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徐有貞

第十五章 徐有貞

皇帝本身的態度,能表現出很多東西。

朱祁鎮從參與進朝政之中後,就表現出非常重視實幹之才。這一點對翰林院的影響最大。

因爲按之前的規矩,翰林院的大臣只需坐夠十年冷板凳,就可以進入內閣六部高層。

當然了,翰林院這十年冷板凳不是白座的。

翰林院的本職工作就是爲朝廷草擬文書。甚至內閣也掛在翰林院之中的。這種繼承關係,朱祁鎮也沒有動。

因爲沒有動也沒有用。

他即便將內閣單列了,很多習慣繼承,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就好像之前本朝一機部,二機部,三機部,即便是拆分來合併去,其中的人脈關係能隔斷嗎?

明規則好破,但是潛規則就不行了。

而且朱祁鎮也承認,翰林院出身對大臣掌控全局也是有幫助的。

任何一個規則,都是有利有弊的。

翰林院管的事情也多。管理各種文件,編寫史料,草擬詔書,併爲皇帝當老師,而且出外當考官。等等。

可以說,只要翰林官做好了。對大明中樞管理都有非常詳細的瞭解。而且當主考官也能結下大量人脈黨羽,等着上位就行了。

但是朱祁鎮表現出重視實幹之才。雖然還打破,非翰林不能入內閣。但是明眼人看來,這是遲早的事情。

如果沒有楊溥的操作,于謙定然是第一個打破這個局面的大臣。

畢竟於謙的科名太靠後,一百多名了。

翰林院之中,都是一等一的聰明人,面對這樣的局面,自然有各種各樣的想法。

有的人覺得一動不如一靜,畢竟翰林院靠近大內,總有脫穎而出的時候,按部就班,未必不好,畢竟之前那麼多前輩都是這樣上來的。

但是有一些人就積極的謀求外任官。、

徐有貞就是其中代表。

他是曹鼐的同年。

走了曹鼐的門路,作爲使臣出使朝鮮。

他離京之前,朱祁鎮特別召見,強調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大明的海船在朝鮮港口停靠,並通過對馬海峽,要朝鮮方面提供方便,甚至如果朝廷糧食轉運不及,甚至還要朝鮮提前借支十萬石糧草。

第二件事情,如果一切順利,他可以與海運總兵官王英一起,去日本一趟,質問日本倭寇一日,要日本國王管好自己國家,否則勿謂言之不預。

第三件事情,卻是沿途一切山川形勢,人文資料,都要在不被對方發現的情況之下,暗地收集,並彙集成冊,在回國之後呈到大內來。

錦衣衛已經夠賣力了,但是錦衣衛的方向更多是瓦刺。對朝鮮還有關注,但是對於日本的佈置,卻是差多了。

特別是對日本的瞭解很少,

只是知道,從宣德年間到而如今,足利家換了三個將軍了。

足利義教,足利義勝,足利義政。

而且因爲日本的奇怪的命名原則,一時間,朱祁鎮都搞不清楚,他們三個人是什麼關係,是父子?是兄弟?特別是近兩年,足利義教先死了,後足利義勝上位一年左右也死,而今是足利義政在位。

朱祁鎮對這個日本國王情況不瞭解,不知道是不是某一天,他又死了。

是的,太祖皇帝封足利義滿爲日本國王。所以日本天皇在大明朝廷體系之中是不存在的,是黑戶,朝廷不承認。

最少現在是不存在的。朝廷承認的日本國王,就是足利一系。

徐有貞一路都在揣摩朱祁鎮給他的任務,他模模糊糊的猜測道:“陛下有意於東海?”

只是人與人是不一樣的。

如果有些大臣,大概會完成任務。但是在完成任務之後,想辦法委婉的勸諫了。

但徐有貞心中卻猛然生出一個念頭,那就是:“這是我建功立業之所。”

大明與朝鮮之間,使臣來往不斷,所以徐有貞的到來,並沒有引起什麼動盪。朝鮮大臣熱情款待就不用說了。

單單說徐有貞的國書交到了朝鮮王李裪。

這被後世朝鮮人稱爲朝鮮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間,乃是朝鮮國力最強大的時候。只是這位朝鮮王,卻很不好受。

他與宣宗皇帝算是同齡人,而今纔不到四十歲,只是他的身體情況已經很糟糕了。

朱祁鎮還沒有覺得,其實大明的很多政策,朝鮮都在模仿。

就好像是美國搞量化寬鬆,各個國家都要研究一下,我們需要不需要跟進。

在太祖皇帝設計的祖制之中,太子的位置有特別強調,乃是國之根本,朝廷副君。所以連皇帝想換太子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而朱祁鎮在大明搞海關。朝鮮在正統八年也確定了與日本之間通商往來、這本來是歷史上有的事情,只是朝鮮王搞得更大膽。

而且在他覺得身體支撐不下去的時候,將他的嫡長子李響帶在身邊,時時刻刻的言傳身教,想培養出一名優秀的君王。

而李響不負他的期望,總體上來說,還是相當合格的。

此刻,見了這一件事情,朝鮮王也拿他教育世子,說道:“你看明廷是什麼意思?”

李響瀏覽一遍,沉默片刻。然後再次翻開,將裡面的文字看了一遍,將很多重點文字,在心中反覆咀嚼。然後再看第三遍,這一遍時間最長,似乎是前兩遍加起來時間都多。

李響說道:“兒臣以爲,明廷是不放心我國。”

其實李響能從這一分國書之中看到更多東西,比如說大明與瓦刺爭奪東北烈度加度。比如大明對奴兒干都司政策變化。

但是這一些對朝鮮來說,都不重要,唯有大明對朝鮮的觀感最爲重要。

“咳咳咳。”朝鮮王咳嗽幾聲,說道:“不錯,你這幾年做事有些急了。王兒,大明那一位比你好小,你覺得他怎麼樣?”

李響說道:“孩兒遠遠不如?”

朝鮮王說道:“膽略不足。兒臣而今已經戰戰兢兢。而那位上位以來,大小動作不斷,特別是治理河北水利,動則數千萬兩,難道那位就沒有想過,一旦有失,那麼勞而無功,該如何處置?”

朝鮮王說道:“不錯,誠孝皇后實在是女中堯舜。硬生生將一個小孩子,調教成一代明君,而今那位雖然小,但是已經有明君氣象了。不過,你也不要自慚形愧。因爲大國與小國是不一樣的,大明是大國,大國之君,自然要有氣吞萬里的氣魄,但是小國之君,卻要有審時度勢的度量。”

太皇太后的諡號乃是。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啓聖昭皇后。一般都稱爲誠孝皇后。

“金文烈的文章,你還記得嗎?”

李響說道:“孩兒不敢或忘。”

所謂的金文烈,就是金富軾。乃是朝鮮半島之上有名大臣,名儒在,門第很高,而且文章很好,寫出朝鮮半島上第一部史書。歷史地方極高。

朝鮮王說道:“如果金文烈面對這個局面,他會怎麼做?”

李響說道:“金文烈一生都強調事大。向來不會違逆北京的意思。”

“是啊。”朝鮮王說道:“以大明這一次表現,顯然是我開拓西北六鎮,已經讓北京很不滿意了,我估計我朝鮮今後的版圖,也就是而今了。”

“所以,後世守成之君,需要的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君王,而是一個恭敬守禮的君子。只需衷心迎奉北京即可。”

說到這裡,朝鮮王也不知道是觸動了什麼,開始猛烈的咳嗽起來。一時間居然止都止不住。

李響連忙上去輕輕拍着後背。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章 出京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章 出京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