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

紫禁城之中有兩處花園,一處自然是後宮的御花園。另外一處,就是慈寧宮花園。

朱祁鎮扶着太皇太后走在慈寧宮花園之中,只見這花園之中,充滿了江南風味,一時間亂花迷眼。

太皇太后在一處水榭處坐了下來。隨即將手中的餌食撒在水中,自然有無數只錦鯉奮勇爭奪,一片波光之中,金色紅色的鱗片閃耀,看得很是漂亮。

“呂整的案子想明白了。”太皇太后說道。

朱祁鎮說道:“孩兒想明白了。”隨即將他所想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太皇太后說道:“你啊,還欠了些火候,王驥爲什麼要拿呂整做筏子?”

朱祁鎮一愣,剛想說王驥想奪取五軍都督府的職權,話還沒有說出口,朱祁鎮就覺得不對。爲什麼,因爲太皇太后已經下詔書,分明是一服罷一切不急之務,與天下百姓休養生息。

而張輔這些老將還在,怎麼可能讓兵部代替五軍都督府統領天下兵馬,要知道皇家與很多勳貴都是姻親關係。很多人都能直達天聽的。

王驥但凡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再這個時候選擇大動干戈。

王驥坐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之上,自然要想辦法爲自己多爭取一些權利,但是他卻沒有改變而今政治結構的想法。

他不是那一種妄人。

那麼他爲什麼要這麼做。

朱祁鎮想來,第一是撞到槍口上了,第二就是還有別的緣故。

朱祁鎮隨即將第一個想法,給排除了。

因爲馬順說了,這樣的事情在軍中談不上司空見慣,也是屢見不鮮的。不是什麼稀罕事情,畢竟蒙古牧民,上了馬就是戰士,下了馬就是百姓,有時候真手下留情,吹虧的就是自己。呂整的問題,雖然做的有些過分。

但是單挑出來處置,卻有一種針對的感覺。

朱祁鎮一時間不說話,太皇太后說道:“楊首輔最近上的摺子,你沒有看見嗎?”

朱祁鎮脫口而出,說道:“楊士奇要整頓軍中。”

太皇太后說道:“孺子可教也。”

朱祁鎮一時間好像撥開了眼前的謎團,說道:“既然如此,王驥是楊士奇授意的,爲什麼王驥想要重懲的想法落空了,反而僅僅是流放。”

太皇太后說道:“這是王驥前二退一之計。”

朱祁鎮驚訝的說道:“王驥一開始,就沒有想過殺呂整。”

太皇太后說道:“即便他想,楊士奇也不會讓他如願的,楊士奇乃是老成謀國之輩,而今各地衛所有兩大弊,佔田,佔役。”

“軍官霸佔士卒的田產,國初太祖皇帝說,養百萬大軍,不廢百姓一分一毫。那時候是真的,但是在永樂年間大戰連連,就要朝廷補貼軍中了。”

“在去年,你父皇下旨,以守邊辛苦爲名,已經增加了九邊士卒錢糧,這錢糧可以走戶部的賬。”

“天下不知道多少良田都在軍中,而今卻不足以自養。這田地都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再有一個是佔役。別的不說,而今北京城尚有數萬士卒修建城牆。還有你父皇的陵墓,都是衛所士卒所建。北京城中的精銳士卒,有多少?”

“我都不知道,也不敢問了。”

“這就是楊士奇要整頓軍中的原因。”

朱祁鎮聽了,說道:“奶奶的意思是,楊士奇想要整頓軍中,拿呂整開刀,那麼孫兒就更不明白了,爲什麼楊士奇會放過呂整,不應該拿呂整的人頭祭旗嗎?”

太皇太后說道:“要以你這個心思去秉政,非要出大亂子不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事情萬萬不能急的,越是着急,就越是出錯了。”

“先說佔役,佔役的大頭,就是修北京城,從太宗皇帝到而今,二三十年修建,最多的時候,動搖民夫多達百萬之衆。其中有相當多的是軍戶。即便而今修建備北京城的班軍也不算少。”

“只是這些人能罷去嗎?”

“這北京城,從永樂年間修到現在,大抵是修成了,只是城門,城牆上,還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整。你父親的寢陵,你的寢陵,都是要動工的。”

“這些人能罷去嗎?”

“至於佔田?敢佔田的是什麼人,都是軍中骨幹將領。清理佔田,你不怕軍中動盪的?”

“該怎麼做,楊士奇心中是有分寸的。”

朱祁鎮徹底明白了。

這一件案子,到底還是撞在槍口之上了。呂整流放的下場,也證明了楊士奇整頓軍務的決心,同時也暗示了底線。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大毛病,楊士奇不想殺人。

想來很多軍中情弊,張輔所知道的,一點也不比楊士奇少。故而張輔默許了一些事情,很可能張輔與楊士奇暗中有折衝。

說不定,只流放不殺人就是張輔所提出的條件。

只是朱祁鎮心中對楊士奇的分寸感,理解的同時。卻有一點不以爲然。

這樣做,不過能撐上幾年而已,等幾年之後,軍中的情況,恐怕只會被這個時候差,不會比而今好。

只是朱祁鎮也知道,楊士奇畢竟不是丞相,即便是丞相,除非能做到霍光,張居正那個份上,這兩件大事,一件也解決不了。

“孫兒明白。”朱祁鎮帶着幾分悵然若失的感覺,想來只要軍隊能打仗,很多情況楊士奇不打算追究的。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你要知道,別人看,皇帝一聲令下,天下百姓無所不從。你自己真覺得如此,就大錯特錯了。”

“須知,皇帝也是做不得快意事的。”

“今後讓你憋屈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是再憋屈,也只能忍着。凡是都要慢慢來。只是凡事都要心知肚明。你是在裝糊塗,不是真糊塗。”

“不要看人,怎麼說?要看他怎麼做?”

“孫兒明白了。”朱祁鎮說道:“只是奶奶覺得,這封奏疏,當怎麼辦?”

太皇太后說道:“最近,你不是每日十張王右軍。來,讓奶奶看看,你寫得字怎麼樣了。”隨即她一揮手,讓王振將筆墨紙硯送上來,併爲朱祁鎮準備了一根硃砂筆。

硃砂筆上濃郁的紅色,就好像是血一般,想要滴落下來。

就在這一封題本最後面空白的地方,朱祁鎮懸着手腕,說道:“奶奶,寫什麼?”

“你覺得當寫什麼?”太皇太后說道。

朱祁鎮沉默了一會兒,事已如此,他即便是做些更改,就能改變楊士奇的做法嗎?

不可能的。

不僅僅楊士奇不會,太皇太后也不允許。

太皇太后對楊士奇的信任,不僅僅是楊士奇與仁宗皇帝一脈多年情誼,還有政治理念的相和。

朱祁鎮第一個恨不得快些長大。

不管他多成熟,但是別人看他都是幼主。天然帶有不信任之感。

朱祁鎮能做的,只能忍下去。

“滴答”一聲,一滴硃砂落在奏疏上面,炸出一團血月一般的痕跡,朱祁鎮下筆,按在痕跡上面,手腕轉動,不多時寫出三個字來。

知道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
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