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

第一百三十三章傳國玉璽

邊牆並不雄偉,甚至看起來有一些簡陋。

原因很簡單。

這一段邊牆並不是防禦重心,大明之前的防禦重心一直在宣大。到了明中後期,防禦重心才轉移到了這邊。

比如皇太極就從這一帶破關的。

這一帶邊牆真正修整,要到明中後期了。

而現在,邊牆外面數千裡都是大明的地盤,這裡的邊牆更沒有修整的必要了。爲了大明或許還會有萬里長城,但是決計與後世長城的路線不一樣了。

在長城之內,人煙雖然漸漸變少了,但是總體上還是有的。特別是邊牆附近,有大量的衛所屯田。

如果單單看糧食的種植面積。

很難想象,這些土地在朝廷賬冊之中,已經很多年顆粒無收了,還要朝廷撥款補給。

誠然,長城腳下,因爲氣候等原因,這裡的畝產並非那麼高,甚至很多地方,都要種高粱。

但是總體上來說,還不至於到這種年年絕產的地步。

不過,即便是修河北水利的時候,這一帶也被下意思的忽略了。卻也是事實。

只是這個局面,很快就能改觀了。

在漠北大捷之後。

朱祁鎮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調整衛所之中的積弊。

出了長城之外,景色就變成蒼茫起來。

不說別的,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回到了大自然的本色,人類的存在,根本沒有給世界帶來一丁點的變化。

唯一的變化,或許就是這一條行進在山峰之間的馳道了。

即便是馳道也改變不了,大自然的侵蝕,大片大片的雜草,從馳道下面煮過的熟土之中冒了出來。

頗有欣欣向榮之態。

這也讓朱祁鎮注意到一件事情,那就是馳道的維護保養問題。

馳道修建了好些年了。

也有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維護保養的問題。即便是硬木在露天環境之下,腐朽的速度也是想快的。

“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用上鐵軌。”

從喜峰口以北,山路雖然不是崎嶇,但是一路上坡,。唯有翻過馬盂山之後。就豁然開朗。

此刻正是秋高馬肥之時。

大隊大隊的騎兵各種各樣牲口,大概有幾十萬頭,鋪滿了朱祁鎮眼前的視線。

人一過萬,無邊無沿,牲口更是如此,草原之上視線很是開闊,依舊看不到邊際。但是朱祁鎮也能看得出來,來迎接的朱祁鎮的人,分爲兩種。

一種是大明士卒,也就是在大寧的駐軍,在方瑾的帶領之下,來迎接朱祁鎮,其中也端木瑞,以及和勇等官員。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一聲聲高呼,聲震原野,無數蒙古牧民全部跪到在腳下,朱祁鎮一眼看過去,看不到一個擡頭的人。

吳瑾卻很是緊張。

朱祁鎮身邊數萬士卒,都是由吳瑾帶領着。

吳瑾雖然是蒙古人出身,但是朱祁鎮卻也信得過吳瑾,吳瑾已經用自己家族之中無數鮮血證明了他們對大明的忠誠。、

故而這一次北伐,幾乎將京師,宣大,海西的兵力調空。留守京師的就是吳瑾。

朱祁鎮卻毫不在意,一揮手,令左右分開,朱祁鎮縱馬而前,令衆人向前。

忽然有一個人拉着一個小孩子出來,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蒙古大汗,太師拜見大明天可汗。”

朱祁鎮目光一凝,看向方瑾。

方瑾立即說道:“陛下,這兩人是這數日之內,帶着千餘部衆來投,臣來不及分辨,只能請陛下示下。”

朱祁鎮冷哼一聲,沒有說話。

他也知道方瑾恐怕也是有一點私心了。

估計是想給他一個驚喜,朱祁鎮看着兩人說道:“你們都是何人報上命來。”

這個老者說道:“臣乃蒙古太師毛裡孩,他就是蒙古先大汗脫脫不花的幼子馬克古兒吉思,黃金家族唯一的嫡系血脈。”

朱祁鎮心中已經有了預感了。

這或許是這一次北伐的最大收穫。

朱祁鎮說道:“所來何事?”

馬可古兒吉思,上前幾步,跪在朱祁鎮腳下,將一個包裹在黃布之中方塊物雙手呈上。

朱祁鎮身邊甲士,立即上前雙手接過來,呈給朱祁鎮。

朱祁鎮打開一看,卻是一枚玉璽,朱祁鎮看了上面的文字,心中一動,卻將這玉璽給了身邊的李賢。

朱祁鎮已經有所懷疑了。李賢更是顫顫巍巍的雙手接過來,細細觀看,卻見上面有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還有一塊金鑲玉,乃至於正面側面的刻字。

李賢上下左右,細細看過一遍,立即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恭喜陛下,這乃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這四個字一出來,朱祁鎮身邊所有人歡喜萬分。

朱祁鎮雙手接過,細細摩挲,隨即看向馬可古兒吉思,以及他身後的毛裡孩。毛裡孩立即會意,膝行幾步說道:“天地有置大皇帝,而今草原是您的牧場,天下是您的跑馬地,成吉思汗的子孫,想請你的統治之下,有一席之地。還請大皇帝寬容。”

朱祁鎮看着跪在下面的一老一少,知道他們也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爲而已。

對於蒙古人來說,在生存面前,背叛從來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如果不是孛來起兵反對也先,被也先打得落花流水,在也先的壓力之下,毛裡孩只能帶着馬可古兒吉思,東躲西藏。他們所有的千餘部衆,就已經是察哈爾所部僅有的人馬了。

所謂察哈爾部,就是元朝怯薛軍的後裔,從來是蒙古人大汗的直屬部衆,也就是黃金家族的鐵桿部衆。

願意爲黃金家族奮鬥到最後一刻。

只是面對瓦刺強大的實力,他們是沒有任何辦法的,在明軍北伐之初。

他們還有一些僥倖心理,如果這一次瓦刺與大明兩敗具傷,他們或許還能在草原之上立足,但是而今燕然山一戰的結果,讓他們徹底打消了在草原之上立足的想法了。

明軍五萬破十三萬,並令也先身死,這個結果太駭人了

如此一來,他們只有一個辦法了。

投靠大明。

別無他法。

只是當狗也有不同的當法。

爲了爭取最好的待遇,就把他們最大的底牌給交出來,就是這個傳國玉璽。也未必是真的。

朱祁鎮自然不在乎。

他在乎的僅僅是傳國玉璽的政治影響。這東西到了朱祁鎮手中,朱祁鎮說他是真,自然是真的。

其實現在傳國玉璽對大明的影響已經不大了,大明數代皇帝的經營之下,大明江山早已牢不可催了。

傳國玉璽僅僅點綴而已。

朱祁鎮說道:“好,李賢擬旨。”

李賢立即答應一聲,有人將案几從一邊的馬車之上搬了下來,李賢鋪紙淹研磨一氣呵成。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封馬可古兒吉思,爲大明恭王,承元之後,世襲枉顧。”

此言一出,這個小孩子還不知道其中內情,只是按規矩磕頭而已,但是毛裡孩眉目之間失望之色,卻是難以遮掩的。

如果在這裡的是太宗皇帝,或許會答應下來,但是朱祁鎮一直要郡縣漠北,今後孛兒只斤家族就如唐代阿史那家族,未必不能成爲勳貴家族,如果有什麼非分之想的話,專司爲大明皇家跳舞,也是可以的。

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
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