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婚事

第六十九章婚事

孫氏進了暖閣之中,說道:“你這裡怪暖和的。”

朱祁鎮連忙說道:“母后既然喜歡,就讓阮安爲母后在坤寧宮改造一番,就可以了。”

說起來也很簡單。

這樣的改造,不會觸動坤寧宮的主體結構。其實也就是在裝修上做了一些手腳而已。

孫氏微微一笑,說道:“你的孝心,我生受了。”隨即孫氏一招手,說道:“來,這一碗藥老老實實的喝了吧。”

卻見一個白瓷小碗之中,一碗中藥端了出來。

朱祁鎮一看,頓時覺得一股苦意從喉嚨深處蔓延出來。他沒有注意到,他的臉都皺起來了,說道:“母后,我的身子骨早就好了,不信你看。”

朱祁鎮還彎彎手臂,似乎想讓孫氏看看自己的肌肉。

只是冬天穿的厚,即便是因爲暖閣的緣故,朱祁鎮已經脫了一層,但身上依舊裹了好幾層,一點都看不出他的肌肉曲線。

孫氏笑道:“來吧,再喝一天,就不用喝了,乖。”

朱祁鎮知道說不過孫氏。只能接過碗來,捏着鼻子一飲而盡。

只是朱祁鎮心智雖然已經成年了,但是身體卻沒有。這一飲下去,只覺得那種說不明道不清的味道,似酸,似苦,似澀。一下子在喉頭炸開。

朱祁鎮的眼淚奪眶而出,根本無法控制。

孫氏立即端來一碗蜜水。朱祁鎮接過,又是一飲而盡。有這一碗蜜水打底,朱祁鎮才覺得好受了很多。

眼淚才慢慢收了,皺巴巴的小臉,也一點一點的舒展開來了。

孫氏與朱祁鎮閒話幾句,忽然說道:“我與陛下有話說,你們都下去吧。”

“是。”下面宮女立即答應下來,緩緩的退了下去。

朱祁鎮立即有一絲不好的預感,問道:“母后,有什麼話要說嗎?”

孫氏看着朱祁鎮,上前爲朱祁鎮整理了一下衣服,說道:“我兒長大了,是時候給你找一個媳婦了。”

朱祁鎮一聽,心中暗暗苦笑:“我才十歲,哪裡算大了。”朱祁鎮立即有一種不好的預感,說道:“母后的意思是?”

孫氏說道:“成國公家有一女,與你年齡正好相配。只要你娶了成國公府的女兒,慈寧宮那邊也不敢將你怎麼辦?”

朱祁鎮一聽,心中忍不住暗暗嘀咕道:“娘啊娘,我知道你是對我好,但是能不能不要幫倒忙。”

朱祁鎮明白,他將來的皇后,定然是一個他沒有見過的人,在結婚之前,也不可能有是感情。

但是他依然不同意,孫氏的安排。

倒不是,孫氏的安排不好。

成國公府也算是大明勳貴頂尖的一員了,簡直是好的不能再好了。但是這與大明家法相違背。

朱元璋早就定下來的規矩。皇家與小戶人家結親。不會與這些大戶結親的。、

朱祁鎮說道:“母后,這樣不好辦,你也知道我家的家法?”

孫氏說道:“那又如何?此時乃非常之舉,要不是慈寧宮孃家得力,會讓我兒受制於她嗎?將來你親政之後,再改回來就行了。”

朱祁鎮暗中搖頭,太皇太后的威信,僅僅是他孃家出自靖難功臣嗎?簡直大錯特錯。

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道,才能讓孫氏明白,她是再幫倒忙。又不傷孫氏之心。說道:“母后,你放心太皇太后對我很好的。而今宮中我們勢弱,凡是一靜不如一動。能不動就不動的好,蹇公去時,說過,讓孩兒什麼也不做,只需要等就行了。”

“蹇公是這樣說的。”孫氏說道。

朱祁鎮說道:“正是。所以母后,今後不要觸怒娘娘就最好不過了。”

孫氏說道:“如此就好,只是我怕她懷恨在心。”

當初廢后一事,在雙方心中都是一個死結。孫氏看似屢屢妄動,其實乃是太皇太后在她心中壓力之大,簡直讓有崩潰的情緒。

朱祁鎮安撫了好一陣子,纔將孫氏安撫好,讓她不再提這一件事情了。

朱祁鎮送走孫氏之後,心中忽然想道:“不對,母后是如何與成國公府接上頭的。”

不過,朱祁鎮小看孫氏。而是不敢小看太皇太后。

皇宮作爲太皇太后的基本盤。

有什麼風吹草動,太皇太后決計比他先知道。大明宮禁森嚴,想要內外傳遞消息,卻不容易,除非有得力的宦官。

朱祁鎮立即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王振。

王振與成國公府之間似乎有交際,這個消息還是金英報上來的。

不過,王振與金英之間彼此打小報告。

朱祁鎮早就習以爲常了。

有些事情知道就行,不必窮追。

此刻想起來,立即鎖定了王振了,立即讓人王振過來。

朱祁鎮負手而立,等王振一進來,朱祁鎮立即問道:“母后剛剛說要朕取成國公的女兒,這一件事情,是不是你弄的。”

王振聽了,立即跪倒在地,說道:“奴婢萬萬不敢,越過陛下做這樣的事情?”

“哦。”朱祁鎮轉過身來,看着王振說道:“那麼母后是如何與成國公府聯繫的?”

王振說道:“奴婢不知道,或許是各家命婦入宮的時候,太后知道成國公家裡有女。”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是嗎?”

各家命婦,不是朱祁鎮小看各家當家夫人,別的婚事,她們商量的辦也就罷了。這是關乎皇后的人選,她們真有權力決定。

誰敢?

朱祁鎮不想多追究王振了。畢竟而今王振還是他的左膀右臂。代他指揮宮中的太監。金英看似可靠,但是在朱祁鎮心中還是比不上王振。

朱祁鎮說道:“王大伴,從小你就在朕身邊,朕也想與你善始善終,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你思量好,今日的事情,就過去了。今後好自爲之吧。”

王振聽了,心中苦澀。說道:“多謝陛下寬宏,但是這一件事情委實不是奴婢所爲。”

朱祁鎮說道:“那就是宮中有成國公府的人,你知道該怎麼辦?”

王振聽了,心中一凜,說道:“奴婢明白。”

其實幾個國公府在宮中有眼線,這也很正常。這些眼線更多是與各國公有交情,爲國公府透漏一點消息而已。

不過,有時候該打掃一下就打掃一下。也不多。、

王振清理皇宮之中的眼線,卻不用多說。

只是這一件事情,並非張軒所說的那樣,到此爲止了。

等太醫確定皇帝已經大好之後,朱祁鎮立即去慈寧宮向太皇太后請安,太皇太后隨即將這一件事情重新提起來了。

“聽說你娘爲你相中了成國公府的女兒?”太皇太后看似無意,卻是有意的問道。

朱祁鎮連忙說道:“孫兒已經拒,這不合祖宗家法。”

太皇太后說道:“單單是不合祖宗家法,如此說來,你的婚事也該準備起來了。”

朱祁鎮一聽,立即知道其中不對。他忽略了一點。

就是皇帝大婚,很多時候就是皇帝親政的前奏。

孫氏想讓朱祁鎮大婚,未必單單是因爲成國公府。大婚本身就有很大的政治因素。

朱祁鎮連忙說道:“孫兒還小,這事情不急,待孫兒十八歲的時候再說說也不遲。”

朱祁鎮終於明白一件事情,他與太皇太后之間的蜜月期算是過去了。今後說話未必能如之前那麼如意了。

或許,這纔是兩個政治生物說話正常狀態。

太皇太后眉目之間放鬆了一些,說道:“哪裡能拖那麼遠,等你十五了,我自然會爲你準備婚事的。你也不用急。”

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
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