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會試

第二十五章會試

三月初一。

清晨,陽光從東方打過來,將人影拉出長長的輪廓。

大隊人馬魚貫而入。

這些都是新科會試。踩着早上清冷的晨光,一步步的走在太和殿前的青磚地面之上。

大殿之前,已經有無數大漢將軍,威武雄壯之極。

一張張案几都已經準備好了。

隨即響鞭響起,無數人高呼萬歲。

一個個新科進士,紛紛行禮。

朱祁鎮在龍椅上落座,幾個大學士,還有十幾個翰林學士都在他臺階之上。朱祁鎮微微點頭示意。

立即有太監高聲喊道:“免禮。”

隨即宣讀考題,開始考試了。

這一次的考題,是朱祁鎮提出的,那就是何以聚財?

當然了,不會是這麼簡單四個字,而是列舉朝廷這麼多年需要用錢的地方,最後說出而今國庫艱難的現狀。最後問這四個字。

讓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陳循與周忱之間是有差距的。

而且差距是相當之大的。

周忱在的時候,不僅僅是開源,而且在節流。

將大明朝廷日常開銷壓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但是陳循卻做不到這一點,陳循上臺這幾個月,已經得到朝廷上下的認可。

只是朝廷的開支,卻多了起來。

不是指賑災開支,而是日常維持的成本。

朱祁鎮不知道是陳循慷朝廷之慨,收買人心,還是能力不足。

但這一點事情,不是換掉一個首輔的理由。

滿意不滿意都要用他的。不過該敲打還是要敲打的。

朱祁鎮就用了這個題目。這一次考試乃是陳循主考,至於陳循悟不悟,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朱祁鎮也只是禮儀性的出席而已。

等所有人的都開始答題之後,就離開了。

畢竟他們考試會直接考到傍晚,甚至不吃中午飯,用乾糧糕點之類充飢。

朱祁鎮自然不會等他們。

三日之後,內閣將前十名的考卷呈上了。

朱祁鎮隨意看了看,畢竟這是大明將來的人才,雖然朱祁鎮不喜歡一考定終身,但是也不得不承認,能考到前十的都是有自己的過人之處。

即便讓他們與同輩再次競爭,他們也很大概率走到前面。

更不要說,科名在前的一些隱性好處,即便是朱祁鎮也無法否定。

只是朱祁鎮只是草草一翻。卻發現一個大驚喜。

很多人對財富理解,都是從儒家經典之中來的,甚至有一個言下之意,國君最大的財產,乃是天下百姓,他朱祁鎮不應該關注國庫之中結餘多少,而應該關心百姓如何。

這對不對?

是正確的廢話,沒有一點實用價值。

朱祁鎮毫不猶豫的將這一張試卷打出前十,讓後面依次補充上來便是。

不過,有一卷試卷,卻給朱祁鎮帶來大驚喜。

“然人之所以生,必有所以養而後可以聚之,又在乎生天下之財,使百物足以給其用,有以爲聚居衣食之資而無離散失所之患------”

朱祁鎮忍不住叫好。

無他,這一句話否定了,天下財富有定數,不在官而在民。

甚至將財富的產生與人的生養有直接的關係,幾乎是勞動產生財富的另類表達。朱祁鎮簡直大喜過望。

周忱的財政改革,下面士林一直有異議,即便周忱諡號,文忠。但是也擋不住身後很多人對他暴斂之臣的評價。

這一點,讓朱祁鎮很無奈。

甚至形成一個怪圈。

反正爲政府增加收入的大臣,都有不好的評價,乃是暴斂之臣,任何放任稅源流失的大臣,卻是寬厚仁德,愛民如子。

讓朱祁鎮評價,就是小仁乃大仁之賊。

沒有賦稅,朝廷該怎麼運行?

沒有賦稅,朝廷該怎麼賑災?

沒有賦稅,朝廷該怎麼抵抗外辱?

只是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不管你說的天花亂墜。反正天下財富,不在官就在民。

在官的多了,自然是剝削百姓,自然是暴斂之臣。

甚至這種輿論之下,大明財政不產生危機纔是咄咄怪事。

朱祁鎮一直想扭轉這種氛圍,但是這種經義上的爭論,朱祁鎮很不好下手。

一,朱祁鎮雖然有過幾年中國經史教育,但是在這上面的造詣並不高。原因無他,古代經史博大精深,並非朱祁鎮幾年之間就可以學透的。而且當時學習的時候,朱祁鎮更多是在揣摩權謀之道,而並非經義本身。

二,就是朱祁鎮也不好插手。最主要是不好直接插手。

說起來,儒家每一個學派的產生,發展與沒落,其實都與皇權有關係,但是有關係是有關係,讓皇帝直接下場當學問上的大宗師,所謂之君師一體,看起來很美妙,但是隱患太大了。

朱祁鎮即便是插手,也必須先有人提出相應的觀點來。

而此刻,朱祁鎮等到了。

朱祁鎮拍着這一封試卷,說道:“此乃魁首。”

陳循自然不會意義,說道:“恭喜陛下,喜得良才。”

其實這一封試卷,在諸位考官之中,也是很有爭議的。

那種以民爲寶,何必言利,等儒家觀念在所有試卷之中佔了相當大一部分,畢竟很多考生也沒有事務經營,也提不出什麼太好的辦法。

只能說這些正確的廢話。

其次就有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大多都行不通的。

而這封試卷的觀點,其實就是政府加大對經濟的管控,以達到:“養而聚之”的目的。與王安石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自足,似乎有一點的關聯。

與很多人的觀點是相違背的,甚至違背了太祖的觀點,太祖皇帝是反對朝廷對民間過度干涉的。

從很多地方上都能看得出來。比如太祖皇帝推行鄉約,推行地方自治,幾乎我們所有印象之中,那種地方上大家族,鄉紳壟斷基層權力的事情,都是基於朱祁鎮推行以理學觀念之中的鄉約的結果。

並非古代歷史上都是這樣。

這種朝廷對民間事務干涉減少,不承擔很多民間義務,所以修橋鋪路的責任,都在鄉紳身上。

就是這種財政思想的直接體現。

當然了,也是當時政府統治能力的極限。

只是如果當時是非不想,而不能,但是而今朝廷,是不但不能,想都不想。

這一封試卷,乃是陳循力排衆議推上來的,陳循或許在有些能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在政治敏感度上,一向不差。

他對朱祁鎮的心思揣摩的也很透徹。

如果以養而聚之,這四個字來看,朱祁鎮登基以來很多事情都能用這四個字來概括。他將這一封試卷推到朱祁鎮面前,本身就是對他本身政見的一種委婉表達。

朱祁鎮說道:“此乃何人?”

陳循說道:“南海丘浚。”

朱祁鎮說道:“此人授官的時候,就讓值起居注。”

陳循心中一愣,朱祁鎮處理公務的時候,一般是太監做打下手的工作。但是有一個人能一直在朱祁鎮身邊待着,而且朱祁鎮有時候也會分派一些任務。

那就是值起居注的翰林官。

這是一個可以總覽朝廷全局,又能深入最高層政治運作細節的職位。是一個對人鍛鍊的極佳位置。

陳循口中說道:“臣遵旨。”

心中卻暗道:“看來我要與這個弟子,好好親近一些了。”

陳循作爲住考官,丘浚天然成爲陳循的弟子,是他陣營之中的一員,只是陳循本來沒有多重視這一界科舉。

無他,陳循也明白以他的年紀做上三五年首輔,就會致仕,等不得這些弟子,身居高位,而今看來,卻是未必了。

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一章 孫氏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
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一章 孫氏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