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

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

甚至說,如果不時候少府是一個新衙門,朝廷上下,還沒有習慣這個一個衙門。否則端木瑞根本不可能掌管這個衙門。

即便他現在之上少府丞,而不是劉定之擔任過的少府令。

不過,朱祁鎮而今想換了他,卻也不是因爲他的資歷問題。

畢竟在朱祁鎮看來,少府從來不應該是科舉出身佔據,劉定之只是一個特例而已。

朱祁鎮之所以派端木瑞去,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端木瑞的能力朱祁鎮是瞭解的,而且端木家雖然一段凋零之極,而今也被按上端木子之後,世襲五經博士,雖然不是什麼高官,但是也有了體面。

不至於想太監一般,貪得無厭。

推行青貯法,乃是朱祁鎮的戰略行爲,是安堵草原的重要策略。在這一件事情上,決計不能出差錯。

所以派過去推行這個技術的,一定要是精兵強將。

朱祁鎮想過派文官過去。

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放棄了。

因爲大寧,開平,等地在草原之上。都是勳貴做主,這是有利於明軍作戰。如果派文官品階高了,估計有爭權行爲,如果派人品階低了,如果讓人重視這一件事情。

所以這樣的差事,最適合太監去做。

但是朱祁鎮卻不信任太監。

倒不是不信任太監的忠誠,而是不信任他們的做事能力。

而端木瑞就進入朱祁鎮的視線之中,做事能力是經過考驗的,又是內廷出身,可以作爲欽差。代替某些太監的職能。

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爲劉定之了。

倒不是朱祁鎮對劉定之有什麼意見,但是劉定之而今已經成爲內閣財臣,掌管天下財政,卻又對內廷的財政數目瞭如指掌。

朱祁鎮覺得這樣不合適。

劉定之作爲內閣成員執掌財政,他自然是有資格知道少府一些具體數目,但問題是,他畢竟是外廷出身,內廷與他應該保持距離。

而端木瑞是劉定之一手提拔出來的人,兩者之間根本不可分割。

這就不行了

所以,朱祁鎮才這樣下手。

端木瑞心中怎麼想是一回事,但是他並沒有抗旨的底氣,只能說道:“臣領旨。”

朱祁鎮說道:“朕也不會讓你一個人。”朱祁鎮轉過他問範弘說道:“和勇來了沒有?”

範弘說道:“已經來了。”

朱祁鎮說道:“讓他進來。”

這個人就是朱祁鎮用來治理草原的一個殺手鐗。

此人不是別人,就是阿魯臺之孫。

前番阿魯臺之子投奔朝廷,只是他年事已高,前些年已經去了,就留下這個兒子。得了一個世襲錦衣衛的差遣。

爲了讓自己兒子更好的融入大明,還改了漢名。

爲什麼叫和勇,乃是阿魯臺被大明封爲和寧王。

雖然阿魯臺已經死了二十年了,按理說人走茶涼,如果和勇一個人去蒙古,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但是和勇身後有大明朝,就大有作用。

和勇進來行禮,說道:“臣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祁鎮看和勇是一個矮壯的漢子,大概三十多歲。圓臉大鬍子,看上卻頗有勇力。

朱祁鎮說道:“和卿請起。”

和勇立即站起來,垂手而立。

與歷史上愛用韃將的明代皇帝不同,朱祁鎮從來不大喜歡用韃將,倒不是懷疑他們的忠誠,而是朱祁鎮看來,火器代替冷兵器是歷史的必然。

所謂的韃兵韃將,就是註定要消亡的戰鬥模式

朱祁鎮何必多費心力栽培。

但是對於已經漢化的韃將更是一視同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類人更加忠誠。

因爲他在大明高官的圈子裡面都是異類,是小衆人士,只能依靠大明皇帝才能在中樞佔據一席之地。

朱祁鎮說道:“端木卿,將青貯的事情說給他聽。”

“是。”隨即端木瑞將這個技術說給和勇聽。

和勇聽了,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呆呆的說道:“也就是說,用這個法子,即便是冬日,牲口也有草料吃?”

端木瑞說道:“正是。”

和勇忽然跪倒在地說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和勇是蒙古人,雖然也通漢話,但是也僅僅是通而已。所以用來頌聖的話,不知道該如何說,所以只是一句:“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翻來覆去的說,一邊說一邊磕頭。

雖然有些笨拙可笑,但是其意甚誠。

因爲不是當事人,是不會知道蒙古下層百姓過得多苦。

這個法子,在大明不過是一個尋常法子,但是在草原之上,就可以救無數性命。和勇跟隨父親逃到大明的時候,已經十幾歲了。

當時他的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自然知道草原之上白災的無情。

朱祁鎮說道:“起了吧。”朱祁鎮一聲令下,立即有太監將和勇攙扶起來了。

朱祁鎮說道:“朕欲將此法推行於草原之上,你以爲如何?”

和勇說道:“臣敢保證,草原勇士願意爲大明效死。爲陛下百死不怨。”

朱祁鎮沒有當一回事。

畢竟,在他面前賭咒發誓效忠的人太多了,至於他們所說的有幾分真幾分假,朱祁鎮根本不去深究。

但是似乎有一個特點,百姓越是愚昧,記住的恩情就越長,反而那些讀書越多,知曉越多的人,反而將忘恩負義,美化出別人不認識的樣子。

和勇判斷是對的,因爲推行青貯法,正統後期,乃至於朱祁鎮死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蒙古都是大明皇室最忠實的臣子。爲了大明大業,不知道多少蒙古人戰死在中亞。

甚至大明朱氏在草原上,大有超過孛兒只斤家族的趨勢。

青貯法或許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朱祁鎮說道:“端木瑞你下去準備吧。”

端木瑞立即知道下面的話,不是他應該聽的,立即退了下去。

朱祁鎮踱步說道:“和勇,太宗皇帝當初與和寧王之間的恩怨,我也不說了,朕登基以來,一直想辦和睦漢地與草原。”

“草原上日子難過,但是我大明各地也屢有災禍,但是朝廷多有賑濟。而草原上活不下去,只能南下劫掠,霍亂兩國,從此兩國子孫,都只能刀頭舔血,纔有一口飯吃。”

“我要告訴你的是,這不是草原唯一的命運,草原百姓只有背靠中原纔能有好日子過,纔不會一直在生死之間掙扎。”

和勇早就站穩自己的位置了。

阿魯臺的遺澤早就沒有了,他而今的榮華富貴是大明給的。自然要在大明這一邊說話。

至於朱祁鎮所言的,也未必不對。

也先爲什麼一直想南下,無非是草原上經濟不自主。無力抵抗草原上的天災人禍。只有奪取中原,才能大大改變他們的生活。

只是需要中原的物資,卻未必只有一個辦法。

打不過就加入對方,在和勇看來並沒有什麼。每一個能在草原上活下來的人,都是十分務實的人。

更不要說和勇此刻的屁股已經坐在大明這邊了,他對朱祁鎮的話,自然是十二分贊同,說道:“陛下的光輝如同慈父一般照耀在草原之上,這是草原百姓的福祉。長生天的庇護,陛下就是長生天的化身。”

和勇是一個虔誠的薩滿教信徒。他一輩子從不拜神佛,也不拜靈柩,不從漢人的習俗。

朱祁鎮卻不在乎這一點,說道:“這一次朕要你同端木瑞一起去大寧,推行青貯法,不過你的任務,不僅僅是推行青貯法。”

和勇說道:“請陛下吩咐。”

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