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西南局勢

第七章西南局勢

太祖時期很多時候都派出監生辦事,而黃冊此事,更是監生的責任。南京國子監每過十年,都要派一批人做這件事情。

其實朱祁鎮暗地裡摻了不少私貨。

不管是清丈土地,還是編寫黃冊,都是需要一點技術含量的。

而朱祁鎮建立的幾個學院,都規定了算學,是必修課,所以在這方面,朱祁鎮覺得這些學生要比進士出身的官員好用。

這也是爲提高各個學院地位一個伏筆。

朱祁鎮雖然摻了私貨,但總體上還是李賢主持了。

李賢確定了兩個原則,一是既往不咎,二是由北到南,逐省清丈。

既往不咎,就是不管之前,黃冊上面是多麼荒唐,都當做看不見,不去追究責任,不過從今以來,就是以新黃冊爲準備。

由北到南逐省清丈,這也是因爲大明首都在北京,不免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對北方各省的控制能力,要勝過對南方的控制能力。

京師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會隨着地方距離北京越遠而降低。

京師控制能力最強省份,不是別的,就是直隸省,也就是河北省,所以清丈是從河北開始的。

李賢想要將這一件事情平穩的推行下去。

去年一年,直隸省清丈已經結束了,又多出了十幾萬百姓,這些百姓有些是從南方逃荒而來的,自然也有一些是多出來剛剛成丁的百姓。

太小的孩子朝廷從來是不登基的。無他,古代孩子夭折率相當高。

李賢說道:“今年,臣想要將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四個省份一起清丈。”

朱祁鎮說道:“人手夠嗎?”

李賢說道:“已經夠了,直隸省土地清丈基礎好,所以提前結束,但是其他各省就不好說了,臣想讓他們先達一個架子,明年科舉之後,可以將新科進士全部派出去。爭取三五年之內,將內地清丈完畢。”

朱祁鎮說道:“就按先生的意思去辦吧。”

朱祁鎮從來知道,在具體某一件事情如何來辦這方面。他從來不能與內閣之中的老油條比。

不過,朱祁鎮看似不管,但並非真沒有關注。

他派出了不少錦衣衛參與其中,每月錦衣衛都會彙總的情報。朱祁鎮通過這些情報來詳細瞭解大明底層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此刻朱祁鎮忽然想到一點,那就是太子在西北也有一段時間了,要不將他加入清丈組之中。也好好磨礪一遍。

朱見濬並不知道,自己另外的苦日子就要開始了。

李賢又說了下一件事情,說道:“廣西賊屢戰不定,言官都在彈劾韓雍用兵不利,而且侯大苟,甚至越界攻廣東?言官以爲換人。陛下以爲如如何?”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李賢說道:“先生以爲如何?”

李賢說道:“韓雍此人是一個幹吏,臣看過他的《平瑤策》,可見欲謀長治久安。只是而今羣情紛紛,陛下當保全一二。”

“保全一二。”朱祁鎮細細咀嚼這個詞。

這個詞真是萬金油,上下進退都可以用。

維護韓雍也能說保全,拿下韓雍也能說是保全。

看似說了意見,其實又將皮球踢到朱祁鎮這邊了。

這就是朱祁鎮這個位置不得不面對的事情,他大概率是聽不到真話的,李賢明顯是想看朱祁鎮先表態之後,再發表意見。幾乎等同某些大臣上朝的時候手中放着兩本完全不同的奏疏,一本是贊成某事,另外一本就是反對某事。

都是在看風向而已。

其實李賢已經不錯了。還是比較能堅持原則的,只是在某些具體事務上,李賢依舊不敢輕易與朱祁鎮唱反調。

朱祁鎮也知道,如果這樣踢來踢去,就不用說正事了。

朱祁鎮說道:“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廣西各地山高林密,欲長治久安,非修道路,列郡縣,此事急不得。韓雍做的還不錯。”

李賢說道:“陛下對韓雍信任,韓雍如果知道了,定會粉身碎骨以報陛下之恩。”

朱祁鎮不在意這一點,他之所以不想動韓雍,除卻這個原因就是,韓雍的指揮之下,南方一些衛所已經撤銷好幾個了。

在這一件事情上,韓雍深明朱祁鎮之心。

“只是有一件事情,陛下還是要知道爲好。”李賢說道:“韓雍的母親病的很重。”

朱祁鎮猛地一愣,立即想起了丁憂制度。

就是因爲丁憂制度,朱祁鎮特別給地方錦衣衛安排了一個任務,就是但凡朝廷大員的父母健康情況,也是他們每月要向朝廷報告的內容之一。

不過,韓雍母親的情況,與其他大臣又有不同。

因爲韓雍祖籍長洲,但是在永樂年間被朝廷遷到了北京,他現在家就在宛平縣,李賢稍稍打聽一下就知道。

當然了,李賢也不是一直關注這個,也是看到了錦衣衛報告之後,他才吩咐下面的人打聽一下,就知道韓雍之母的情況。

朱祁鎮也知道,韓雍四十歲上下,就爲兩廣總督,可以說是年輕有爲,又可以說資歷淺薄,更不要說而今又被很多人詬病。

除非朱祁鎮想毀了韓雍,奪情是決計不能的。

也就是說,如果他母親病故,那麼兩廣總督換人,也就是必然了。

朱祁鎮立即說道:“傳令太醫院,讓他們立即去韓府醫治老夫人,另外將脈案拿來給朕看看。”

古代士大夫大多都精通一點醫學。

就是因爲中醫所用的君臣佐使,五行陰陽,這一套思想理論,大明士大夫都是很熟捻的,在哲學層面的相同,對中醫也就很容易理解。學起來並不困難。

朱祁鎮多年薰陶之下,脈案也是能看懂一二的。

當然了,定然有太醫的解讀,朱祁鎮要知道這位韓老太太到底能支撐多長時間,這個關係到廣西局面該怎麼辦。

甚至如果真的不行了,朱祁鎮還要提前讓人家兒子回京,見最後一面,畢竟韓雍在兩廣好幾年都沒有回家了。

總是不能太不近人情了吧。

朱祁鎮心中暗道:“倒黴。”

李賢隨即說道:“陛下,廣西賊有一兩次出入貴州,而今李賊禍亂湘西,雖然項忠已經保證,不可能讓李賊進入湖南地區。”

“只是臣擔心,李賊入貴州,臣以爲朝廷該預作準備。”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是?”

李賢說道:“罷項忠湖廣巡撫,讓湖廣佈政使接任,令項忠總領湖廣,貴州士卒,專司剿滅李賊。”

朱祁鎮心中暗道:“正合我意。”

朱祁鎮對這一點也有一些預料了,說道:“就依先生之見,任項忠爲湖貴總督。”

朱祁鎮雖然已經任命了兩廣總督,三邊總督,東北總督,而今又有一個湖貴總督,但是對總督從來是專事專設,遇事則設,無事則罷。

這是原則問題。

朱祁鎮又覺得不放心,說道:“從京營之中抽調一個營,奔赴湖廣效力。”

李賢說道:“臣遵旨。”

李賢這個時候,纔將話題轉到正題之上,說道:“白蓮教之亂,雖然是此輩處心積慮,但也有臣執政不當之過,還請陛下責罰。”

朱祁鎮心中暗道:“終於來了。”他等李賢主動說起這方面的事情,已經很久了。

看起來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其實就這一件事情都對峙之中。李賢先開口,就等於他先輸了一籌。

朱祁鎮說道:“先生何須如此?這又怎麼是先生的過錯?”

李賢說道:“謝陛下寬解,但吾豈敢欺心,這一件事情總要有一個了結。”

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
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