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回師

第七十九章回師

朱祁鎮既然下定了決心,就召見胡濙與張輔詢問此事。

張輔與胡濙都有難色,胡濙說道:“陛下,軍中大閱之事,朝廷早就有定製,如果陛下想要大閱保定侯所部,臣自然會安排,只是一般都是在城外,城中是沒有場地的。”

朱祁鎮說道:“郊外大閱?”朱祁鎮心中暗暗搖頭,這有什麼用處,他大閱保定侯徵南軍,絕不是僅僅想看看保定侯所部。

主要是造勢。

在郊外閱兵,有多少人看見?又如何耀武揚威。

不過,胡濙所說的也對,首先場地受限,當時北京城的主幹道與後世的街道寬度,還是有些距離的。其次,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北京的主幹道,後世閱兵用的長安街,這個時候,其實是封閉的。

沒錯,紫禁城前面這一段路是封閉的。兩邊都是死衚衕。外人根本不可能通過。

想複製後世閱兵,朱祁鎮首先先要大興土木,將長安街打通才行。

朱祁鎮想了想,覺得未必一定要照搬,說道:“既然如此,朕就在宣武門城樓之上,校閱保定侯所部。”

張輔說道:“陛下準備怎麼校閱?”

朱祁鎮說道:“按軍中慣例就行了。”

張輔說道:“太祖,太宗,與先帝都是校閱軍中,只是這大多是巡視諸軍,準備出征而已,陛下校閱凱旋而歸的大軍,卻沒有先例。”

朱祁鎮說道:“胡先生自備禮儀便是了,”朱祁鎮的話微微一頓,說道:“朕出行,自然要宮中隨行,朕派王振過去,胡先生好好指點一下。”

胡濙說道:“老臣明白。”

朱祁鎮心中卻是暗暗歡喜。

總體來說明初很多制度,其實還不是非常完善的,太祖一套成法,太宗一套打法,仁宗宣宗一套自己的做法。

下面大臣並沒有幾個高舉祖制如何的,似乎也是一個謬論,凡是越靠前的,大家都不覺得改改有什麼問題,但是越往後,這些人距離當初年代越遠,越覺得某些東西,神聖而不可易的。

朱祁鎮決定在胡濙制定的大閱禮儀之中,加一點私貨。

至於怎麼加,卻是看王振怎麼發揮了。

朱祁鎮怎麼制定大閱禮,不去說他。

到了正統五年冬季,保定侯孟瑛正式開始撤軍。

保定侯孟瑛帶來的十幾萬大軍,並沒有全部帶走,至少有五六萬士卒,分給雲南各衛了,畢竟麓川之戰,雲南本地人馬傷亡慘重,想要恢復元氣,也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而且朱祁鎮覺得雲南漢人數量,是確保雲南是不是大明一部分的關鍵所在,故而沐昂一說兵力匱乏,朱祁鎮就決定留下來一部分士卒。

除卻這些軍隊之外,還有軍中最精銳的一萬五千人,總共三個衛的人馬,由方瑛帶領歸屬襄王管轄。

當然了大軍也不是一下子撤離的,本來是準備讓孟瑛坐鎮雲南,等大軍都撤離了,才最後一撥離開。

但是朱祁鎮的突然命令,保定侯孟瑛只能帶着本部三萬左右,這是確定要歸屬於京營的軍隊,先行離開。

王驥以督師的名義坐鎮雲貴,緩慢撤軍,大概在正統六年中旬,才能陸陸續續撤完軍隊。

只是朱祁鎮催保定侯催的急。

要求保定侯一定要在正統六年臘月二十之前到達北京。

保定侯孟瑛不知道朱祁鎮想做什麼。但是君命難爲,自然是快馬加鞭的往回趕。

因爲時間緊,他們就沒有帶多少輜重,而今通過川南的五尺道直接今日長江,換乘大船,順流而下。又換成運河槽船,花了一個多月到了山東。

運河到了山東就慢多了。

畢竟運河在山東這一段,是可以被稱爲閘河的。一艘船挨着一艘船,要排着隊過閘門,一次通行能力也非常有限的。

明代很多人都是等着過閘,等着等着,閘還沒有過,但是年已經過去了。

保定侯孟瑛自然不會等,而是棄船上岸,長途跋涉,就當是行軍,一路在各府縣就食。

這可不是晚明,各府縣不敢不供應朝大軍糧食的。

直接保定侯出了山東地界,來到了直隸地界,立即感受到大有不同,甚至空氣之中都有一種火熱的感覺。

進入河間府之後。

此刻已經過了山東了,本來是可以在繼續乘船北上,但是一時間沒有合適的船,再加上孟瑛掐指一算,就要進入臘月了。

他不敢停留了。

沿着運河北上,三萬士卒逶迤數裡,卻讓他見識了不一樣的情況。

保定侯孟瑛看到了不知道多少百姓全家出動,都在修河。

女人準備食水,男人們很多都光着膀子,掄起來就是幹。有的是在清淤,有的是在加固河道,有的是在修建閘門。

小孩子都河堤上玩耍。

似乎河間大大小小村落,而今人都空了,所有的人都在河堤之上。

保定侯孟瑛雖然一直在雲南征戰,在朝廷上的耳目還是有的,別的不說,他侄子就在御前當值,權力大小不說,各種消息卻是一等一的靈通。

他自然知道,當今大力整頓河北水利。

其實他在雲南第一個感覺說道:“陛下,年紀還是小了一點。如此大動干戈未必是一件好事。”

但是保定侯此刻見此情形,心中懷疑自己想錯了。

忽然有人來報,前方大隊人員集結,好事要鬧事。擋住了去路。

保定侯孟瑛聽了,皺眉說道:“派一個人去問問,怎麼回事,大軍在此,什麼事情,自己下去說,不要誤了大軍行程。”

保定侯不想幹涉地方事務。但是地方事務反而找上門來了。

保定侯不派人訓斥還好,這一派人訓斥,反而讓這些人找上門來。

一個文官打扮的人向保定侯行禮,說道:“下官乃工部主事,負責這一段運河,有奸民盜運河水,導致運河水位下滑,影響朝廷大事,下官來的時候沒有帶人,求保定侯借一支人馬。”

保定侯孟瑛騎在馬上,身後是大隊士卒,而眼前卻大片大片的百姓,男女老少都有,黑壓壓圍了一圈,想來這就是這個工部主事所言之奸民了。

“冤枉啊侯爺。”一老頭出來跪倒在地面上,說道:“這都是縣裡說話的。要我們整頓沿河水利,這工程是也上面分下來的,與我們無關啊。”

“侯爺,今年冬天又沒有下雨了,我們都指望衛河裡面的水,澆一水地,明年還能有個收成,求侯爺開恩。”

“求侯爺開恩。”一時間無數百姓說道。

這個工部主事說道:“侯爺,南北漕運多重要,侯爺也是知道,不是下官鐵石心腸,而是運河的水,委實是動不得的。”

保定侯孟瑛看着心煩,一揮手說道:“本侯不管你們是什麼想法,立即散開,不要擋了大軍去路,否則,本侯就用軍法治爾等,速去。”

其中是非曲折,孟瑛未必看不清楚,但是他不想管。

因爲不管管好管壞都是他的問題,他又何必沾手。

“侯爺說的對,你們統統下去。”忽然一個錦袍年輕人出來,身邊跟着幾個護衛,一看都是行伍出身,這個年輕人見了孟瑛,立即行禮說道:“小子陳豫見過孟叔。”

孟瑛定睛一看,心中頓時想起來了,說道:“原來是平江伯啊,來的正好,這些事情,我不耐煩,你代爲處置了。”

陳豫說道:“請孟叔放心,小侄這就去處置,等一會兒,再來與孟叔敘舊。”陳豫話一說完,就下去處置了。

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章 斷事官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八章 陳綱案
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章 斷事官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八章 陳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