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

第一百二十九章如鯁在喉

只是雙方打得雖然看上去很激烈,但是彼此都沒有動真格的。

孟瑛站在一處高臺之上,這個高臺的底座乃是好幾輛馬車拼湊在一起的。高出地面一一兩丈左右,四處看去,能將大部分戰場收入眼底。

他車陣最中間,就是數萬騎兵,解鞍下馬,蓄勢待發。

只等孟瑛一聲,就能大軍突兀而出,殺到瓦刺的弱點之處。

而也先也在數萬騎兵的簇擁之下,料敵觀戰,瓦刺鐵騎也都解甲以待。畢竟重甲騎兵負重很高,即便瓦刺鐵騎戰馬質量,要比明軍高出一大截。越是臨戰就越是要放鬆一些。

只是也先終究沒有砸出自己的殺手鐗。

因爲彼此都沒有看見自己的破綻所在。

也先心中暗道:“當日沒有除惡務盡,方有今日的麻煩。”

雖然車陣,有些麻煩。

但是隻能守備,所謂久守必失,也先就有太多的辦法,即便一時間打不下來,也可以團團圍住,長時間圍困。

但是明軍卻有數萬騎兵,這數萬騎兵,隱藏在陣中,看似毫無作爲,但是也先考慮任何問題,都不可能忽略了這一支戰鬥力。

而且明軍騎兵的戰鬥力,並不比瓦刺鐵騎差。如果長期圍困之下,明軍突兀反擊,瓦刺鐵騎也未必能支撐的住。

而且與明軍比物資消耗,長久對峙,困頓於一處,這對瓦刺來說是相當不利的。

“是什麼時候了。”也先嘆息一聲,拔馬向西而去,說道:“撤吧。”

隨着也先帶着本部人馬向西而去,瓦刺各部如同流水一般,呈百川歸流,一點點的匯入滾滾騎兵洪流之中。

大隊瓦刺騎兵,分成兩股洪流,雖然在撤退之中,但是最後瓦刺騎兵還在警戒之中。

孟瑛遠遠的看見,這滾滾煙塵之中,若隱若現的鋒芒。就知道此刻放出騎兵追擊,不是一個穩妥的選擇。

看似明軍最大的依仗,不是看似銅牆鐵壁的車陣,而是隨時可以突出的騎兵。

孟瑛傳令下去,就地紮營,今天不移動大營了。

如此休息一夜,第二日孟瑛繼續向西,陽和衛城就在眼前了。

陽和衛城的士卒,遠遠的看見了大軍的到來,呼喊之聲,驚天動地,派人來迎接自然不提。

孟瑛也知道了,昨天,瓦刺大隊騎兵根本沒有在陽和衛城下停留,而是匆匆的向西側而去了。

孟瑛心中有一絲猶疑,暗道:“瓦刺大部去了什麼地方?是去大同?南下山西?還是其他地方?”

不過,隨即孟瑛心中鬆了一口氣,暗道:“無妨,瓦刺是十幾萬騎,並非幾十騎,如此大隊人馬總是能找到蹤跡的。”

“而大同,雁門關,紫荊關,乃至偏頭關,還有各衛城,都安排了人手,只要沒有內應,堅持十日之上,卻是沒有問題的。”

對孟瑛來說,而今這個局面雖然很壞,但是隻要不更壞下去,就是一個利好消息。

對孟瑛來說,這樣的局面,尚可維持,但是對也先來說,這卻完全不可接受的。

爲了覆滅成國公所部,也先費了不知道多少心思,很多安排,整個戰事規劃,在三年前,也先與成國公對峙時候,灰溜溜的撤軍,就在也先心中謀算了。

數年辛苦,纔有貓兒莊暢快淋漓的大勝。

但是打勝仗,是爲了什麼?

是爲了更大的利益,而不是爲打勝仗而打勝仗,如果不弄清楚這一點,那麼國雖大,好戰必危的道理。

也先很清楚,打仗是獲取利益的手段。

但是,貓兒莊之戰後,他獲得了什麼?

哦,近十萬明軍的盔甲武器,當然了還有不少戰嗎,但是對瓦刺來說,這並不稀罕,因爲明軍騎兵之 中,有一部分戰馬,還是瓦刺賣到南邊的。

也就說,瓦刺本部挑剩下的戰馬,到了明軍這裡就是上好的戰馬了。

除卻這些東西,由於明軍的堅壁清野,大城都防守嚴密之極。難以攻克。

至於,荒野鄉村的財富,在一些窮困的蒙古部落,大概覺得很好。

能得一點糧食,得一點鐵鍋,或者搶一些奴隸,搶一些女人,對於這些部落,就是再好不好的事情了。

但是對於也先來說。

這都是蠅頭小利。

雖然很多人口,都在鄉下,但是真正富有的人羣都在城中,宣大之地的財富,都聚集在幾座大城市之中。

別的不說,單單是攻破天成衛,就讓瓦刺好好吃了一頓。要比在野外與邊軍到處做迷藏要賺的多。

如果沒有孟瑛所部。

也先定然會先易後難,一座座城池的硬殼給敲開。只是孟瑛的出現,讓也先難受之極。

簡直是如鯁在喉。吐不出來,咽不下去。

有意不去管孟瑛,但是雖然也先已經將大明邊防給打成篩子了,但是大明的邊防依舊還在,陽和衛,距離陽和口根本不遠,而沿着山勢,一連串好像珍珠一樣的城堡,卡住很多通道。

而今瓦刺勢大,這些城堡僅僅能夠自守而已,自然不能干預瓦刺的自由出入,但是一旦得到了孟瑛的支持,這一連城散成一片的城堡,就會被孟瑛這一根線給串起來。

雖然未必能將瓦刺大軍鎖到邊牆之內,畢竟這一條防線有些太長了一點,但是瓦刺的後勤線也會受到影響。

瓦刺雖然遊牧民族,南下之後更是因糧於敵,談不上什麼後勤,但這不是搶到東西了,很多部落,包括瓦刺本部,都要將搶劫過來的東西,運輸回去。

就聚集成一道道從大同地區向北方的運輸線。

因爲這一條運輸線的存在,瓦刺不可能甩開孟瑛南下突進。

因爲如此一來,即便搶劫了太多東西,也沒有什麼用處了。因爲運不回去。

也先當然想將孟瑛給消滅掉,再重複一場,類似貓兒莊之戰大勝,那時候就不是僅僅爲威震宣大地區了。

北京兵力一空,恐怕宣大地區很多城池都會堅持下去了。

宣大之地在之前,是什麼地方?乃是燕雲十六州中山後之地,這個地方在之前的幾百年都屬於漢戎雜居的地方。

在漢人的統治之下,纔不足百年,雖然在太祖太宗多次遷移百姓,比如太祖因爲北元尚強,就將這裡的百姓給遷移到南邊了,在太宗時期又要加強這些地方,就百姓遷移回來,再加上很多衛所軍民遷移過來。

但是總體的文化氛圍,雖然改變了很多,但是骨子裡很多東西還沒有改變。

如果明軍與瓦刺第二次會戰再次大敗,當地很可能出現,大規模投降瓦刺的局面出現。

幾百年來這裡的百姓,早已學會什麼叫做務實,恨歸恨,但是活着的人,還是要尋找活下去的辦法。

大明不能保護他們,他們自然要找其他能保護他們的人。

那麼是仇人。

既然再次大勝明軍的好處如此之大,也先在心中一直在籌劃這一件事情。

他思來想去,想了好一陣子,心中才打定注意,暗道:“我寧鬥智,不鬥力,我就不信,你能一直如此沉穩下去。”

也先發現一個孟瑛最大的缺點,就是北京。

一旦北京受到了威脅,保定侯孟瑛還能坐得住嗎?

即便他能夠坐的住,那麼北京那位皇帝能坐得住嗎?一旦北京下令孟瑛回援,孟瑛還敢有這樣慢吞吞的速度嗎?

孟瑛大軍行軍速度一旦加快,他們的陣型還能如此無懈可擊嗎?一點破綻也不漏嗎?

孟瑛心中定計,立即找來自己最信任的將領阿刺知院。

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十六章 經筵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
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十六章 經筵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