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

第一百六十八章災情

第二日。

文華殿之中,就如之前一般。

大臣都到了。

比上一次大臣要少一點。

不過,卻有一個人特殊的人蔘與進來。

卻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監。朱祁鎮之前不知道,宮中還有這一位大佬。他事先詢問阮安治河方案,阮安的方案不能讓朱祁鎮滿意。

阮安就推進了這一位早已在仁壽宮莊養老的老太監。

朱祁鎮一打聽,才知道這沐敬是一等一的治水能臣,雖然阮安也修繕過河道,但是這方面的能力與沐敬相比,卻是想差太大了。

整個北運河都是沐敬修繕的。沐敬幾乎走遍了運河每一處閘口,對各地水情熟悉之極。是治水老臣了。

不僅僅如此,沐敬的品質也是相當過硬的。

永樂年間,沐敬跟隨太宗皇帝北伐,但是入漠北已深,月餘不見賊寇的影子,下面都有一些人心惶惶了。

只是太宗皇帝依舊不甘心,無功而反。

大臣勸諫,紛紛被遣。

而沐敬依舊勸諫,反覆不已。

太宗皇帝大怒,說道:“爾欲反乎?”

沐敬說道:“事已如此,陛下執迷不悟,固不知孰將反也。”

太宗皇帝下令將沐敬斬首,左右將沐敬拖曳下去,而沐敬顏色不變。

太宗皇帝見狀,就下令放過沐敬,說道:“宮中皆如此人,豈不誠有益乎?”

隨即下令回軍。

但是沐敬什麼都好,就是一點不好。

就是垂垂老矣,英雄遲暮。

朱祁鎮特地賜座,對沐敬如大臣一般。

朱祁鎮見所有人都到齊了,對於謙說道:“於先生,先說說順天府災情?”

于謙說道:“是。”

隨即于謙侃侃而談,說道:“陛下以工代賑之計,已經安頓了十萬民夫,與北京城牆,城樓,三大殿,等工程之上。”

“但是這些工程多在北京附近,而盧溝河水災卻在在東安,永清,固安,武清數縣。除卻縣城之外,大多被淹了。”

“而北京務工的災民,卻大多是京畿附近的。”

“以臣之見,北京附近的災民,不過財產受損,而此四縣百姓,卻是生死之間。”

朱祁鎮聽了,對這個現象。

朱祁鎮也是後來才知道的。

首先是北京災情並不嚴重。

最少對比這個時代其他地方的天災,北京的天災可以說很一般了。畢竟別的地方受災,決計不會有皇帝聖旨,大臣立即巡視,不知道多少軍隊,一起動手救災。

很多人印象之中,無數人防守堤壩。在這個時代是不成立的。

倒不是軍隊不會投入救災治水。

早在宋代,就有專門治水的軍隊了。

但是想想就知道,一支缺額幾乎到了三分之一的軍隊,打仗不行,治水就可以了嗎?

在京師有京營,乃是大明精銳所在,即便再怎麼衰敗,也苟延殘喘到正德之後,依舊是朝廷的武力依靠。

他們並不是那麼容易掉鏈子的。

北京天災不嚴重,受災的人數不多,但是下游災情嚴重,更嚴重的乃是朝廷組織力缺乏,想將這些災民組織數百里上京。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還有一些大臣在這一件事情持反對意見。

無他,北京乃是朝廷的臉面,大量災民聚集在北京,朝廷臉上不好看,更何況,各路使節都在京師之中。

麓川的使節,瓦刺的使節,兀良哈的使節。

可是都在。

瓦刺使節還好,而今瓦刺也先,正在整理他父親脫歡留下的爛攤子,即便是將姐姐嫁給了脫脫不花,脫脫不花與他也是面和心不和。

最直接的表現是,脫脫不花單獨向朝廷進貢了三千匹馬。

當然了,朝廷按照厚往薄來原則,高價回贈了脫脫不花很多絲綢,糧食,還有鐵器。

這一件事情,還是楊榮在的時候定下來的。

固然有些迂腐,但是挑撥離間的意味,太明顯不過了。

麓川使節一直在京中跑門路,向要向朝廷乞和。只是麓川使節倒是帶了不少金銀,但是朝廷上下,沒有一個人敢收麓川的銀子。

甚至在朝廷大軍臨近雲南的時候,麓川使節也放棄了。

朝貢之上,他帶了多少東西,朱祁鎮加碼按照太祖的規矩,掏內庫加碼三倍回禮,對文官說的是:“朝廷不可失禮於小邦。”

但是卻傳旨給孟瑛,讓禮單給孟瑛看,說道:“這就是朝廷給將士們的賞賜,打破麓川,從麓川所得,盡賞將士,朝廷不取一釐。”

兀良哈的使者眼紅,就向朝廷求賞賜。

說起來,兀良哈頭上還都掛着大明頭銜,所謂朵顏三衛,只是而今兀良哈態度不明。自然不能給。

甚至獨石堡那邊已經打起來,兀良哈的使者還在京師喋喋不休。

至於朝鮮,安南的使者是都在。

正統年間,還有一些永樂遺風,而永樂年間京師之中外國使節更是數不勝數,最多的時候,有七十多個國家。

這種種原因下,在北京城以工代賑的效果並不好。

但是在盧溝河下游,朝廷也沒有那麼多的工程來做。

朱祁鎮問道:“你估計四縣災民到底有多少?”

于謙說道:“臣只能保證順天府境內,大概有三萬七千人有餘,但是直隸其他府縣有多少,卻不是臣可以知道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楊士奇。

楊士奇咳嗽兩聲,說道:“陛下,臣以爲盧溝河威脅朝廷安危,自然要好好修一修了,特別是宣德元年,宣德五年,這兩年都有過大修。該怎麼修,下面人都很清楚,所以以工代賑是可以的。”

“但是南邊的府縣,卻不好妄自興工了。”

“臣以爲還是開倉放糧賑濟的好,臣已經從山東調來一批糧草,足以賑濟河間,保定兩府了。”

朱祁鎮也知道這其中很多事情。

工程建設從來是貪污的重災區。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沒有差別。

楊士奇更是明白這一點。

所以他支持盧溝橋工程,但反對其他地方以工代賑。

乃是盧溝橋河道,不是新鮮事。大致需要多少,楊士奇心中其實是有數的。更不要說,于謙是這個工程的負責人。

雖然而今還沒有說,但是楊士奇用腳趾頭都能猜出來。

楊士奇信得過於謙。但是其他人未必信得過了。

更不要說,之間沒有規劃,倉促上馬,又有災民的生計所繫,做得好,自然是一舉而數得。但是楊士奇不得不做好,如果做不好該怎麼辦?

同樣的修黃河,有人能修一次,能用百年,但是有人能修成:“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這裡面的貓膩,實在是太多了。

楊士奇老了,有一些保守。

有些事情,他寧可多花一點錢,也不去想什麼一舉而數得。事實也證明,越是花樣多的事情,越是有技術含量。

大明官僚到底有沒有這種組織能力,楊士奇表示懷疑。

朱祁鎮說道:“楊首輔所言極是。此事暫且不提。先說盧溝河,先生也說過,宣德元年,宣德五年大修過,正統元年也小修過。”

“每次多則動用數萬人工,少則動用數千人工,已經幾乎是年年修,但是即便是這樣,隔三差五,盧溝河也要決堤一兩次。”

“朕登基以來,元年一次,今年又一次,這一次大修之後,又能支撐幾年?朝廷就是金山銀山,也不能這要揮霍。而百姓要遭受幾次這般苦楚。”

“故而今天,就要這一件事情說清楚?盧溝河怎麼修,才能一勞永逸,從此再也不決堤。”

朱祁鎮的話,擲地有聲,但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

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十章 貝琳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章 太后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
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十章 貝琳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章 太后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