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

重慶公主眼中的太子,還是小時候那個太子哥哥, 不管她做錯了什麼事情,只要一低頭,一哭泣,太子哥哥就會心軟,並且去父皇母后那邊求情,讓她免於處罰。

只是她並不知道,人都是要長大的。

而長大本身就是一種變化。

當冼景面對太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重慶公主所說的話,因爲他實在不能將眼前的太子,與重慶公主口中的太子哥哥放在一起來想。

太子而今已經開始蓄鬚,鬍子並不長,不過是繞着嘴巴有一圈而已。

太子目光炯炯有神。這麼多年的歷練之下,太子一次次摔打出來,雖然二十多歲,雖然在政治上的手腕還有些稚嫩。

但也並非吳下阿蒙了。

他一眼。就能冼景看得七七八八。

冼景只覺得自己的所有小心思,最好不要在太子面前耍了。

太子淡淡的說道:“冼景,佛山鐵廠的事情,我也聽說了,你是天家駙馬,要注意體統,父皇不在意你繼續經商,我也就不多說了,但是很多事情,該做不該做,卻是要想明白,我看在重慶的面子上,不和你計較,但是有第一次卻沒有第二次。”

冼景這一件事情上,所犯的錯誤,並不是他想爭奪少府的市場份額,而是沒有認識到,北京管理各地的火器火炮,其實是一種對軍隊的控制手法。

冼景與天家有親,卻要插手進去,更不要說,重慶公主與太子關係密切,這一點很多人都是知道的。

冼景的所做所爲,很容易被認爲是太子的某種行爲。

這也是爲什麼太子忍不住要下場,爲冼景收拾爛攤子的原因。

冼景說道:“臣知罪,請太子責罰?”

太子說道:“記住就行了,沒有下次了。”

太子其實也沒有處罰冼景的辦法,怎麼處罰?他畢竟是妹夫,也就是口上說幾句而已。

冼景預料的一點也沒有錯,他身上重慶公主駙馬這個名分,真是一個金字招牌。

冼景深吸一口氣,說道:“臣有一策,請太子殿下明鑑。”

太子說道:“何事?”

冼景說道:“南洋諸國紛爭,從來沒有停息過,對火銃火炮需要量極大,只需太子殿下點頭,這些武器就能遠銷南洋,爲太子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大膽。”太子勃然大怒,說道:“你不要以爲你是重慶的夫婿,我就殺不得你,這樣的事情,是你能說的嗎?”

大明雖然已經開海了。但是想要向外銷售武器,特別是火器火炮火銃之類,從來是皇帝點頭的,否則誰也不能讓火銃出海。

否則就是重罪。

冼景敢在這裡說這個事情,讓太子如何不惱怒。

“殿下。”冼景說道:“朝廷欲得南洋久矣,殿下在安南已經數年了,自古以來可有太子在外戍守的?”

“一旦京中有變,太子何以自保?”

太子聽了更是暴怒,說道:“來人,將他給我帶下去。”

立即有幾個人進來,將冼景給壓了下去。冼景倒是老老實實的,一言不發,就被壓了下去。

太子嘆息一聲,將人打發走了之後,隨即問道:“諸位覺得,孤該怎麼辦?”

卻見一邊簾子一掀,幾個出來了。

卻是太子的班底,劉大夏,張懋,于冕三個人。

“殿下,冼景此人利慾薰心,但是他說的事情,卻不得不多加思量。”劉大夏說道。

這一句話,說到了太子的內心深處。

其實大明在變法的事情,太子也在執行,甚至做得比很多人更好,原因很簡單,安南是新得之地,地面上的各類人士,都已經被清理了一遍了。

沒有地方上的各種阻力,一張白紙好作畫。

這個時候的安南,是太子想弄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

但是對太子來說,交趾一省並不是他想的地方。他是太子,他的位置,乃是東宮,乃是中樞,乃是北京。

遠遠在交趾是什麼意思?

雖然而今京師之中,還沒有能威脅他位置的人。就連五皇子所在的地方,距離北京也並不比交趾到北京近多少。

只是即便如此,太子心中依然有如此一個心結。

他是太子,爲什麼不讓他回北京正位?

這是太子夜裡翻來覆去的想法。

皇帝已經是四十多歲了,算起來已經不算年輕了,登基三十多年,甚至要超過了大明太祖皇帝,成爲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了。

而今一旦出了什麼事情,太子是根本來不及反應的。

甚至他只能承認現實。

不管誰登基,他這個前太子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這就是一直以來的夢魘,只是太子不願意說出來而已。

此刻卻被冼家說了出來。

太子說道:“孤該怎麼準備?”

劉大夏說道:“臣以爲要有三個準備,第一派人回家,在北京城中一定有我們的人,有堅定擁護太子的大臣。”

太子聽了,搖搖頭說道:“怎麼可能?朝廷能稱爲大臣的,無非內閣六部樞密院,但是這十幾員大臣之中,怎麼可能有忠於孤的?”

太子太清楚不過了。

他這位老爹是什麼樣的人。

有些大臣與他之間的關係比較近,比如韓雍,韓雍當過太子的上級。但是想讓韓雍全力支持太子,卻是想都不要想了。

甚至韓雍還要刻意拉遠與太子的關係,否則韓雍在內閣的位置,決計待不了太長了。

這樣位置的大臣,都是朱祁鎮的大臣,這一點絕對是不可能有錯的。

劉大夏說道:“殿下誤矣,不是讓這些大臣忠殿下,而是讓他們忠於正統。北京有皇后娘娘在,無須拉攏任何人,卻要有與太子直接溝通的渠道,防範謠言衆多三人成虎。能在陛下身前爲太子辯解。”

太子說道:“劉卿的意思是?”

劉大夏說道:“於大人可堪大任。”

太子細細一想,立即覺得這個人並不是亂選的。于冕是太子的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他也是皇帝給他的人。

更不要說,于冕還有于謙這個父親。

于謙雖然去了,但是餘蔭尚在,去了北京定然能在皇帝面前說上話的。

于冕心中一嘆,看了一眼太子,卻見太子滿眼殷切的目光,說道:“臣願意去北京。”

于謙的死給了于冕很大的打擊。

這個打擊,不僅僅是心理上的,還有仕途上的。

于冕守孝三年,也就是二十七個月。

回來之後,才發現劉大夏已經代替了他在太子身邊的位置。

畢竟兩個人一個是進士出身,一個是學院出身,這個時代的人先天看重進士出身,于冕暗中與劉大夏交手好幾次,最後不得不承認,他是鬥不過劉大夏的。

于謙對自己的兒子看得很分明,于冕在忠厚老實,但是在政壇之上,單單是忠厚老實是走不遠的。

而今就應驗了這一點。

太子說道:“於卿此去北京,就去東宮吧,我兒也到了該讀書的時候了。別人教授我是不放心的,如果是於卿,我就放心了,想來父皇也是放心的。”

如果說太子不知道兩個人之間的齷齪,那是假的。

但是太子很明白,他現在需要的並不是一個忠厚老實的大臣,而是能幫他登上大寶的大臣,在這一點上,于冕遠遠比不上劉大夏了。

但並不說明,太子就不喜歡于冕了。

恰恰相反,在太子看來於冕要比劉大夏品行好多了,這纔是太子要讓于冕爲太孫的老師的原因。

說來可笑,每一個一肚子壞水的人,總想給自己兒子找一個品行無暇的老師。

而今就是如此。

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