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

第六十章北方戰略構想二

錯在哪裡,朱祁鎮如何能說得出來。

他不過是不想與太皇太后硬頂而已。於是,他一是語塞了。

太皇太后見狀,聲音變冷,說道:“你覺得自己沒錯,對吧。”

“孫兒愚鈍。”朱祁鎮小聲說道:“不知道什麼地方想錯,還請娘娘指點。”

太皇太后說道:“遼東水稻之事,我暫且不提。單單說從各地遷移百姓到遼東,就大錯特錯。”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想要遷徙百姓,非動兵不可,一旦動兵,則百姓如何得安枕?”

“國初,太祖也有遷徙之事,但是遷得都是什麼地方?江南乃張士誠根基,山西乃王保保之屬,大戰初定之時,人懷惶恐之心,士報敵視之態,這樣將各地人口遷徙他處,固然爲了均人丁,但更重要是爲了打擊當地豪強。讓百姓順從。”

“即便如此,百姓也多懷怨恨之心,你知道太祖皇帝爲什麼罷中都嗎?”

朱祁鎮聽了,心中也不大明白。但是對太祖皇帝營造中都,卻是知道的。

如果說明代最大的爛尾工程,莫非中都鳳陽了。

當時太祖皇帝不滿意南京,想要重新選一個都城。有很多候選城市,如西安,開封。還有引太祖皇帝重鄉情,所選的鳳陽。

中都規模,要比北京與南京都大,但是後來修建出一個輪廓之後莫名其妙的停止了。

太皇太后說道:“太祖皇帝爲了充實鳳陽人口,將大量江南人口都遷徙到了鳳陽。太祖視察中都工程的時候,卻發現在瓦片之下,有很詛咒之言。”

“其中很多就是移民所爲。”

“太祖皇帝這才知道而今的鳳陽,已經不是當初的鳳陽了。就息了遷都之意。”

“太祖皇帝掃平羣雄,還天下太平,即便如此,百姓也因爲遷徙之事,恨之入骨。”

“難道太祖遷徙百姓錯了?”

“山西,與江南都是窄鄉,人煙稠密,而河南兩淮之間,乃是元末主戰場。千里無人煙,百姓遷徙到這裡,要比江南,山西好過活。”

“但是即便如此,百姓依舊恨之入骨。”

“難道,皇帝陛下覺得自己聖德遠勝太祖皇帝,遷徙北方百姓於遼東,恐怕遼東未成北方糧倉,則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先亂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也是一凜。

他不是沒有想過移民的難度,但是卻萬萬沒有想過,移民的難度,居然這麼大。在太皇太后的眼中,直接將遷徙百姓,與動搖天下兩者聯繫到一起了。

朱祁鎮說道:“孫兒考慮不周。”

太皇太后說道:“不,你考慮很周到。”

“左右呼應,先取遼東,再下漠南,重上漠北。是不是還想在漠北建受降城,還想攻略西域,重建西域都護,還想再下安南,重啓下西洋之舉。”

朱祁鎮臉上一絲錯愕,該因太皇太后所言,正中朱祁鎮之心。

太皇太后何等眼力,一眼就看出了朱祁鎮這表情之後的心思,頓時,氣不打一處出,怒火中燒。

“好,好,好,我之前給你說的話,都當成西北風了嗎?”

“天下百姓困苦如斯,你還想興師動衆,爭奪大漠不毛之地。我讓你讀的聖賢書,都讀進狗肚子了嗎?”

太皇太后起身一字一頓,說道:“你當真覺得我廢不了你嗎?”

太皇太后是真失望了。

太皇太后乃是仁宗的皇后,她在政治觀念之上,與仁宗皇帝是一致的。

而仁宗皇帝與太宗皇帝的政治觀點,其實有很多衝突的,否則太宗皇帝也不會狠狠的爲難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登基之後,也不會改弦易轍。幾乎將永樂年間的很多事情都放棄了。

是,太皇太后不介意朱祁鎮接近武臣,甚至如宣宗皇帝一般,掌握一些軍事才能,未來出征什麼的。

但是萬萬不希望,另外一個永樂大帝的出現。

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眼中,卻是不一樣的。

朱祁鎮的戰略,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是宏圖大志。但是在太皇太后眼中,卻是一副副悽慘的圖畫。

百姓疲於轉運,乃至於揭竿而起。將士轉折軍前,爲無定河邊骨。天下紛擾,各種天災人禍,也無人賑災。

祖宗留下的江山,到了風雨飄搖的地步。

雖然現代人爲秦皇漢武翻案,但是故人卻從來不覺得他兩是好皇帝,秦皇就不用說了。而漢武帝在很多古代人心中並非好皇帝,司馬光是怎麼評價的“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不過,太皇太后說要廢掉朱祁鎮,也是氣話。

廢立之事,從來不容易的。

畢竟朱祁鎮而今已經是大明的合法皇帝了。大明可沒有漢代的家法,太后干政,本來就是非正常形態。

太后如果想要廢掉皇帝,不知道要惹出多大的風波。

而且廢掉朱祁鎮,又讓誰當皇帝,讓朱祁鈺?

朱祁鈺還不如朱祁鎮。

朱祁鎮聽了太皇太后的話,一時間大汗淋漓,將後背都打溼了。立即說道:“孫兒知錯,但是孫兒並非不知民情,不愛惜民力,然有些事情,不得不做。”

“孫兒的計劃,是有些狂妄了,甚至是錯的。但是孫兒之心,也不過是想九邊安定,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太平兩字,重逾千斤,但是這兩字,如此重要,豈能不流血而得?”

“如果草原還一片混亂,孫兒可以謹守邊關,扶植兩方自相殘殺,但是而今瓦刺脫歡,似爲雄才之主,爲匈奴之冒頓,鮮卑之軻比能,突厥之阿史那,蒙古之鐵木真。而今已經一統草原數萬裡,四十四萬戶。而今草原新定,其無力南下,但是這樣的情況之下,當其地位穩固之後,求其不南下,可得乎?”

“孫兒何嘗不想天下太平,但是祖宗之地,豈能不守,與其戰於長城一線,讓百姓受禍,不如戰於藩屬之地。”

“此乃孫兒拳拳之心,可報天日。決計不會棄百姓之性命,求不毛之地。”

朱祁鎮所言都是真話。

當然了,他也迴避了一些問題。

比如,他被太皇太后說中的那些雄心壯志。

太皇太后面色稍緩,但也不會讓朱祁鎮一番話給晃了過去。只是一時間她也不知道該如此處置朱祁鎮了。

廢是決計不可能的。

教育也沒有什麼用處。

如果尋常九歲十歲的孩子,重重責罰一番,或許能糾正過來。但是對而今的朱祁鎮是決計沒有用處的。

太皇太后很明白,朱祁鎮的心智決計已經成熟了。想要改變他的想法,卻是太難了。

讓朱祁鎮服軟很容易,就怕是口服心不服。

太皇太后自忖自己還能活幾天?

一旦自己去了。

天下都在朱祁鎮手中,那個時候他再變本加厲,又有誰能制衡?

所以,這重不得輕不得,緩不得急不得,就好像是絕世美玉之中有了一絲瑕疵,打碎不能打碎,修補又修補不上。

真是急煞了太皇太后了。

太皇太后說道:“你先在這裡,閉門思過吧。”

太皇太后出門了慈寧宮正殿,慈寧宮所有門窗全部關閉了。

一時間寂寞無聲,雖然還不到晚上,但是光線也都變得幽暗起來。朱祁鎮一時間心中又萬般心思浮動。

“是我想差了。”朱祁鎮心中暗道:“我與娘娘之間,不是尋常祖孫。任何親情與權力摻雜在一起,就變得不一樣了。”

“我今生爲皇帝,卻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運?”

朱祁鎮目光悠悠,而斜射到房間之中的光線,也如朱祁鎮的目光一般。

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
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