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

第八十二章西寧讀書人

雖然大明很多城池都是洪武年間修建的,但是西寧衛城並不是。

西寧衛城乃是一座古城,漢代就有建城,隋唐時期爲湟水縣城。宋代荒廢,在元代爲西寧州城,明初也爲州城,後來改西寧州爲衛,也就是而今的西寧衛城。

周長八里,並不是太大。

但是此刻西寧衛中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外拱手而立。

西寧李家二房李文,也是西寧衛指揮僉事,李氏土司的族長與西寧指揮使祁成。已經各地土司紛紛在西寧城東門等候。

西寧衛指揮使祁成與李文微微拱手,兩人皮笑肉不笑。

全西寧城的人都知道祁家與李家不對付。而祁成就是李英想要讓自己侄子奪取的祁家嫡子。

有這一層淵源在,兩方關係能好了纔怪。

不過,在官職上祁家壓過李家一頭,但是在實力上李家勝過祁家一頭。

祁家的威勢僅僅在西寧衛這彈卵之地,外邊的人未必知道西寧祁家,但是李家的伯爵,在大半個中國都能吃得開。

這也是朝廷故意營造的一種制衡。

內閣也不會讓下面一家獨大的。

於是西寧衛內部基本情況,就是這樣兩強爭雄,但是本質上來說,李家勢力在祁家之上,不過是礙於朝廷體制,不敢做的過分而已。

否則祁家早就不在了。

等於謙到了。

對這樣的官場接迎,于謙很熟悉。不過,還真想讓于謙發現一些出乎意料的人。

于謙指着眼前的人說道:“他是?”

李文說道:“此乃西寧儒生之首,也是西寧書院的祭酒張文。”

張文長揖到底說道:“學生見過大人。”

于謙看向張文,他看得出來,張文文質彬彬,衣服上還有補丁,但是神色很好,筋骨不錯,在於謙看來,在西寧這個地方,見到這樣的人,有些稀奇。

西寧雖然不能說蠻荒之地,但是總體來說,也是不通什麼人文的地方,讀書人很少。能有一個就不錯。

于謙伸手扶起,說道:“你是何出身?”

張文說道:“學生慚愧,監生出身。曾爲山西太原吏目,家母意老,歸家奉養,教授子弟。”

如果在其他地方,張文萬萬不會入于謙的眼,這個不是科舉正途出身,不過當了一任吏目。

吏目是什麼官?

還真不好說,類似於辦公室主任,不同地方的辦公室主任品級自然不一樣,即便如此吏目最多不過從八品,最低是從九品,甚至是不入流。

于謙無疑歧視,但是幾乎能站在於謙面前的人,最少有一個秀才前程。

不過,于謙看到張文,心中卻感到一個計劃。說道:“張朋友,本官也是第一次來西寧,可否爲本官嚮導。”

張文自然是大喜過望,說道:“故所願也,不敢請爾。”

于謙就讓張文爲嚮導安排這一行人。

張文還是有些才能的,將大隊人馬都安排好了,當然了,大軍在城外紮營,于謙帶着幾百親衛入城休息,並佔了西寧衛指揮使衙門。

于謙告訴衆人,原來疲憊,有事平日在議不遲。卻將張文留下來,促膝而談。

張文受寵若驚,坐在於謙面前,如坐鍼氈。根本不能有片刻安穩。于謙也看出他的緊張,於是先詢問了一些,無關要緊的事情。隨即將事情轉到聖賢之道上。幾句話下來,張文的心情也慢慢平復了。

于謙問道:“朋友久在西寧,卻不知道西寧有進士前輩嗎?”

朋友,前輩,這些話其實並不是現代的意思,而是科舉文化下的術語,朋友就科名的士大夫對沒有功名的人來稱呼,而前輩也是指科名在前的士大夫。

張文說道:“慚愧,西寧荒涼,有史以來沒有一個進士。”

于謙對此並不沒有多奇怪。在他看來,這也是大明對西寧這一帶失去控制的原因之一。

雖然士大夫坐大,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的,但是如果當地這些土官,豪強坐大,他的威脅要比士大夫坐大更加嚴重。

于謙之所以對張文另眼相見,就是因爲張文代表了西寧士紳。

雖然這一股勢力而今還很渺小。但是如果這一股勢力壯大之後,也是會讓西寧對北京產生更多的向心力。

不管怎麼詬病文官集團,但是有一點卻不能否定的。

那就是文官集團是大明的根基,也是最維護大明的勢力之一。

于謙問道:“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張文說道:“在下慚愧,雖然有心讀書,但也算不得名師,沒有名師自然也沒有高徒,而西寧又是衛所,掌管西寧多爲武夫。他們不懂讀書之妙,連西寧衛學,也是永樂末才建的,一直一來師生都不多。”

“實在是條件有限。”

于謙心中暗道:“看出來了。”

國子監監生在太祖太宗年間,還是校規嚴苛,出來的學生還是有幾分真材實料的,但是問題是國子監建立的本意,卻不是爲了科舉。

國子監監生在明初作爲單獨入仕的一條途徑,國子監監生所學的都是一些實用的,能爲朝廷辦事的技能。

比如丈量土地,比如登記黃冊,修繕水利,等等。明初很多大工程都是大批國子監監生參與進去的。

而今國子監出仕道路漸漸不行,也沒有人認真學習了。

張文雖然氣度上有些讀書人的樣子,但是真才實學有幾分?于謙並不抱大希望,雖然于謙是科名再後,但也是從杭州這樣的死亡學區之中考出來的,而西北總體來說,比江南科舉簡單太多了。

張文都考不上,可見這種整體性的文化斷層,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問題。

張文嘆息一聲,繼續說道:“也不全是這個原因,在西寧多蠻夷,回回多讀教經,不願意堵聖賢書,而藏人佞佛,下官也是沒有辦法的。”

西寧本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乃是儒家影響力的邊陲的地帶。藏傳佛教,還有回回教都是比較興旺的。

而且西寧也沒有出幾進士,甚至連秀才舉人都不多,否則也不會讓張文這監生出身,擔任西寧衛學祭酒。

大家都對考進士能升官發財,改換門庭表示懷疑。自然也就不會努力下功夫。沒有投入,自然也沒有產出了。

西寧衛學也是慘淡經營。

于謙說道:“我有一件事情,卻需要你去辦,只有能成,對西寧儒學大有好處。”

張文說道:“大人請講,在下洗耳恭聽。”

于謙說道:“我準備在西寧設州。”

張文微微一驚,說道:“可是撤銷西寧衛嗎?”

于謙說道:“不,衛州同城。不管西寧衛所管轄的民戶卻要到洲裡來。”

這就是于謙的第一步計劃。

于謙作爲大明高層,對最近的政治局勢也是很瞭解的。

雖然朱祁鎮沒有大鳴大放,宣之於口,但是該知道也都知道,朝廷對很多地方的衛所將會撤銷或者改易。

但是西寧畢竟與別的地方不一樣,地處邊陲,衛所制度雖然有缺陷,但是還是要保留的。

但是也要加強管理,也要建立起文官統治,自然是州衛同城了,這樣的情況,在其他省份其實也不是太少見的。

張文自然是大喜過望,既然有了西寧州,自然有流官治理,這流官自然是讀書人出身,對張文來說,天然的自己人,如此西寧士紳的力量自然也會有很大的發展,西寧張家作爲當地名門,自然也是受益最大了。

“在下代替正西寧百姓,謝大人恩澤。”張文說道。

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八十章 寇深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章 襄王金冊
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八十章 寇深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章 襄王金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