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

第八十五章河湟四衛

李文世居西寧,對西番各衛已經西藏等地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當然了,于謙來之前也做過功課的,只是總就不如當事人清楚。

河湟四衛,就是西寧衛,洮州衛,岷州衛,河州衛。

而西寧衛比起其其他各衛,更孤懸於外,單單看管轄範圍就知道了。

西寧衛歸屬陝西行都司管轄,而其他三衛卻隸屬於陝西都司管轄。前文已經說過福建都司與福建行都司的區別,這裡就再贅述了。

陝西行都司的管轄範圍,就是賀蘭山南北,甚至用習慣上來說,說是甘肅都司也不爲過。

其他各衛也是土流雜用,而且漢人世襲官員佔據主導地位,如開國功臣宣德侯金朝興家族就世襲洮州衛指揮僉事。

在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明代年號起名水平,有宣德侯,有宣府,居然還有年號宣德?

但是隨着衛所制度的崩潰,世襲衛所官職的家族,也變成了類似於土司的家族。

總體來說,朝廷在這些地方的威信還是可以的。

而且重用土官,雖然迅速的平定安堵地方,這也是歷代明朝君王的期盼。畢竟這一代從來不是明朝的熱點地區。

但並不是沒有什麼隱患的。

在洪武永樂都有當地土司勾結外地叛亂的,而藍玉,沐英都是以征討西番起家的。所打的地方就是這一帶。

金朝興就是從沐英出征此地,得了世職,而且死得也早,洪武十五年就去了,他兒子雖然牽扯到胡惟庸案中,但也僅僅是降職處分而已。

這才保全了金家。

如此一來,河湟四衛,就成爲了各大家族得到了實際權力,而衛所幾乎成爲擺設的局面。

茶馬制度之中的金牌符信制度,自然不能繼續下去了。

金牌符信制度,說起來是一種貿易制度,其實並不是,他本質上是一種賦稅制度。

爲什麼怎麼說?

所謂的金牌的樣式是這樣的,金牌額上有篆字:“皇帝聖旨”下面左邊爲“合則差遣”,右邊爲“不信則斬”,後面又有,“藏於內府”。

在河湟四衛總共有伐了四十三面,給各個土司,李家就有一面。

平均三年徵召一次,以金牌爲信物,各土司貢馬,朝廷以茶葉賞賜。

看上去是公平交易,但是馬價被壓得極低。

整個體系都是政府內部運行的,至於對西藏還有西域等地方客商,根本沒有開放,而西藏一直以朝貢的方式,從大明得到貨物,厚往薄來的朝貢,自然讓朝廷苦不堪言。

朱祁鎮處於省錢的目的,不讓烏思藏闡化王使者隨從入京,他們帶的貨物在西寧就地發賣,但是厚往薄來的制度沒有改變,陝西這邊也是每到烏思藏朝貢的時候,就要虧上一筆錢。雖然這一筆錢,戶部給勾銷,在每年賦稅之中扣除,但是對陝西來說依舊是一個負擔。

這也是爲什麼于謙這麼看重西寧的原因。

如果僅僅是整合河湟四衛,整頓金牌符信制度,將金牌符信制度,改爲正常的交易,朝廷從中抽稅的制度。

西寧並不是合適的地方,但是如果將與藏地的貿易聯繫在一起,那麼西寧就是最合適的地方。

于謙問道:“想來我的心思,你也明白了。你覺得朝廷改茶法,下面的人都願意嗎?”、

李文心中暗道:“不願意也得願意了。”

于謙對李家開刀,而李家又是河湟四衛所有家族之中,李家是最顯赫的。也是這些家族的風向標。其他各衛家族之中,雖然金家老祖宗也有一個侯爵,但是早就在胡惟庸案之中奪爵了。

而且金家另外一支也在貴州開支落葉。這一支金家遠遠不能與李家相比。

于謙將李家折騰的必須捨棄家業去北京。

其他各家又怎麼敢與朝廷爭鋒啊?

至於各地土官,更是不用理會他們。

河湟四衛土司與大西南各地的土司最大的區別就是,河湟四衛土司是在衛所的管理下,可以看做衛所的一員,而西南土司卻有更強的獨立性。

所以,只要這些世襲衛所家族答應了。

下面的土司根本無力反抗。

當然了,就金牌符信制度來說,到了而今的確不合時宜了。

最大的不合時宜,就是大明官茶不堪之極。

想想都知道公家的東西,能有誰在乎質量,據說質量最差的時候,這些茶葉幾乎是用一些樹葉來冒充的。

茶葉壓的本來就低。茶葉最後還不能用,各地土司的損失也就太大了。

所以下面怨聲載道。

首先有了這樣的情況,纔有後面的走私盛行。但是即便如此朝廷還對各土司行定額,也就是土司必須貢馬多少。

後面也就越來越徵收不上來。

再加上土司內部的各種問題,這件事情能拖就拖,不能拖就叫苦,實在拖不了的就給幾匹,整個制度幾乎成爲一個樣子貨了。

如果朝廷理清上下,讓他們直接與商賈交易,朝廷不過從中徵稅,而且徵稅的對象也是商人,雖然也會損失一點利益,但是總體來說,這些土司並不吃虧。

畢竟,最大的損失就是茶價要高了。

畢竟走私茶是不用交稅的,交稅的成本自然要讓他們來承擔。

不過,他們也不會虧,畢竟他們是賣馬的,而今整個大明馬價一天一個價。之前走私的人,都是有大背景的。

畢竟,朝廷在法律之中規定,販賣私茶,等同於販賣私鹽,嚴酷之極,雖然看上去形同虛設,但是這種形同虛設,是對有背景的人來說。對於真正的平頭百姓,他們可以試試。

商人多了,總體來說價格也會降低,趨於平衡。

而且金牌符信之中的貢馬義務,也隨之消失了。如此一來,也是算是減輕負擔了。

李文說道:“河湟四衛都大明忠臣,朝廷用令,他們定然歡欣鼓舞,恭迎聖意。”

于謙看了李文一眼說道:“如此李大人願不願爲本官走一趟,召集河湟四衛各衛長官已經土司來西寧見我?”

于謙對李文的心思,也摸的明白。

幾乎每一個勳貴家族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西寧衛已經附近的衛所,就是會寧伯李家的勢力範圍。

而李文很快要離開西寧了,他必須維持這種關係,李家在朝廷之上,爲這些衛所家族發聲,而各地爲李家做奧援。

大明勳貴與各地衛所都是緊密聯繫,互爲表裡的。

之前李文在地方就承擔爲京城李家聯繫各家的義務,而今要走了,自然要做些事情,將各家團結在一起。

而於謙也是看出李文這樣做的原因,也就順勢指派任務。

對於謙來說,茶法的推行從來是第一等大事,在這樣大事之前,其餘的事情都可以讓步。至於李文的小心思,于謙也就當做看不見。

雖然朱祁鎮一心想要革除衛所制度,也有一些成效,但是朱祁鎮改革真是出了河北之外,根本不見什麼效果。

各地衛所還過着之前的生活方式。

而這樣的事情,在未來的幾十年之內,或許還會繼續存在。

作爲政治家,有些事情真是不能看不見,但也不能看的太清楚,因爲表現的太清楚的人是做不了事的。

李文聽於謙如此說,心中大喜,他秉承于謙之意去見河湟四衛衛所軍官,自然也明白,于謙要他做的,不僅僅是將人請過來,而是事先做好溝通。

但是于謙在利用李文,但是李文何嘗不在利用於謙,有了于謙的背書,河湟四衛各家族對李家只會高看一眼。

李文立即說道:“下官遵命。”

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
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