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

第四十六章海關銀

這一百萬兩的數目,卻嚇着朱祁鎮了。

一百萬兩,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很多窮省一年賦稅,也不到這個數字。

朱祁鎮卻不知道,李時勉手筆之大,可以說,凡是能出海的船隻,都已經被徵召了。新安與南洋各國的海上貿易一時間都中斷了。

所有的船都被徵召過來的。

李時勉宣佈,凡是不參與運糧的船隻,今後沒有在新安做生意的資格。同理,一些在船隻歸屬上有問題的船隻,只要願意爲大明效力,今後在新安就暢通無阻。然後開出賞額,這才調動了這麼龐大的船隊。

朱祁鎮未必知道李時勉所做的這些,但是他並不覺得一百萬兩多。因爲而今他內庫之中躺着二千多萬兩銀子,如果可以換成糧食的,哪怕一兩一石,二千多萬石,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了。

但是哪裡有那麼大的糧食供給量。

而今算上各種消耗,四百萬石糧食,均價也在一兩一石之下。

至於李時勉到底有沒有貪污,朱祁鎮就不計較了。

因爲只要能辦到事情,其中縱然有些情弊,朱祁鎮也當做看不見了。當然了,李時勉人品過硬,是決計不會貪這個錢的。

只是人似乎是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

真逼到極點了,朱祁鎮與楊士奇之前的態度,也是算共度時艱,精誠合作了。但是隨着這四百萬石糧食到達。

北京的危機解決了,朱祁鎮縱然手中有錢,第一個感覺,還是:這個錢不能讓內庫都出了。即便內庫出錢,也一定要內閣有讓步才行。

所以朱祁鎮微微一段,說道:“這一件等一會內閣諸位學士來了之後,再談不遲。”

其實不用等內閣的人了。

因爲內閣的人早就在文華殿等候了。

只是朱祁鎮爲了表示對李時勉的親近,還有掌握主動權,所以纔再會議之前,先行召見李時勉。

隨即朱祁鎮與李時勉聯袂到了文華殿。

此刻內閣七位,六部尚書。五軍都督府的人都在。

朱祁鎮就讓李時勉將情況再說了一遍。再提到一百萬兩的時候在,朱祁鎮就順口說道:“此事合情合理,讓戶部撥出一百萬兩。”

還不等別人說話,劉中敷就忍受不住了。他出列說道:“陛下,戶部要錢沒有,要命有老臣一條。”

“自從去歲以來,戶部花錢如流水,而今戶部存銀不過三百多萬兩,當時這些銀子是要爲百官發俸祿的。決計不可能動用。”

“臣認爲這筆款項,當開內庫。”

別人不知道,劉中敷能不知道嗎?

別人只有一個內庫有錢的概念,但是劉中敷可是知道內庫多有錢,原因很簡單,劉中敷乃是太皇太后的人。

從戶部將錢以各種理由撥入內庫。

沒有他這個戶部尚書支持是萬萬做不到的。所以他對內庫之中有多少銀子,決計是有數的。

所以他喊出這一聲可以說是理直氣壯。

之前戶部有結餘,大半入宮。

否則朝廷也不至於這麼捉襟見肘。

朱祁鎮說道:“內庫已經支出一百萬五十萬兩了,總不能都要內部來吧。”

劉中敷說道:“陛下,這一件事情,臣本來就有異議,天子富有四海,何必與朝廷爭利,朝廷賦稅,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而新安海關,每年將近百萬兩,已經是朝廷田稅,鹽稅,茶稅之外,最大一筆收入了,臣以爲無論如何也不等入內承運庫。”

“請陛下明鑑。”

王直也出列說道:“請陛下明鑑。”

朱祁鎮看向兩人,目光一轉落到了楊士奇身上。

楊士奇見狀,說道:“陛下,此事也應當議一議了。”

朱祁鎮心中冷笑一聲,暗道:“老狐狸,感情危機剛剛過去,你就給朕來一個突然襲擊啊?”朱祁鎮渾然忘卻了,、其實他剛剛也是想從內閣掏出一些利益的。

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楊士奇卻是發現一個問題,朝廷財力太薄弱了一點。

首先這是因爲太祖皇帝設計的財政問題,並非所有錢糧都要掌握在戶部手中在,中央財政在制度設計上,就是相當有限的。

其次,就是太皇太后數年如一日的攢錢行爲。

太皇太后其實也很有分寸的。如果朝廷缺錢,她也不會從戶部調銀兩入內庫。但是宣德十年以來,罷一切不急之務,休養生息,真正大開支,也就是宣宗的喪事,還有西北戰事,再有就是而今的麓川之戰。還有眼前從正統四年綿延到正統五年的大災。

在正統四年之前,朝廷的財政流向一直是正向的。

凡是朝廷有結餘,太皇太后就會劃出一部分。這是一個老婦人對孫子最樸素的愛意。也是她對朝廷的限制。

結果內庫倒是滿了,戶部在應對這一次大災,處於相當被動的局面之上。

楊士奇並不認爲這樣是正常的。

所以,他想從皇帝那裡奪回一部分財權,但是怎麼才能奪回財權?

進了內庫的銀子,還想掏出來,楊士奇知道,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想到了將內庫的財源拔出來一部分。

內庫財源,除卻各地太監供奉之外,就有金花銀了。

爲了免除運輸之苦,在正統元年將本該供應皇宮的糧食折銀,就是金花銀。每一季二十五萬兩,一年一百萬兩。

這是宮中收入的大項。

而今卻不是了,因爲海關收入眼看就有超過金花銀趨勢。

楊士奇並非不想讓內閣皇帝沒有銀子,但是卻不想讓戶部處於如此被動的局面之中。這纔要在這個時候,重新商議海關銀一事。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是?”

楊士奇說道:“臣以爲陛下天縱之才,登基之初就決策開海,實在是英明之舉,明見於萬里之外,而今新安海關既不擾民,又能年收銀百萬之多,楊榮在時,常嘆息爲何不是福建開海,沿海各省士紳,都頻頻詢問,各地何時開海,臣以爲這正是陛下遠見卓識之處。”

朱祁鎮聽楊士奇這一頓彩虹屁,頓時有些興奮。但是他也在朝廷上混了幾年,立即冷靜下來,他纔不相信,楊士奇說這些,僅僅是爲了誇他。

朱祁鎮說道:“先生過譽,朕愧不敢當。”

楊士奇說道:“臣以爲此刻李時勉從廣州運糧食到天津,正是說明了海運之必要。所以臣以爲,開海之事正當其時了。”

朱祁鎮聽了楊士奇贊成開海,心中歡喜之餘,又越發覺得可疑。

以楊士奇在朝中的威望,這一件事情他點頭了,推行開海政策,就沒有阻礙了。但是楊士奇會這麼好心嗎?

果然,楊士奇圖窮而匕現。楊士奇說道:“只是如此一來,各地海關扔歸於宮中,就有一點不太合適了。”

朱祁鎮立即明白了。

楊士奇開出了一個條件。

就是支持開海換朱祁鎮將海關的管理權從內廷歸於戶部之下,同時還有今後的海關進項,很可能是一筆一年數百萬兩的賦稅。

朱祁鎮該怎麼選?

其實在楊士奇一開始說,朱祁鎮就有了決斷。

正如楊士奇所言,天子富有四海,朱祁鎮要那麼多錢做什麼?其實只是爲了掌控朝廷,推行各種政策的籌碼。

皇帝本身不需要錢,不管朝廷多窮,也是餓不死皇帝的。

但是皇帝想將自己的意見,變爲朝廷的國策,並推行天下,財政就是其中的重要的籌碼了。

而開海,就是朱祁鎮一直想推行的國策。如何選?還有必要說的嗎?

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章 災年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
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章 災年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