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

只是很多東西,一放鬆,就是一日千里。

根本回不到從前了。

特別是軍中情弊增多,很多軍令都執行不下去,這軍紀也就更不好了。

所以,如果朱祁鎮督促柳溥速戰,柳溥爲了激勵將士,能取的辦法,本來就不多,縱容劫掠,恐怕是最容易的。

而造反的,大多是苗人,漢人不將苗人的性命當一回事情,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但是這畢竟是國內征戰,不管是楊溥還是朱祁鎮,都想着是廣西長治久安。朱祁鎮是想廣西當成大明的基本盤,上面的百姓,即便是少數民族,也是中國人,自然不能橫加殺戮。

這與境外打仗不一樣的。

但是楊溥或許沒有這個想法,畢竟明朝的中國,與後世中國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明朝的中國就是古代漢人活動範圍之內,在雲貴很多地方,大明人其實並不將他們當做中國範圍之內。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反對徵麓川的原因。

從本質上,他們都覺得這些不是中國之土,是無關緊要的。

楊溥與這些士大夫想法差不多,他當然不會將大明的版圖分割出去,但是卻不想在這上面投入過多的資源。

種下殺戮,必將收穫殺戮。兩邊仇深似海,恐怕廣西會屢平屢亂,到時候就不大好辦了。

朱祁鎮說道:“就以先生之意,派人寬慰柳溥,讓他步步爲營,不得浪戰即可。”

楊溥說道:“老臣明白。”

朱祁鎮話音一轉,說道:“兩淮鹽案,而今查得差不多了,先生覺得該如何處置?”

楊溥對此,心中早有準備。說道:“陛下,臣以爲何文淵這一次差事做得極好,正可以調任兩淮,授御史銜掌管鹽政。當務之急,就是速速建立重建鹽政體系,不能誤了天下百姓吃鹽的大事。”

朱祁鎮說道:“何文淵,不錯,就他了。”

何文淵這個人,雖然在很多事情上,與朱祁鎮的意見不合,但是大體上還算是一個好官,也是從地方官之中做起來的,在溫州知府任上,被溫州百姓懷念不已。

而且論事從來以百姓爲重,也不是爲了反對而反對的那種。

雖然朱祁鎮未必不知道楊溥是不想將何文淵調入京師,畢竟何文淵這一次在山東滅蝗,功勞最顯赫,是外派所有大臣之中,辦得最好的。

這種小九九,朱祁鎮就當做不知道,只要這個人合適就行了,說道:“傳令讓何文淵立即南下,不必來京了。先處理鹽政事務,恢復食鹽生產,暫且一切如舊。”

新鹽法已經磨了好幾遍了,但是依舊是草稿。朱祁鎮依舊覺得想緩一緩。反正而今鹽政體系之中盤根錯節的關係網,被一掃而空了。

一兩年之內,是恢復不過來的。

稍稍遲一點,不會錯過最好的時機。

朱祁鎮說道:“施禮怎麼處置?”

楊溥說道:“陛下,施禮乃是靖難功臣,社稷老臣,而今經過太醫會診,已經完全失智,不過渾渾噩噩而已。”

“此事,都是他兒子做下的。陛下總要給士林一個體面。”

朱祁鎮對於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其實很不滿意。

只是大明文官頗有兔死狐悲之感。

本來施禮是死定了。但是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走漏的風聲,施禮的現狀被傳了出來。

一時間,到處都是爲施禮所情的人。

說施禮已經都是這樣,朝廷再殺一個渾渾噩噩的老人,未必有些太殘忍了。

只是朱祁鎮卻一定要殺施禮。

因爲朱祁鎮明白,這一場爭論,重點完全不在施禮身上。

畢竟誰都看出來,縱然施禮不死,又能活幾年?

他在南京畢竟是養尊處優,不知道有多少僕役伺候,但是而今施禮或許免去一死,但是施禮的兒子,施家與這一件事情有關係的人,估計是一個人也活不了。

到時候,一個失智老人。又怎麼能活下去。

他們在乎的是,施禮的身份。

施禮乃是正統進士出身。也是士林之中的老前輩。今日朝廷的刀斬在施禮身上,明日這刀也能斬在他們身上。

所以,能緩上一分,就緩上一分便是了。

朱祁鎮說道:“施禮之事,其情可憫,這樣吧,朝廷指定致仕章程,如施禮這般大臣,就不應該在朝中。也算是兩全之策了。”

楊溥一聽,立即說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先生,爲何如此?”朱祁鎮說道,他聲音似乎帶着一絲陰陽怪氣,說道:“哦,先生是擔心自己的年齡,請先生放心,朕一刻也離不開先生,自然不會讓先生離京。”

楊溥說道:“老臣不是貪戀權位之人,只是滿朝文臣之中,有不少年紀如施禮的大臣,臣恐怕,陛下之言一傳出,朝野就一片大亂。而今陛下欲治河北水利,又要辦兩淮鹽政,不是朝廷之上大起波瀾的時候。”

朱祁鎮自然明白,這事情不能這樣做。

這就是大明文臣從洪熙年間一直穩定到楊士奇致仕的後遺症。那就是朝中有大量的老臣。即便內閣之中,楊士奇有意挑選了一些年輕的閣臣,但是楊溥本身就是這個政策的獲益者,至於在其他位置上,六十七十大臣,大有人在。

即便朱祁鎮調整六部,將周忱調入,但是周忱也將近六十了,放在滿朝文武之中,居然還能算得上比較年輕的。

這些重要位置上,比較需要充沛的精力。沒有充沛的精力是坐不住的。但是其他地方一些清閒的位置上,就不一樣了。

很多官員都七老八十了。

這一點,也是朱祁鎮在施禮之事爆發出來,才做得年齡調查,他沒有想到。大明官員平均年齡如此之高。

總體來說,這是因爲朝廷並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原因。也沒有完善的退休後待遇。

楊士奇能瀟瀟灑灑的走,乃是太皇太后加恩,朱祁鎮準他食原俸。還有一堆賞賜,再加上楊家本來就是江西大族,家裡也是有錢的。

但是對一下小官就不好說了。

他們俸祿本來就少,一退休,運氣好的能得一筆錢,運氣不好的,只能孤身還鄉,依附子女了。

雖然大部分官員晚年並不淒涼,但並非沒有過得淒涼的大臣。

所以一般來說,官員都願意死於任上。畢竟死於任上,朝廷會給撫卹的,喪事也會派人主持。

一般來說,衙門會管的。

該給的規格都有。而回到家中,這都要靠自己家底了。

如果家底厚實,兒子有能力,回去做老封君,自然不在乎。但是而今的大明,並不是晚明,晚明的時候,你家裡沒有錢,就不要想考進士這一回事。只需看各級官員,幾乎考上進士都是官家子弟。

或許是教育資源的問題,或許是人脈的原因,是科舉舞弊,或者是老論調,寒門難出貴子。

但是這個時候大明朝廷之中,卻有很多官員家中都相當清貧的。

如吏部尚書魏驥就是其一。魏驥告老還鄉之後,雖然爲家鄉做了很多事情,也不過是粗衣布食而已。

這種情況自然是需要改善的,但正如楊溥所言,現在並不合適。

朱祁鎮只是想進二退一而已。他淡淡說道:“施禮之事,是朝廷普遍現象,還是個別現象,如果是普遍現象,那麼處罰施禮自然是不妥的,朕之意,就派中官伺候施禮終老,但是朝中的情況卻好好處置一下了,如果是個別現象,卻是施禮欺君枉上,治家不嚴,他難辭其咎。”

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三章 災年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
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三章 災年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