何不說?”

王直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王振案,很多人現在覆盤,還心有餘悸,特別是楊溥幾乎是用李時勉兌子王振,李時勉這一個能升入六部,甚至是進入內閣的人選,不得不因爲雙腿殘疾,終結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這樣的事情之中,誰敢節外生枝。

更不要說,當時大明朝廷面對財政危機,除卻周忱,無人能夠擺平這個爛攤子。楊溥都不想將周忱牽扯進去。

而今周忱該做的事情都做了,大明財政充裕,即便是瓦刺之戰也打的。但是周忱在改革之中,很多從權之舉,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看上去都是模棱兩可的。

再加上週忱之前的前科。

很多清正的大臣,對周忱都不是太滿意的。但是對周忱理財之功,還是捏着鼻子認的。這就是爲什麼大家接受周忱當戶部尚書,而不想讓周忱入內閣的原因。

朱祁鎮設計的政治框架中,六部尚書雖然名義上是文臣最高官員,但是卻是執行層的,真正的決策層就是內閣。

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九十章 貝琳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章 外戚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二章 修陵
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九十章 貝琳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章 外戚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二章 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