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

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

七月的天下很是炎熱。

但是在辟雍堂之中,卻是有一絲清涼的意思。

因爲辟雍泮水。

在周禮之中,辟雍堂外面有一圈流水,流水河道是圓形的,而辟雍堂是方形的,這就象徵的天圓地方。更是所謂的辟雍泮水。

甚至辟雍堂下面也有暗渠流水與外面的河道相同,更是有清涼之意。

朱祁鎮更衣而來,他並沒有穿一身龍袍,而是穿了一身朱子深衣。

所謂深衣,乃是禮記之中一種形制的漢服,而朱子深衣,是因爲禮記之中寫的太簡陋,朱熹安置自己的想法而製成的深衣。

更是跪坐。

辟雍堂之中,大體有三百個位置。文武百官,大儒,武將,等等已經佔滿了。他們的衣着與朱祁鎮一樣。

畢竟年代久遠,當初漢朝皇帝石渠閣,白虎觀之會,倒是什麼一個什麼形式,已經說不清楚了。

這很多出自朱祁鎮的主張。

朱祁鎮本意是儘量消除政治影響,用論道的形式來。甚至懷恩都沒有進來,無他,他是一個太監,這種神聖的地方,自然不能讓太監來玷污。

只是不知道禮臣們怎麼搞出這個一個禮儀,除卻朱祁鎮的位置坐北向南, 乃是北辰之位,代表皇帝之外,太子也坐在朱祁鎮身側。其餘地方沒有人坐。用這種情形來表示皇帝的尊崇之外,其餘的一概一樣。

全部是深衣,並且脫掉鞋子,穿上襪子,跪坐。非常非常復古。

只是如此一來,天然有一種肅穆感。

朱祁鎮進入之後,更是沒有一個人敢出聲,數百人畢恭畢敬,鴉雀無聲。即便朱祁鎮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似乎一邊掛着一副副孔子孟子以及其他大儒的畫像都活了過來,目光穿過時光照射在這裡。

朱祁鎮就坐之後,說道:“先君不幸,英年早逝,朕九歲登基,受命於太皇太后,而今三十有二年矣。”

“臣登基以來,日懷惶恐之心,唯恐有負太祖太宗之社稷,仁宗宣宗之江山。日夜憂嘆,不知所從,幸有名臣輔佐於內,大將奮戰於外,北逐瓦刺,南滅安南,東平朝鮮,西定西域,四方夷狄不敢仰視,內外百姓安享太平。寡人袖手而得明君之名,是以惶恐日甚,憂心日重。”

“天災何來,是寡人之罪乎?百姓可安,有可缺衣食乎?外臣可賢?有誤於寡人者乎?這數者,寡人所不能解,有問於天下者。”

“聖人言大同之世,朕雖愚鈍,不勝嚮往之。而今朕三十年之辛苦,天下初定,邊境粗安,臣有意求大同之世,不知從何處尋之,請諸位先生,不以朕愚昧而教之。”

朱祁鎮這一番話,說得情真意切。

剛剛開始還有幾分做戲的感覺,但是最後越發真實了。

這就是朱祁鎮心中的疑惑。朱祁鎮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讓大明與後世的盛世接近再接近一些。

如果而今這些人,能夠回答他就再好不過了。

只是朱祁鎮更知道,這些人是無法回答他的。

朱祁鎮話音剛落,薛瑄就起身行禮說道:“陛下,陛下憂國憂民之心,定能感動上蒼,治平之道,先賢早有論之,大學有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陛下當誠心正意,心意既正,所爲無私心。治平之道,俯仰可得,臣以爲陛下內帷不修。不能齊家,何求天下之平,又何求天下大同。”

朱祁鎮一聽就知道,所謂內帷不修,就是知道蒙古莊妃這一件事情上。這一件事情,其實外朝早有微詞。

只是真正大臣,都明白,莊妃與蒙古熙熙相關,別的不說,而今在西北的毛裡孩與莊妃之間也是親戚。

最少是能掛上關係的。

所以,朱祁鎮與毛裡孩之間溝通渠道,除卻正式官方通道之外,還有這樣一條通道。這其中的政治意義與軍事意義有大多。就不用說了。

雖然蒙古投降了。

但是漠北,漠南,北疆,南疆幾個都司內部都有大量的蒙古人。蒙古人的重要性必須值得考慮。

當然了,朱祁鎮這些年來,用了各種手段來消弱蒙古人的影響力,莊妃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少了。

只是總不能卸磨殺驢吧。

“陛下,臣以爲此言差矣。”陳文幾乎跳出來說道:“宋儒之言,近乎空談,朱熹在前宋爲官學,但依舊擋不住前元的鐵蹄,可見其無實用也。”

“陛下欲興大同之治,當去宋儒之弊,學漢儒之道。”

所謂宋儒就是指理學道學這一脈,而是漢儒之道,就是指經學。包括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其實這一股思潮。一直都是有的。

只是沒有得到官方的支持,被壓了下來而已。

從中國儒學來看,從西漢到唐初都是經學時代。但是在中唐時期,佛教大盛,儒學遇見了大危機,從韓愈開始重拾道統,然後轉入宋之後,就開始了道學,或者說理學時代。

但是即便如此,每一個時代也都不是絕對的。

真正要說起來,思想這東西是很難被統一的。即便是理學大盛的時候,反對理學的大儒並非沒有。在經學大盛的時候,反對經學的大儒也並非沒有。

所以,陳文這幾個月在明報上搖旗吶喊,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口號,就是興經學,反對理學。

興實學,反對逃禪。

這讓朱祁鎮想起很多年之前,楊士奇的告誡,想要變法,最好的辦法是復古。尊崇漢學。

而漢學不僅僅是漢代的文章,還有漢代的經學。

有些事情,當時未必明白,而今才知道了。

話說到這裡,今日第一個交鋒點已經出現了。就是經學vs理學。

薛瑄與陳文展開了一場脣槍舌戰,對於經學與理學之間的利弊,反覆爭論。

朱祁鎮聽來,兩方的論點,其實就是陳文認爲,理學將道路遁入心性之中,其實這根本不是儒家之學,反而是佛道之學,於事實一點意義都沒有,不是治國之道。

而薛瑄認爲,經學在唐宋已經盡了。而今再崇經學,不過是從故紙堆之中翻撿隻言片語而已。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是天下不變之至理也。

致太平之道,就應該教化天下,使得人人存天理而滅人慾,相愛而不相害,則太平致矣,大同致矣。

朱祁鎮雖然感覺,理學之中這種純粹道德化的世界,根本是空中樓閣,不可實現,但是在朱祁鎮看來,這個體系之完善,內外聯繫緊密,實在是朱祁鎮找不到攻擊的點,也找不到在儒家語境之中擊破理學體系的道理所在。

而今此刻,大殿外面,有不知道角落裡面有好幾個抄手,正在瘋狂的寫着,將兩人爭論的話語,一一寫在紙張之上。每寫完一紙就傳出大殿之外。

大殿之外,早就有人等着的。

幾個人一併抄寫出數份而來。

隨即將抄寫出來的數份張貼幾面牆壁之上。

頓時有無數人擁了上來,圍觀這些文字。一時間熙熙攘攘,這還是在國子監內部的,這裡每一個人都是有官身的,或者有功名的,沒有功名的就進不了。

等這裡得到消息之後半個時辰左右。

就有人將內容遞出國子監,隨即等在外面的人,立即抄寫一分,傳閱整個京師。

無數沒有能力進國子監的,等在如飢似渴的讀着。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估計明天明報與天理報估計就能刊登出來,但是仍然想搶先一步,瞭解朝廷大政。

不管這一次結果如何,這都是一次天下盛事。

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十五章 禮樂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
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十五章 禮樂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