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

第五十一章頓兵城下

兵貴神速。

毛勝在大勝之餘,根本沒有一絲絲的猶豫,大軍從鎮南關直撲而下。

一路追殺。

幾乎在安南軍隊並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已經打到了諒山城下。

一時間安南上下震動。

加上憑祥之戰,鎮南關之戰,以及在之後的追擊。大軍折損了三萬有餘。如果說憑祥之戰,黎思誠還能鎮定。但是到了而今。諒山城下一片驚慌。

“殿下,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請殿下暫避一時。”不少黎氏出身的大臣紛紛勸道。

“殿下,萬萬不可棄諒山城,諒山一失,則朝廷沒有立足之地,北宋真宗尚可南遷,但是朝廷南遷到什麼地方,唯有死守諒山,在諒山城下大敗北寇,朝廷才能金甌無缺。”吳士漣大聲說道。

吳士漣乃是安南朝中有名大儒,也是士林領袖。

當然了,而今安南雖然也有科舉,但是總體上來說,更依靠世家大族,如阮家,鄭家,黎家,陳家等安南的名門望族。

故而很多在安南權臣都是文武兼備的,有平章國事的官銜,也就是宋代丞相的官銜,但是同樣能領兵打仗。

而科舉出身的士大夫,不過是清流詞臣。

即便是吳士漣這樣的士林領袖,也沒有什麼實權。

黎思誠說道:“吳卿的意思,孤明白,孤寧死不退半步。敢說棄城者,猶如此案。”黎思誠拔出廠劍,一劍劈在案几之上。

阮熾見狀立即出列說道:“殿下聖明。”

隨即身後大小將領紛紛出列,只聽甲冑鏗鏘,氣勢如洪,剩下幾十將領幾乎齊聲說道:“殿下聖明。”

剛剛建立幾十年的後黎朝,正處於上升期,不管是國力還是政治上,就好像而今的大明一般,歷史上的黎聖宗時期,就是後黎朝最巔峰的時期,黎思誠在弘治年間纔去了,但是他才死後二十多年,後黎朝就雨打風吹了。

到了嘉靖朝的時候,莫氏篡奪了朝廷大權,後黎一分爲四,數年戰亂,最後被阮家與鄭家對峙。

所以,黎思誠能有後世的地位,也不僅僅是因爲他本身的才能,更是因爲下面的軍心民氣。

誠然明軍連戰連捷,安南士卒損失慘重,並折損了數名將領,安南上下固然有些驚慌失措。

但是作爲安南軍中的骨幹將領,卻並沒有喪失勇氣。

如果黎思誠此刻鎮定不下來,甚至這些大臣估計就要做一做寇準所做的事情了。

黎思誠之所以如此堅定的表態,卻也是感受到了下面這股思潮。

黎思誠如此決絕的表態,立即穩定了軍心。

阮熾進言道:“殿下,諒山城下,容不下大軍,臣願意帶大軍出外鎮守,爲掎角之勢,只要撐到雨季,北寇只能退兵了。”

黎思誠說道:“好,如此城外大軍就交給太傅了。”

阮熾說道:“請殿下放先,臣是決計不會北寇驚擾聖駕。”

安南這邊有安南的打算,但是毛勝這邊也有毛勝的打算,幾乎在鎮南關之戰後第三天,明軍大舉南下,正式翻越了大明與越南的邊界。

地勢也從之間北低南高,變成了而今北高南低,因爲不知不覺之間,明軍已經翻越了兩國之間的分水嶺,只需過了諒山之後,就走出了珠江流域,進入了紅河流域之中。

不過,諒山也並不是好攻的。

諒山城有山河之險,山就不用說了,大明與安南兩國邊境都是大山,河就是左江的支流,卻是少有的由東向西流的河流。

一座城池,依山傍水,更有一座堅固的城池,還有數座軍營,分佈周圍,好似梅花五出。

大軍想要到諒山城下,必須將外圍的營地一一個拔除了。

但是安南軍隊多用火器,善於防守,在打鎮南關的時候,早就知道了。

想要攻下這麼多的地方,傷亡只會比鎮南關一戰更多更慘。

而且也沒有什麼可以取巧的地方。

唯一可以欣慰的事情,就是諒山周圍要比鎮南關周圍寬敞太多了,足夠展開兵力。

慈不掌兵。

毛勝固然知道這一戰不會好過,但是眼睛也沒有眨一下,一揮手大軍就開始進攻了。

雙方近三十萬大軍,在諒山彈丸之地展開,兵分數路,綿延數十里,彼此之間烽火傳信。號角相連。

而阮熾坐鎮窮奇河北大營,穩如泰山,窮奇河北大營,每一個將領都已經說明,沒有將令,誰也不能後退一步。

所以雙方一開始,就打的血腥之極。

明軍這邊以京營爲主要的火力支援,因爲這個時候,毛勝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火器裝備率上,除卻京營之外,其他各部火器數量居然比不上安南軍隊。

當然了,安南這幾個月來積極備戰,後面不知道補充上來多少火器,在第一線的安南軍隊,更是補充的重點所在。

而原廣西軍隊,也就是剿滅大藤峽的軍隊,他們多是南方衛所之中剩下了可戰之軍,說起來,也是大明的次要軍隊,最新式的火器都沒有裝備給他們。而土司各部更是如此,有刀槍都不錯了,還想要火器。

只能以王越爲主攻,而其他軍隊分割安南軍隊的營地。阻擋援軍,不管安南軍隊的擺出什麼一樣的陣勢,毛勝也要一口一口給吃下來。

這樣的戰事,已經沒有花俏可說了。雙方都是鋼鐵,火藥,與意志的碰撞。

毛勝在後面看見的只有傷亡人數,與後勤消耗。

後勤消耗雖然大,但是朱祁鎮拔出的五百萬兩軍費,已經發揮出作用了,而且項忠坐鎮後方,自然不絕轉運。

只是大量物資都要從桂林,或者廣東轉運而來,其中消耗並不少,而距離安南最近的地方,大多都是土司。

不好在當地徵召物資,引起鏈鎖反應。

只是看見陣亡名單,毛勝忍不住的噴出一口逆血來。

他其實在當初欽州黃氏之變,硬生生的殺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受傷了,傷得還不輕。如果毛勝年輕十幾歲,這些傷勢對他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事情。

但是歲月不饒人,他已經不是當初與郭登一齊衝擊象陣的猛將了。而且他也知道,他的責任重大,除卻他之外,一時間哪裡有能承擔起大軍作戰的主帥。

所以,他才隱瞞傷勢。只是將很多軍務分擔下去了,否則以毛勝的性子,即便不能說親身上陣,但也會上前督戰。

而今他看見,陣亡的名單,其中有大量的黃,岑,莫,田等等姓氏,這都是廣西土司兵,還有一部分項忠補充過來的貴州土司兵。

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毛姓的,自然是他的親戚子弟的,還有一些人姓名之後,特別標明武學第幾屆出身。自然是京營的中下級軍官。

這都是大明的精銳與骨血。

在短短數日之內,卻打城這個樣子,毛勝豈不心疼之極。

表現在野戰之上,就是屢戰屢敗,很容易被人將前面的營地與後面的營地分割開來。

但是即便如此,每一個守營寨的將領,大多都是戰鬥在最後一刻了。而主將不身死,下面的將士一般都不會崩潰與投降的。

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
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