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

第一百一十三章議麓川四

“武學?”朱祁鎮說道:“如何開?”

說起來武學在中國其實也不算是什麼新鮮玩意了,宋代都有。不過歷代武學都是樣子貨而已。

真正兵家之學,決計不是武學能夠學到的。

王驥連忙說道:“之前朝廷對襲職一嚴,就有人來求情,這些畢竟是功臣之後,總不能讓他們都不能襲職吧。”

“臣以爲,當給他們一條出路。凡是襲職不過的人,都可以在武學學習,直到過了襲職爲止。”

“如果實在過不了,就不要怪朝廷無情了。他們家中也可以換人來考。”

朱祁鎮聽了心中有些失望。

原來王驥所想的,不過是一個襲職速成班而已。

並非他所想的那種軍校。

不過,想想王驥的辦法其實也有很現實的原因的。

的確,凡是家裡有世襲指揮使,世襲千戶,世襲百戶的,這些好像不是爵位,但是與低級爵位並沒有什麼區別。

這些人都是大明的有功之臣。

乃是勳貴體系的根基,也是而今大明的根基所在。

卡的太嚴了,讓大家一個也過不了,這都不是考試問題了,而是政治問題了。

王驥的辦法看似在和稀泥,但是不得不說,其實還是有些用處的。

似乎政治本身就是和稀泥,但是想和好,卻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好,卿回去之後,寫一個題本上來,讓朕好好想想。”

在開海一事上,朱祁鎮悟出一件事情,作爲皇帝,最好做仲裁者,而不是直接下場,卻可以想辦法將一件事情,退到自己想要的摸樣。

他已經做好,對王驥提議魔改了。

等王驥從雲南回來之後,決計不敢相信,這一件事情是他的意見的,但是作爲這一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不管這一件事情變成了什麼樣子,他都必須支持的。

朱祁鎮送走了王驥之後。

又看了下面奏摺,又命下面的人將各部尚書的履歷都拿過來。

其實這些人的履歷,朱祁鎮看過不止一次兩次的,甚至連各部侍郎的履歷,朱祁鎮也研究過好幾次了。

只是明日是他第一次,單獨在朝廷之上亮相。

他總是要準備,再準備。

只是這個時候,王振說道:“陛下,英國公世子來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動,說道:“他怎麼來了?”

說起張忠,朱祁鎮心中就一陣唏噓。

張忠的身體是越來越不行了,正統元年還是三五日進宮一次,之後十幾日,才進宮一次,到了今年,一個多月才進宮一次。

每一次進來,都氣色都難看一點。

朱祁鎮有時候也勸他休息。

但是張忠不肯。

不過,朱祁鎮對張忠還是很欣賞的。

因爲張忠是對朱祁鎮對外擴張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參謀。

對於軍中很多消息,朱祁鎮都能在張忠這裡得到不一樣的答案與分析。

不管,楊榮,王驥等人是多號稱知兵,但是他們畢竟不是與勳貴混一個圈子的,很多事情位置不同,看法就不一樣。

文官對戰略上的掌控,很多時候是勝過武將的,這一點不服不行,但是具體到數百人,千餘人臨陣衝殺,文官就無能爲力了。

張忠卻是文武雙全。什麼方向都能與朱祁鎮說到一起去。

朱祁鎮在軍事上,不管有什麼想法都能與張忠商議,張忠總是能夠給出一個相當靠譜的答案。

當張忠進來的時候,朱祁鎮大吃一驚。

卻見張忠面白如紙,行動都有所不便,似乎每走一步,都要人攙扶一般。朱祁鎮立即說道:“賜座。”

等小太監將張忠攙扶到軟座之上。

朱祁鎮才說道:“你的身體不好,就不要急着進宮,有事情派人送一封摺子進宮,就行了。”

張忠咳嗽兩聲,說道:“臣的身子骨自己知道,已經不成了, 不過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臣聞陛下爲麓川之事煩心,今日特來爲陛下分憂。”

朱祁鎮說道:“你也聽說麓川的事情了,說說吧,你有什麼辦法?”

張忠從懷中掏出一封奏疏,雙手遞給王振,王振又轉給朱祁鎮。

朱祁鎮打開一看,卻見是與麓川毫無關係的三個字:“封建論。”

朱祁鎮擡頭看了一眼張忠,隨即將這封建論細細看了一遍。

這一篇文章,並非對麓川而言。而是對大明政治戰略生態而言的。

他首先從儒家理論,乃是太祖分封之策,說明了,郡縣與封建,不過是國家治理的兩種手段,並非郡縣就是極對,而封建就是不好的。

必須因地制宜。

朱祁鎮僅僅看這個開頭,心中就有些佩服,這簡直是擡着太祖皇帝壓人。

不管太祖皇帝分封諸王,到底是對是錯,但是在大明朝,祖制,太祖皇帝就是政治正確。所以滿朝文武見這些文字,恐怕心中有無數話,要說,卻只能在肚子裡罵曹尼瑪。

接下來的文字,卻是說,列朝列代經營西域之失。並分析,爲什麼西域屢得屢失。西南叛伏不定。原因在距離中央太遠。

所以,他指出在朝廷鞭長莫及的地方,異族比較多的地方,郡縣不如分封。

特別將棄安南這個重大失誤拿出來說事。

再然後就是對大明從歷來邊事一一拿出來比較,對永樂年間大舉征伐,而仁宗宣宗卻從草原,海上撤退。

隨即瓦刺,麓川,韃靼並起,騷擾國內,讓朝廷疲於兵事。這一現實情況,以及天下二十二萬,乃至各級宗藩俸祿,乃至於將來可能有的宗藩數量,計算出,朝廷祿米有限,而天下宗藩無限,以有限奉無限,是決計不可能支持的事情。

而且特別指出了,西南各地的土司,在各地領地之中,就與藩王並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太祖太宗的子孫,卻好不如西南蠻夷可靠嗎?

所以提出最後的封建之策。

就是在朝廷鞭長莫及,不能安堵的地方,設立藩王以治。

並設計了藩王體制。

這些藩王更像是漢代的諸侯王。藩王之內設國相,又中央大臣擔任,其餘各級官員都由藩王任命。

而且藩王也對中央承擔貢賦。

不過,張忠所言的大前提,這些藩王也決計不會有多少錢,因爲這很明顯了,這些能分封藩王的地方,都不是什麼好地方。

真正好地方,朝廷早就是郡縣之了。

最後張忠勾畫出朝廷今後的版圖,朝廷周圍都有諸國守衛,外夷想要攻入朝廷,必須先攻破諸國。

諸國的兵力只能防守,而朝廷兵力卻能隨時越過諸國反攻,如果大破敵人,也可以將諸國外遷。將已經變爲內地的地方,郡縣之。

朱祁鎮看完之後,說道:“好一篇大文章,張卿乃是爲朝廷,規劃國策。”

張忠咳嗽一聲,說道:“這都是陛下英明,臣不過主筆而已。”

朱祁鎮也明白,這上面很多的東西,都是朱祁鎮與張忠商議的時候說過,比如藩王數量的問題,朱祁鎮就對張忠說過。

但是即便如此,也無法掩蓋張忠的能力。

畢竟將零星的知識點,規劃出一篇成體系的大文章,也是張忠的能力所在。

朱祁鎮心中激動,反覆看了幾遍,才說道:“看來,張卿的意思,是在麓川分封一個王爺了,卻不知道張卿看中了誰?”

張忠說道:“以臣之見,襄王最爲合適了。”

朱祁鎮一聽襄王,立即皺眉,說道:“襄王乃是太皇太后愛子,恐怕不行。”

“臣以爲恰恰因爲襄王乃是太皇太后愛子,才行。”張忠說道。

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章 明浪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
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章 明浪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