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碧溪

第二十四章 碧溪

馮軾的判斷並沒有出錯。

不過,他也沒有說全。

其實董興與瑤民第一波交手,並不是在碧溪,而是在黔江之上。

大明所有奏報之中,都沒有說瑤民有水師。因爲瑤民那一點水上力量,從來不被朝廷看在眼裡。

他們不過是有一些船隻,阻塞黔江而已。

這些船隻大多數都是民船,甚至還有獨木成舟的,這樣的船隻面對那些民船,或許有能力將民船給搶劫了。

但是對於從廣州調過來的水師。

隨着進入這裡的船隻都是小船。但是即便是小船,也足夠他們清掃黔江了。

結果也與董興預料的一樣,雙方在黔江之上,只是一交手,瑤民的水師就被大明的火炮教做人了。

這些瑤民見勢不妙,就立即逃走了。放棄船隻,游泳上岸,明軍也拿他們沒有什麼辦法。

所以,沒有怎麼阻隔,董興帶着大部分廣東軍就來到了碧溪。

碧溪是一條從大藤峽羣山之中流出的溪水。

這一道溪水將大藤峽之中衝出一道狹長的地帶,雖然依舊是山勢起伏,但是在水的作用之下。兩岸多少能種植一些農作物。

而碧溪又是一個地名,就是指碧溪流入黔江之一片,因爲碧溪的原因,這一帶乃是一個喇叭狀的丘陵地帶。

這一片可以種植的地帶並不是太大,在現代衛星地圖上來看,這一帶也不過四五個自然村。畢竟碧溪一線所有的村落也不過二十多個村落。

在古代,只會少不會多。

但是這一帶對瑤民最重要不過了。

因爲山外可以種植的土地,全部被一點點侵佔了,只有這一線纔是山中可以產糧食的地帶,也就是董興這一次進攻的要點。

只是瑤民在岸上的頑強抵抗,在船上炮火的轟擊之下,立即崩潰了。

瑤民與官軍打得仗,更多是那種你追我趕的追逐戰,這種在開闊地帶承受炮火的轟擊,卻是根本沒有經歷過了。

董興所部一登陸,第一件事情,就是沿岸將莊稼地給燒了。

也就是朱見濬所見到的濃煙。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城堡之中,無數瑤民目眥欲裂,看着山下的民軍。

因爲這一把火,將他們最大一片種植區給燒了。山中的糧食本來就不夠吃,如此一來,今年不知道要有多少人餓死了。

但是這些年輕人的衝動,卻都被侯大苟按下來。

侯大苟已經很老了。

他並不是瑤民第一批領袖,在他前面瑤民有不少領袖,但是紛紛戰死,侯大苟活了下來,他此刻一眼看不出來多少水,但是滿臉褶子,幾乎看不清楚他的臉型是什麼樣子的。

他厲聲訓斥身邊年青的後生,說道:“你們想做什麼,想送死嗎?”

“阿爸,我們不能看着漢人這樣做?否則寨子裡面有多少人餓死啊。”

侯大苟說道:“剛纔不是已經試過了,折損了這麼多後生,你們還覺得不夠嗎?”

“阿爸,我們不怕死。”、

“對,我們不怕死。”

一羣年輕人大聲說道。

侯大苟說道:“夠了,不能與漢人硬拼,現在什麼也不能做,守着寨子就行了。”

侯大苟雖然造反多年,但並不意味侯大苟是一個排斥漢文化的人,他其實一直在學習漢人的辦法。

而這個寨子,就是侯大苟的成果。

這是一個類似於客家土堡一般的寨子,就卡在入山的通道之上,不攻破這裡,明軍就不可能大舉北上,清剿沿路瑤族寨子。

所以,侯大苟必須守住這裡。哪怕他知道這裡也是守不住的,尤其是他看見官軍用了不少火炮。

這裡距離江邊太近,地勢也不險要,自然是守不住的。

侯大苟說道:“你們立即去通知所有寨子,讓他們入山躲避,越快越好。這裡我守着。”

在侯大苟的命令之下,幾十個後生分道而去。去通知山中大大小小的山寨了。

只是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五路大軍一起進攻,今年秋天大藤縣峽之內,註定了遍地烽火,有些人去通知,只能看見遍地劫灰。

甚至留下的人很快就能看見這一點。

董興並沒有急着進攻,而是找了一個天然的港口,開始安營紮寨。他在修建營地上可以花了大功夫。

原因無他。

董興自己進山,也不會如此小心,畢竟身後有那一位小爺。

董興也知道,打了碧溪,並不代表戰事結束,甚至還是一個開始,想要除惡務盡,就必須進山清剿。

而董興可沒有將太子帶進山的意思,也就是說這裡修建的營地,就是太子未來一段時間的駐地,豈能不盡心盡力。

營地還沒有完工的時候,朱見濬就已經到了。

董興立即去迎接。

朱見濬本來懷着興致勃勃的心思來道戰場之上,但是他上岸就失望了。

無他,岸邊大片大片的黑色莊稼地,那就是戰火燒過顏色,莊稼地之中,還有不少已經被燒焦的屍體,已經看不出他們是怎麼死的了。只有無盡的黑色與沉默並存。遠處還正在燃燒着,一瞬間讓朱見濬感到一股難過的氣息。

對每一個漢人來說,土地與莊稼都有一種特別的感覺。見人如此燒即將成熟的莊稼地,朱見濬本能感受到不大舒服。

即便是朱見濬也是做過農活的,每年春耕的時候,朱見濬都必須去下地扶犁去。雖然作秀的成分比較多,但是該做的事情,也是一樣不拉的做了下來。

自然知道農事辛苦。

但是卻不能對身邊的表達不滿。

比較這是在打仗,只是他此刻忽然覺得打仗並不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情。

董興對朱見濬解說戰情,朱見濬也沒有聽多少,只是指着遠處一個圓形城堡,說道:“這裡什麼時候拔下來?”

董興本來等着明天再打,但是太子如此問了,自然改口說道:“請殿下放心,今日日落之前,臣定然能拿下此地。”

朱見濬說道:“好。孤看着董將軍之武勇了。”

董興既然在朱見濬面前誇下了海口,自然要去實踐他。而朱見濬對征戰感興趣,自然帶人上前遠遠的看着。

這個動作,不經意間起到了督戰的效果。

由不得董興不拿出十二分解數,要一舉拿下着侯家寨。

董興首先要調動的就是火炮。

雖然大明的軍備從來是向北方傾斜,雖然少府造的武器不少,但是南方各軍從來是吃北邊吃剩下的東西。

火器什麼,很多是永樂年間所造的。

也就是廣東水師,作爲一支還算是有戰鬥力的水師,被朱祁鎮看重,纔有一點點的傾斜。

所以董興才能拿出來幾門少府造的火炮,雖然不大,但是少府新造的火炮,質量上與威力上都比尋常衛所所造的好上不少。

此刻董興將火炮火銃弓弩一併列陣在前,對着這個土堡就是一陣猛轟。

堅硬的夯土建築,一時間居然巋然不動,隨即一道道長梯被明軍士卒擡了上來。這也是董興想修整一晚的原因。

接下就陷入一場惡戰之中。

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章 明浪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章 西寧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
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章 明浪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章 西寧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