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乾清宮之中,瀰漫着一股藥味。

向來強壯的朱祁鎮癱軟在榻上。鬢角也有幾分霜意,卻是白髮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悄悄的探出頭來。

樓元畢恭畢敬的爲朱祁鎮的診脈。

好一陣子才放下手,後退一步,跪下說道:“從陛下的脈象來看,陛下向來身子強健,雖然前番因爲國喪之時,有些疲憊,卻也不是主因,真正的原因是陛下思慮太重,心病難醫。”

朱祁鎮咳嗽兩聲,說道:“先生所言極是,朕也是被一件事情所困擾。”

“不知道當做不當做。”

樓元不知道朱祁鎮被什麼所困擾,但也不敢問,只是低頭說道:“陛下,老臣也而今年過八旬,也算長壽。老朽長壽的秘訣,就是心無掛礙。”

“人生在世,即便富有天下,眠不過一席之地,死不過八寸之地,縱然是再多費心思,又能管得了許多?”

“人在尚好,人一去,子女奪產的,妻子改嫁的,家風敗壞的,有多少是多少,哪裡能管得了許多,不過是且在一日,做一日好日,行一日醫,立刻死了,也是對得起自己的讀得書,對得起祖師爺,哪裡能管得了許多。”

“陛下登基以來,老朽並非草木之臣,也看得出來,朝廷一日盛過一日,四方水旱之災,也都賑災得力,北瓦刺,南安南,皆不足爲患。內外安泰,天下太平,陛下還有什麼好憂心的,太后也是天數到了,與陛下不甘。而今太子還小,陛下身子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恐怕朝政紊亂。”

“陛下還是放開胸懷,節哀順變。”

朱祁鎮這一場病,還給他帶來不小的聲望。

天下人都知道天子純孝。

故而樓元老爺子也更多是從這方面勸說他。

只是樓元卻不知道朱祁鎮心中所想,更多是言不及意。只是朱祁鎮在病中反覆思量,此刻被樓元一點,卻有豁然開朗之態。

他心中暗道:“人生在世,不過百年,思及百年之後,都是妄人了,我卻要思及五百年之後,豈不是天下第一大妄人?”

朱祁鎮心中苦笑。

他一直有一種感覺,感覺他與後世那一個世界離得很近,但是實際上雙方的差距,已經不僅僅是時間與空間的差距,甚至連平行空間這個概念未必能解釋清楚這其中的距離。

他不想承認,也不得不承認。他已經距離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很遠很遠,遠到今生今世,不可能有一絲之觸及。

未來的一切,在朱祁鎮面前,已經不是真實,也不可能是真實。

反而是知見障了。

歷史從他登基之後,就已經在改變。未來或許有些東西不變。但是大多數都是已經是鏡花水月。

別的不說,愛新覺羅家族變成了將門金家,孛兒只斤家族一部分稱爲大明臣子,並紛紛改了漢姓。

至於更多變化,卻不知道波及到多遠。最少朝鮮已經是成爲一個歷史名詞,而今已經是海東省了。

他將這些不存在的東西算成變量,本身就是一種誤判。

朱祁鎮寧神靜氣,將後世所有的事情都放在一邊,單單是看眼睛的局勢,直視自己必將死亡的的事實,多不過三四十年,少甚至在十年之內。

只覺得無邊的恐怖撲面而來,如同一片黑暗籠罩着整個世界。

生死之間有大恐怖。

但是生死之間也是有大勇氣的。

無非是怯弱者見恐怖,勇敢者見勇氣而已。

朱祁鎮回想他登基以來,他看似大有作用,但是他所思所想,無非是如何做皇帝。而今他已經很會做皇帝了。

分權制衡,可置赤心入腹中,讓人死而不恨。又能將君威散佈於無形之間,讓人思之誠惶誠恐,汗如漿出。

拿捏天下在指掌之間,天下無人敢不服。

但是這又如何?

朱祁鎮看似翻手爲雲覆手爲雨,但是從來是因勢利導,因局設謀,養勢,馭勢,着一子於前,用時在十幾年之後。

深謀遠慮,佈局堪稱國手。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因爲朱祁鎮掌控時間上最偉大的武器,就是時間。

楊士奇爲首的三楊,是真鬥不過他嗎?非也,天不假時。

但是而今,朱祁鎮才猛然發現,他之前所依賴的最強悍的武器,已經不在他這裡了。

如果,他還用做皇帝的思維去處理眼前的一切,他這一輩子,總就不可能將他想做的事情做成。

因爲皇帝與官僚是一體的。

官僚本身都很討厭激烈的變化,對於皇帝也是一般的。

因爲太過激烈的社會變化,很容易超出自己的掌控之中。

朱祁鎮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這麼多年以來,從來沒有做過一件真正冒險的事情,一件事情不成,有甲乙丙丁好幾個計劃。

隨時都有兩手準備。

但是而今這個命題太大了,大到了,他拿出一個甲計劃都很勉強了,他是沒有備用計劃的。

這纔是他惶恐擔心的所在。

天下不是實驗品,他卻要用整個天下做一場實驗,雖然是重複實驗,但是依然難度不低,各種情況完全不同。

他自己又是一個蹩腳的實驗員。

只是此刻,朱祁鎮細細問自己的心。

他總覺得,冥冥之中的神聖讓他來到這裡,是讓他有所作爲的。如果他不做的話,恐怕不僅僅他自己不甘心,也會讓冥冥之中的神聖失望。

從歷史上看,只要他後半生休養生息,即便再對外打幾仗,也無所謂,那麼正統年間,那麼宣仁年間,到正統年間,將是一段,不遜色於貞觀到開元之間的盛世。

但是他想要更好。

朱祁鎮心中一旦有了決定,只覺得一陣細微的電流從頭到腳傳遞到全身。

此刻他有一種感覺。

他今後恐怕真是孤家寡人。還好他這麼多年一直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只要軍隊在手,這棋局還是可以一下的。

朱祁鎮忽然對樓元說道:“拿藥來。”

樓元立即將藥端過來,朱祁鎮如飲烈酒一般,一飲而盡。

似乎是因爲朱祁鎮心結盡去的原因。樓元的藥發揮出十成十的效力,不過一兩天之內,朱祁鎮就盡復舊觀了。

雖然還有一點虛弱。

但是已經可以處理公事。

好在正如樓元所言,就而今的大明來說,可以說是太平盛世。安南雖然還在小規模打仗,但是安南被打斷了脊樑骨,根本沒有反擊之力。

這些戰事更多是明軍清剿在紅河以北,小規模的安南勢力,根本不值得朱祁鎮多擔心。無非是獎賞犒勞一二。

其他的事情,李賢都可以處理的很好。

朱祁鎮雖然在李賢政治上有分歧,但是從來沒有懷疑過李賢的能力,能將天下官員瞭如指掌之內,也唯有李賢一個人了。

只是有一件事情,卻出乎朱祁鎮的預料之外。

朱祁鎮看着錦衣衛從西域傳來的資料,瓦刺大舉南征藏地。朱祁鎮先問太子說道:“這一件事情,你準備怎麼處置?”

太子代理朝政十幾天,很知道自己的本分,根本沒有插手太敏感的事情。更多是代表一個象徵性的意義。

從不干涉內閣處置。

在軍事上的事情,他更不會插手了,太子連忙說道:“此乃軍國大事,孩兒不敢妄斷,就等父皇身子大好之後,再做處置。”

朱祁鎮說道:“身爲太子,你要有魄力,有些事情耽擱一段時間,就是一年。算了,今日你來武英殿,看看大臣們怎麼說吧。”

太子立即說道:“是。”

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
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