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

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

朱祁鎮心中卻蓬勃的很。無數心思亂飛。

朱祁鎮登基以來到現在。

朱祁鎮一切改革都是修修補補的性子。

不管是鹽政,兵法,水利,還是少府改革,馳道等等。無不是如此。將八九十年間,運行不好,或漏洞百出的政策,進行修補,與改革。

但是朱祁鎮很少主動發起一些大改革。

不是,朱祁鎮不想。

而是自己朱祁鎮自己想,也是沒有用處的。

因爲下面大臣不想。

所有變法,必須有自己理念,有自己核心價值觀,必須能說服天下人。才能推行下去,否則,即便有朱祁鎮在背後撐腰,搞得轟轟烈烈了,但之後多半可能夭折。

無他,總體來說中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就沒有什麼太成功的變法了。

朱祁鎮因這四個字生出無限的聯想。

他似乎依稀的能夠感受到,一個符合儒家價值觀,又能爲他提供變法的理論,正在成型之中。

“不急,不急。”朱祁鎮心中暗道:“不將瓦刺滅了,這件事情還不能提上議程,來日方長,來日方長。”

雖然朱祁鎮心中這樣想,但是渾身上下卻一陣舒爽。一道難題的破解,簡直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就在大明會試的同時。

大明使臣李實也從漢城離開了。

李實再次來到漢城的時候,李瑈根本沒有見李實,他表現的毫無誠意可言。

這也是正常的。

這一段時間,大雪漸漸融化。北京的消息也傳到了漢城。

李瑈自然知道大明的條件,是他不可能答應的。

所以他就開始拖時間了。

李瑈現在覺得,只有讓大明在朝鮮的銅牆鐵壁之前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才能再談了。

故而李瑈開始一系的整兵備戰。

但是面子上,卻對大明恭順極了,對李實的到來,賓至如歸,各種招待,但是就是不提正事。

只是這樣的情況,根本不可能瞞得過李實,更不可能瞞得過錦衣衛。

所以,李實堅持之下,最後才得已脫身。

李實將消息傳來,朝野震動。

說實話,大明官場對李瑈的態度,是有預判的,大概率猜到這一點,但是被朝鮮如此打臉,還是難以接受。

於是乎,下層官員已經開始上奏,請伐朝鮮。

這種風潮的形成之後,朱祁鎮也表明自己的態度。

那麼伐朝鮮之戰,也就順理成章的進入推進階段了。

朱祁鎮正式封曹義爲徵東將軍,遼東,海西總兵官。下轄前軍與六營,出京軍八萬人馬,合遼東海西水師,共出兵十三萬上下。

隨即大軍開始出山海關,向鳳凰衛而行。

鳳凰衛朝廷靠近鴨綠江最近的衛所,自然也是這一次大軍前進基地,京軍雖然還沒有到,但是焦禮已經派了兩三萬人駐紮此地,封鎖鴨綠江兩岸。

甚至派出人馬進入朝鮮刺探消息。

而所有口岸也得到了消息,禁止與朝鮮貿易。王英也緊急回松江,準備集結船隻北上天津,然後運輸大軍從海路進攻朝鮮。

這樣大聲勢,自然是哄傳天下,也給朝鮮帶來極大的影響。

朝鮮之內,自然是人心惶惶。

而今的朝鮮,還不是後世的朝鮮。

後世的朝鮮壬辰之戰,還是其他戰事,都是朝鮮李家已經根深蒂固了,成爲朝鮮人之中君王,他們的正統性,是不容置疑的。

而這個時代的李家,不過六任君主,四代人而已,大明建國尚且不到百年,而朝鮮建國比大明建國,還晚了十幾年。

三代的人影響固然能讓李家坐穩了朝鮮王的寶座,但是並不能讓朝鮮上下,將李家與朝鮮王看成天然的正統的。

特別是李瑈又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更是損傷了朝鮮的正統性。

而且朝鮮而今沒有怎麼被外敵入侵,但是之前的高麗,卻有多次被蒙古入侵。朝鮮很多人對大百明朝是沒有信心的。

李瑈的局面分外艱難。

不得不承認,非大智大勇,不能爲大奸大惡。

李瑈就是這樣的人。

如果李瑈是平庸之才,反而做不得這樣的事情。

朝鮮世宗的確是一個人物,兩個兒子,一文一武,各擅勝場,只是天不假年,如果文宗大王還活着,事情也走不到這個地步。

李瑈一面大開殺戒,頗有不服者皆殺之的樣子,另外又屢屢與世家大族聯姻,一口氣娶了幾十個嬪妃。

到處宣揚,明朝是要滅亡朝鮮的言論,畢竟有安南的前車之鑑。

大明進入安南的時候,也是打得主持公道的名義,而後就不想走了。

雖然很多人對李瑈並不是太滿意,但是朝鮮與安南一樣,也早已是一個獨立的民族了,有了自己的民族自覺。

自然不願意明人進入朝鮮。

這個年頭,大軍的軍紀也就是那樣,即便大明內部都不喜歡客兵過境,不要說朝鮮了?

在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之下,在大明步步緊逼之下,李瑈完成了對朝鮮表面的統合。統率朝鮮六軍。

以內禁兵爲核心,徵召北方各部軍隊都是曾經在李瑈麾下聽用的舊班底,一口氣調動了十萬大軍。

李瑈留韓會明鎮守漢城,統管國內形勢,而他自己御駕親征。

不是李瑈不想留在漢城,而是在這個時候,李瑈決計不會將軍權交給任何人,不管是誰,他都不信任。

他所信任的只有他自己了。

臨行之際,韓會明對李瑈說道:“明強我弱,然而局勢未必全部利於明,瓦刺內亂,也先天縱英才,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

“臣已經派人去聯絡瓦刺,瓦刺決計不會放任明滅朝鮮,故而明年甚至今秋,也先必定攻海西與遼東,明軍就不可能全力攻鴨綠江。”

“到時候,殿下再卑辭厚幣言和,這個難關就渡過了。”

李瑈長嘆一聲,說道:“朝鮮國小勢弱,有辱至此,此仇必報。”

韓會明說道:“陛下,萬萬不可有此言,明朝是君,朝鮮是臣,而今不過是大杖則走,小杖則受而已。”

“朝鮮永遠是大明的藩臣。”

“不過,要熬過今年纔是。”

朝鮮的成立,就是朝鮮內部親元派與親明派之間政爭的結果。所以朝鮮內部有很多親明勢力,也是李瑈重大打擊的勢力。

只是這種思想根深蒂固。

不是輕易能根除的。

而朝鮮的國際環境,也讓他們無法根除這個思想,原因無他。

事大思想乃是朝鮮立國的根基所在,即便是放在後世,這個思想也在指導韓國的外交。

這是現實的地緣政治決定的。

李瑈不管心中多不甘心,但是面對大明的進攻,他必須一面捱打,一面多派使臣去北京,請求原諒。

這兩者之間,看似相互矛盾,卻也無可奈何。

這就是小國之悲哀。

“孤知道了。熬過今年,一切豁然開朗,如果熬不過,就請韓君安排的我家小去日本了,只能能留我一條血脈,也不枉你我一場君臣知遇。”李瑈說道。

李瑈對這樣的局面,其實也有一種被悲觀的感覺。

韓會明說道:“大王萬萬不可出此言,否則會動搖軍心的。”

李瑈說道:“我知道。”他退後一步,長作一揖,說道:“總之拜託了。”

韓會明立即還禮說道:“請大王放心,我在一日,漢城一日無憂。”

李瑈帶着大軍出了漢城,逶迤向鴨綠江而去,而明朝大軍也過了遼陽,轉向東而去,在四月初,雙方大軍糧草輜重,等等都一切到位了。

大戰拉開序幕。

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
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