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

就在朱祁鎮惦記汪嶽的時候。

汪嶽也忙的腳不點地。

他並沒有在佛山鐵廠之中多投錢,不過是投了五千兩意思意思。這一分銀子更多是與這位駙馬結個善緣而已。

至於賺錢,汪嶽從來沒有想過。

不過,佛山鐵廠能不能賺錢,汪嶽並不知道,但是而今,汪嶽已經賺到錢了。

無他,這幾十萬兩白銀卻是要運到佛山花銷的。

雖然這些大商人都是富豪出身,但是卻也不可能直接將錢運到廣東,甚至聚集在京師都有一些困難。

電視劇裡面,一砸砸出幾十萬兩銀票,根本是一個笑話。

因爲很少有金融機構能承接這麼大額的白銀流動。

所以,這就註定了,這一些銀子都要分批從各地流向佛山。

這就有了汪嶽的用武之地了。

他從中看到了極大的商機。

汪嶽的主營業務,就是銀鋪。就是更換銀兩,異地存取,並開始小量典當放貸等等。他的網點說多也不多,也不過是在江南,浙江,江西,南直隸一帶,然後沿着運河一帶到北京。

汪嶽之所以能的發展壯大,在無數銀鋪典當行之中脫穎而出,卻是因爲汪嶽會做人,能做人,爲人八面玲瓏,在徽商之中關係特別好。

徽商,因爲徽州山多地少,所以徽州人都有出外經商的習慣。多到了什麼程度,有一句話說,無徽不成市。

可見徽商之興旺。

當然了,徽商之中有大商人,如汪嶽,但也有小商人。在外地開一個鋪面慘淡經營。

甚至每一代徽地出外的男丁,十個人之中,就有兩三個客死異鄉。

徽商人在外也就抱團經營,互相幫助。甚至這種習慣在而今的溫州商人身上還有相當的基因流傳。

汪嶽少時讀書不成,用夫人的嫁妝出來經商。

剛剛開始並沒有賺多少錢,但是他,熱心幫助鄉人。每次回家與出來,都帶了不少家人書信,甚至要跑好多地方,爲這些人送信。

這也沒有什麼利益可言。很多時候都純幫忙的。

但是時間一長,他就發現了其中利益。

當他被人很多人相信之中,就有人託他將銀子送回家中。

於是,汪嶽開得第一家,異地存取的錢莊,就是與老家的。

他從之中發現了商機,更是熱心於聯絡同鄉,以至於家鄉人都之汪大官人。與在外面遇見了什麼難處,比如做生意賠了,比如遇見強盜了。

等等,只需能找到了汪記門下,憑藉一口鄉音,總是能得到幫助。

如此一來,汪嶽的產業就依附着徽商的網絡,迅速擴大,甚至成爲徽商之中話事人。很多內部糾紛到找到了汪嶽門前。請汪嶽調解。

汪嶽在徽商圈子裡面的地位,更讓汪嶽的產業更加興旺。畢竟金融業資金要求很大,很多異地存取。根本不可能讓人遠途運送大量金銀。

其中風險太大,要知道大明走遠途遇見土匪機率可不小,一旦風聲傳出去,就等着過五關,斬六將吧。

所以很多時候,異地存取,都是在當地調款的。

以汪嶽的人脈,有短缺的時候,都能很輕鬆的從當地徽商之中調集一筆款子。

這纔是汪嶽生意越來越大的原因。

當然了,汪嶽也對徽商放款。但是而今對外放款還不是太多的。最大的擔心是不知根知底,放出的款子根本收不回來。

汪嶽有幾分成也徽商,敗也徽商的感覺。

他因徽商而起,幾十年之內,成爲天下富豪。但他的生意更多在徽商圈子裡面打賺,外人的生意也有但也不多。

而此刻,這一次對汪嶽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幾乎大明各地的大商人都在這裡,如果他們都能通過汪家渠道劃撥銀兩,也就是汪嶽的渠道遍及了大明各大商幫。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如此一來,汪家錢鋪成爲天下第一的錢鋪,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汪嶽在爲這個目的而努力奮鬥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的底細,一條條的擺在了朱祁鎮的面前。

畢竟汪嶽而今是在北京。

如果在別的地方,朱祁鎮未必能夠掌控的如此清楚,但是整個天下只有北京城內,只要朱祁鎮想知道,什麼事情都瞞不過他的。

朱祁鎮看着汪嶽的內容,大感興趣。

大明經濟最大的問題,一個錢,一個糧。

甚至很多偏僻的地方,糧食還承擔一點的貨幣性質。

別的事情,朱祁鎮都可以放一放,但是在這樣東西上面,卻是絕對不能放手的。

所以,戶部侍郎楊鼎而今已經初步提交了一分方案。主體內容,就是在這半年之間,視察天下糧倉的結果。

這個結果並不容樂觀。

在太祖皇帝時期,大放異彩。一般來說一個縣都有一座或者兩座,儲存一兩萬石糧食預備倉,全部都荒廢了。

最嚴重,連倉庫都變成廢墟了。即便還有保留的,預備倉庫存保存不當,很多糧食腐朽,再有就是賬面不符。

可以這樣說,除卻北京倉,通州倉,再加上天津倉,總共兩千萬石糧食的倉儲或許沒有問題。

畢竟朝廷對這些倉庫當成命脈,一年之內,有不知道多少次御史覈查。

再加上這些之前都是楊鼎管着。想來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楊鼎向朝廷的提議,就是將倉儲的級別提升,在水陸要衝之地,重現修建倉庫,輻射各地。

總體上,他提出了臨清倉,淮安倉,揚州倉,南京倉,九江倉,武漢倉,成都倉,廣東倉。桂林倉,等十幾個倉庫。

這也是對大明原來的賦稅體系的整頓。

之前大明納糧可不是要百姓繳納到縣裡就完事了,恰恰相反,要糧長運輸糧食到很遠很遠的倉庫之中。

一般來說,是富戶運運,貧家近運。

這是出於太祖皇帝天才的辦法。一種去中心化的運營。

因爲糧食運輸成本太高了。

太祖皇帝覺得,將糧食運輸到京師,然後朝廷再下撥下去,是一種極端浪費的事情。於是乎,太祖皇帝細分賦稅項目,採取就近原則,讓各地繳納的賦稅,直接運輸到所需要的地方。

這種形式在宋代就有。

不過,當時是一種折中的辦法,因爲南宋的時候,前方打仗,家要後面的府縣移支,不用將地方的賦稅運輸到京師了,而是直接運到前線。

當然了,這裡面還有很多政治原則。

比如,如果當地有駐軍,也不能讓軍糧就地支取,如此朝廷就不能對軍隊制衡了。等等原則之下。

太祖皇帝就設計出一張複雜的賦稅轉移路線。

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大明賦稅二千三百多萬石,但是到北京的不過四百萬石上下,其餘的賦稅都在這一張大網之中運行着。

調整這一張大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近百年下來,這一張大網與當初的情況早就不大一樣了。

舉一個例子。

在南京附近的縣,有要求運送到京衛的倉庫。但是太宗皇帝遷都,京衛大部分都遷到北京了,於是這些人本來是家門口運糧食就行了,一下子多了近千里的路線。

於是百姓所要付出的運費,要超過了他們本身要運送的糧食。這負擔立即翻了好幾翻。簡直讓人苦不堪言。

而這樣的事情,在最近時常發生。

朱祁鎮這幾年大刀闊斧,衛所遷徙改制,府縣的劃分,南直隸一分爲二,等等動作,早就讓這一張運送網絡已經不堪重負了。

不過,大明內閣也不是白癡,自然要加以修補。

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
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