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首勝

第四十五章首勝

“阿爸,我們該動了一動了吧。”李廣寧說道。

李廣寧乃是李成的兒子。此刻他有幾分躍躍欲試。他似乎看見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閉嘴。”李成厲喝說道:“我們家就這一點點本錢,你想用來做什麼,什麼也不用做,朝廷如果贏了,再開門不遲。”

李廣寧說道:“如果朝廷敗了,安南人豈能容得了我們?”

一時間李成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李家上上下下都知道,安南人之所以不攻憑祥,就是想留有餘地,此刻明軍如此做,也就說,不管將來怎麼做,而今要打上一仗了。

安南就不會爲憑祥李家留情面了。

到時候,李家的下場會是什麼樣的就不大好說了。

但是李成同樣知道,兩國大戰,區區李家數千兵丁根本參與不進去,就是今天這一戰,他們李家所有壯丁都參與進去,不過是一朵水花而已,轉眼就不見了。

對勝負有沒有幫助暫且不說,但是死的人都是李家的家丁。

如大明與安南這樣的大國,死上數萬人,或許才感到肉疼而已,但是對李家來說,死上數百人,就已經傷筋動骨了。

他本能的想要保守一點。也是難免的。

“阿爸,”李廣寧繼續說道:“不管是朝廷勝負,但是朝廷正與安南大戰,我們作壁上觀,朝廷會如此收拾我們。”

李成聽了,長嘆一聲,說道:“好,你去召集人手吧。”

這一句話,打破了李成所有的僥倖。

他剛剛還盤算如果朝廷大軍敗了,他就跟着朝廷大軍一起撤退,不要這憑祥城了。

雖然憑祥城乃是他家世世代代的地盤,但是比起地盤更重要的乃是李家子弟的性命。聽李廣寧如此一說,他才明白。

夾雜在兩個大國之前,小小的李家根本沒有保存實力的能力。

李廣寧很是興奮,不過片刻就將城中的壯丁都召集起來,將所有武器都分發下去了,估計有五千人。

但是這五千人根本就是烏合之衆而已。但已經是李家全部的實力了。

“阿爸,我們出發吧。”李廣寧說道。

李成厲聲喝罵道:“你知道什麼,即便出兵也不是這個時候?”

李廣寧被李成一訓斥不敢說話了,只能與李成一般在城頭觀戰。

李成雖然想要出兵,但是依舊存着保存實力的想法,畢竟這五千男丁,幾乎都與李家沾親帶故的。

能少死一個就少死一個。

李成努力的看着,想從中看出戰局情況如何?

此刻明軍下馬的騎兵正與紅斗笠安南軍撞在一起,這是明軍遇見最難對付的敵人,訓練有素,配合有度,不要看個子比明軍矮了一個頭,但是下手夠狠,夠毒,夠不要命。

甚至有人明軍士卒同歸於盡。

如果全軍都是這種紅斗笠的士卒,毛銳估計就要敗了。

可惜並不是。

這些紅斗笠的士卒,都是安南京營之中的精銳。而紅色的斗笠正是他們的標誌之一。

雙方鏖戰良久,終於將這一支軍隊壓了下去。

這一支軍隊似乎也是安南軍中士氣所繫。當很多安南士卒見他們也不是明軍的對手,頓時開始崩潰了。

這一次崩潰,並不是區區嚴令能阻止得了的。

“少將軍,速走。一切稟告侯爺之後再說不遲。”阮師回身邊的人紛紛勸導。

阮師回此刻臉色蒼白之極,雙目失神,說道:“走,走,走。”

他也看出來這一戰打到這裡,安南已經沒有一點機會了,而他阮師回纔不是那中死腦筋,非要戰死在這裡的。

只需逃到南邊十幾裡,就是鎮南關,那裡有安南的大軍。將來再報此仇不遲。

畢竟阮熾而今,乃是安南第一權臣,甚至黎思誠的皇后都是阮家的。雖然不是阮師回親妹妹。

阮家在安南也是一大姓氏,自稱是阮籍之後。分支非常之多,但是總算是血脈相連。

普通人奮鬥大半輩子,失敗一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但是對於阮師回這樣的人來說,失敗多少次都有老爹兜底。

故而他回去,即便是有責罰也不會大的。等風頭過後,重新領兵也不是不行。

只是阮師回想走也不是容易的。

他帶着剩下的數百紅斗笠,驅趕着十幾頭戰象,撤出營地之後。營地之中的安南士卒頓時失去了堅持的勇氣。

一瞬間做鳥獸散,而此刻憑祥城也城門大開,李家傾巢而出,五千人能不能打仗暫且不說,但是在聲勢上做了十成十,故而安南軍中最後的一點士氣也崩潰了。

一瞬間戰場之上混亂之極。

但是即便如此,毛銳也不想放過阮師回,立即派了自己的弟弟毛鎧,帶人去追,只是這一戰明軍損失也不少,還有這麼多的俘虜要看守,一時間分不出多少人馬,只能給毛鎧五百騎

毛鎧帶着五百騎,對其他安南軍中不管不顧,死死的咬住了阮師回。

只是阮師回的十幾頭大象作爲掩護,一時間讓他們感到難搞的很。

自從明軍數次用火器破象兵之後,不管是安南,還是其他國家都不約而同做出一個決定,那就是將象兵從主力兵種之中,放到了輔助的兵種之中。

縱然有一定規模的戰象,也很少投入戰鬥之中。

而阮師回這十幾頭大象,都是用來運輸物資的。畢竟大象也是一種可靠的畜力,可以彌補安南軍的後勤能力。

但是此刻明軍拿他們沒有辦法。

手中倒不是沒有火器,但是火器在剛剛的戰鬥之中都打光了,甚至有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手銃扔到什麼地方了。

僅僅憑藉手中的弓箭,射死大象,這倒不是不行,但是卻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雙方對峙了一陣子,忽然看見南邊煙塵掀起,毛鎧立即知道,是安南軍的援軍已經到了。

畢竟鎮南關距離憑祥並不是太遠的,雙方鏖戰也超過了半個時辰,鎮南關方向豈能沒有一點動靜。

毛鎧遠遠的看了一眼,一看之下,有些想笑,原因無他。他看見的是安南的騎兵,大概有一兩千之多。

但是他們的戰馬比明軍的戰馬低了最少一頭。

不能說比毛驢矮,但是如果單獨看,其實還不錯,很有架勢,但如果將他們與明軍的騎兵放在一起看,那就沒有辦法看了。

如果不是對方人數衆多,再加上久戰之下,已經成爲疲兵了,毛鎧都想衝上一衝了。

毛鎧與之對峙了一陣子,雖然毛鎧人數少,但是作爲騎兵他們有一種自信,他們想走的話,那些矮腳馬是追不上來的。

安南軍隊似乎驚懼於明軍的騎兵,也不敢輕易冒犯,對峙了一會兒,就退了回去了。

見對方走了,毛鎧也不追,也緩緩的退了回來。

等他回來之後,卻見大隊騎兵都在休息,整個憑祥城之中所有百姓都被李家動員起來,爲大軍打掃戰場。

老弱婦孺齊上陣,也有人爲明軍燒火做飯。

毛鎧接過水袋,一飲而盡,抹了一下乾裂的嘴脣說道:“沒有追上賊將,不過見了安南人接應人馬,他們今天應該不敢過來。”

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章 少府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章 真相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
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章 少府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章 真相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