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

第八十八章高陽伯李文

于謙在西寧待了一個月有餘。

做成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卻是于謙在清覺寺參加法會。

其實哪裡如葛藏所言,是準備好的法會,分明是葛藏爲于謙專門準備的法會。

只是于謙也當做不知道而已。

當了法會當日,靜覺寺人山人海的,也讓于謙看到了藏傳佛教在這一帶的影響力。

在法會之後數日,于謙又分別見了其他三衛的指揮使,僉事,已經各級土司。具體怎麼說,就不細說了。自然是一番揉扁掐圓一番,讓他們驚懼之餘,又心悅誠服。讓茶法能夠順順利利的推行下去。

到了而今新茶法的所有障礙都被一一清除了。

從江南,到四川,到陝西都做好了準備,但是剩下的事情卻不是于謙要做的了。

于謙作爲三邊總督,今歲陝西又大旱,不知道多少事情要等着于謙處理,于謙註定不能將精力全部投入到茶法之上。

所以,具體辦事的人就丘浚。

于謙這一段時間之內,不論做什麼也都帶着丘浚,讓丘浚完全瞭解這裡的情況,好對症下藥。

于謙的奏摺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西寧設州,與西寧衛同城,看上去是城中多了一個衙門而已,並無什麼不同,但是實際上卻是多了一套行政體系。

將西寧衛的民戶,與李家的頂戶納入其下。

于謙親自主持了分割,新設的西寧州下面就有編戶三萬多人。十幾萬畝土地。並全部登上編練黃冊,並將西寧衛從陝西行都司劃到了陝西都司麾下。

西寧州也劃給了臨逃府。

而西寧暫時沒有知州,只有一個主事。西寧州知州自然要朝廷任命。但是這暫時主持西寧州事務的主事不是別人,卻是張文。

本來當地人一般不會在當地任職。

這是規矩。

于謙卻知道西寧與其他府縣不同,不可糾結於成法。西寧一直是大明勢力薄弱的地方,甚至在大明剛剛收復西寧的時候,設的就是西寧州,最後爲什麼取消,種種原因時代久遠,也就不細究了,無非是當地人淪入蠻夷日久,已經不習慣漢人的統治方式了。

如果貿然改變,以內地的方式統治西寧,是萬萬行不通的。

而當地人熟悉情況。以張文的才能如果在內地一輩子都不能當上一個七品官,但是他畢竟是西寧土著,又熟悉情況。

讓他暫時管理卻是可以的。

甚至於謙已經建議,讓張文一輩子在西寧當官,從主事一直到知州,能讓他當幾十年了。其他的官員自然要從中原派過來。

有這個熟悉情況的人在。應該容易管理一下。

等二三十年後,張文老病或者亡故之後。張家或許在西寧成爲望族。但是張家的人再想在西寧官府任職就不大可能,除非是胥吏。

即便如此在如此多的土官,衛所官員威脅之下,張家已經是州府的幫手。如果張家能有出息出一個進士。

那麼州衙在西寧的地位也只能更穩固。

到時候,就順利的將西寧這種,在於謙眼中不正常的地方結構,變成大明內部正常的地方結構。

當然了,他只能做如此想,而那個時候于謙已經看不到了。

于謙並且上奏朝廷,將茶馬御史的駐地放在西寧。一來加強西寧的控制,二來也是好與烏斯藏方面溝通。

最後叮囑丘浚用心辦理茶馬事務,然後帶着李家一行人,離開了西寧回蘭州去了。

來的時候萬餘人隨行,走的時候也是萬餘人隨行。

不過人員構成就不一樣,來的時候萬餘人多有茶商夥計,而去的時候,卻多了李家一行,李家真是家大業大,光隨行就有千餘人。

而且李家在西寧的產業一時間也搬不完的。還留了好些人在西寧。

對這一點于謙也沒有看的太緊。

反正李家主脈不在西寧就行了,李家在西寧有些產業,也無關緊要。

李家不會去蘭州,而是直接去北京。

因爲關於李文的聖旨,已經到了。朱祁鎮出手相當之大方。

朱祁鎮在聖旨之中歷數李文的父祖輩的功勞,又說李文協助辦理茶馬事務有功,封高陽伯,京城賜第賜田,並擔任東勝總兵官。駐守東勝,修建城池管理養馬事務,以備瓦刺。還有賞賜若干,什麼金銀珠寶,封妻廕子等等。連會寧伯家的子弟,都調入乾清宮,成爲乾清宮侍衛。

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說朱祁鎮小氣也小氣,反正最近幾年,朱祁鎮宮中開支,呈現直線下降的趨勢。但是朱祁鎮該大方的時候也會大方。

朱祁鎮給李文的政治待遇,還有各種財產,真算起來,十幾萬兩打不住。甚至如果朝廷真賣的話,上百萬兩也有人願意討錢。

畢竟在大明錢雖然是一個好東西,有時候真不決定什麼。

不說高陽伯每年幾百石祿米的俸祿,單單說賜宅,以京城的房價,皇城根的伯爵府邸,幾萬兩打不住。北京田產,畝產產量面積上未必比得上西寧這邊田產,但是價格上卻未必了。

北京作爲兼併最嚴重的地方,成片的田產,那可是比外地高上好幾倍。甚至按糧食產量來算,幾十年產的糧食也未必抵得上田價。

但是即便如此,北京城邊的田產,也是難求的很。

更不要說,很多政治待遇,已經御賜的寶物,更是無價無市。

除卻高陽伯不是世襲的,就沒有什麼不行了。

但是這也很正常,第一次封爵,本來就是流爵居多,向世襲罔顧,還欠了些功勞。朱祁鎮即便是在正統十四年大戰之後,封得伯爵也大多是流爵。

即便是會寧伯的爵位,也僅僅能襲承三次而已。

李文不知道幸運還是不幸運,已經被朱祁鎮立爲典型了,不管是改土歸流的典型,還是衛所改革的典型。

總之。

李文這一次賣身家,得到了很好的回報,一點也不虧。

但是李文也面對很多敵人。

土司這邊就不說了,大明的土司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地位。但是勳貴之中,也未必是全部是想改革衛所的。

無非是朱祁鎮趁着成國公爲首的靖難勳貴死的死,自殺的自殺,這個空檔,完成了對京營的整合,直接控制了京營,才能將這改革在京城周圍鋪開。

但是即便在中樞,在朱祁鎮嫡系武將之中,未必沒有想維持衛所制度現狀的人,更不要說地方上了。

只不過朱祁鎮的比較強勢,大家都不敢與一個正當年的皇帝硬頂而已。

但是不敢跟皇帝硬頂,但還收拾不了一個空頭伯爵。

沒錯,李文即便如此身家,但是沒有西寧的根基之後,在勳貴眼中也不過是一空頭伯爵。

所以李文所言面對的情況,並不能說平安,這一片平靜之下的風波詭迷,不知道李文知道不知道。

這些矛盾,都被與瓦刺的戰爭遮蓋下去了。

畢竟戰爭能夠勳貴集團帶來太多太多的東西,在與瓦刺作戰之上,皇帝與勳貴之間是沒有矛盾的。

但是在打完仗之後,有些事情就不大好說了。

朱祁鎮雖然借勝仗提高了威望,但是勳貴們也會因爲勝仗擴充自己的實力。雖然看上去朱祁鎮得利最大,但是真正情況誰能說得清楚。

有時候大腿也不是那麼好抱的,因爲大腿有大腿的敵人。

等於謙回到蘭州之後,他才整理思路,將他對整個西北施政的想法,一一寫在奏摺之上,開始一封接着一封的遞給了朱祁鎮。

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
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