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

第一百六十二章廢南京六部的構想

也就是說,雖然名字不同,但是鳳陽巡撫就是安徽巡撫,江南巡撫就是江蘇巡撫。

名不同而實同。

王直心中暗暗苦笑道:“看來陛下,要讓我在南京待很長時間了。”他問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鎮說道:“朕查了南京六部,多有缺員,不是是否?”

王直曾經擔任過吏部尚書,對南京官員數量,也是有印象的,他說道:“陛下所言極是,按祖制,南京六部人數與北京人數相同,但是南京六部除卻兵部戶部之外,其他都沒有什麼大事,故而人員多有空缺。”

“陛下設立兩巡撫之後,南京六部的事情就更少了。”

南京六部並不是完全沒有事情的。

南京六部還要負責南直隸的政務,還有漕運起運,還有南方諸地的衛所,南京一帶宮室的維護修建,祭奠孝陵等等。

但是總體來說,這工作量不能與北京六部相比。

而且除卻南京六部之外,還有一系列衙門,可以說北京有的衙門,南京都有,只有一些遷都之後新建的衙門,北京沒有。

朱祁鎮說道:“卿在南京,將南京精幹人員收攏在手上,其他各部的南缺員就讓他繼續缺下去,等人數太少了,就奏請朕將這個衙門給裁了。”

“如此一來,將來裁撤南京六部的時候,動靜也就不大了。”

朱祁鎮倒是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有些事情,越急越是容易出事,但是慢慢來的,反而能辦好。

這就是事緩則圓。

比如裁撤南京六部的事情,如果朱祁鎮在朝廷之上立即宣佈,定然是一場軒然大波,說不盡的脣槍舌戰。

但是而今從進人收緊,一點點讓南京缺員過半,成爲事實,然後找一個時間順勢裁撤了。風波自然要少上好多。

王直說道:“陛下,此事是好,但是臣以什麼名義坐鎮南京?”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就以南京留守兼併南京兵部尚書。今後南京留守府就總領南京軍務政事。”

王直聽了,立即下跪說道:“臣萬萬不敢受命。南京乃我朝京師,軍政大權不可委託於一人。”

朱祁鎮聽了,對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倒不是太在意。

原因很簡單。

經過朱祁鎮拆分的南直隸,已經分爲兩省,南京只剩下一個府,就算是南京繁華非常,區區一個府,能做得了什麼事情。

南京重要性下降,從本質上,朱祁鎮已經解決了南京對北京的威脅。南京雖然在政治上的原因享有特殊的地位。

但是卻不是當初的南京了。

只是王直反對的也是一個原則問題。

所謂的祖宗法度,即便朱祁鎮也在乎也是要維持這個制度的。

不管何地都是要分權的,尋常省份,看似巡撫一手遮天,但是巡撫下面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都可以越過巡撫上奏朝廷,巡撫並不能一手遮天。

在邊鎮,看似總兵權重,但是總兵,太監監軍,還有文官也是三者的分立,彼此制衡的。

可以說,只要朱祁鎮不亂搞,大明任何一個地方都很難有高層官員造反的事情。

太祖皇帝的體制,一直沿用了明清兩朝,可見其中中國權力制衡的智慧,可謂深矣。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無妨,魏國公世鎮南京,南京兵馬由魏國公坐鎮,先生指揮便是了。先生如果有意,也可寫一分南京留守的章程,讓朕心裡有數。”

朱祁鎮所言的關係,就好像是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的關係。

五軍都督府領兵,但是沒有兵部的命令,是不能出兵的。彼此制衡。

而且朱祁鎮也知道,南京即便是剝離了南直隸政務,還是有很多事務要辦的,最少孝陵的事情,還是要辦的。

所以,這個南京留守,決計不是南京知府。

王直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說道:“先生放心,這一件事情做完了,朕就讓先生回來。”

王直說道:“臣多謝陛下。”

王直雖然這樣說,但是他一點都沒有信。

原因很簡單

政治上的承諾,就好像是狗屁一樣,或許這個時候朱祁鎮說的是真心話,但是幾年之後,說不定有什麼變化。

到那個時候,或許朱祁鎮願意讓王直回來。

但是內閣的人就願意讓王直回來嗎?

王驥就是前車之鑑。

當時他不過想打贏就回來,誰知道會變成了雲貴總督。這就充分說明了,計劃趕不上變化。

王直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臨別之際,臣有一事上奏,請陛下恩准。”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王直說道:“陛下當明老臣之意,老臣絕無和親以辱國朝的意思,只是而今實在不是與瓦刺大戰的事情。”

朱祁鎮聽到這裡,心中微微皺眉。他不想聽王直說這個。想不想與做不做是兩碼事情。

而今木已成舟。勢在必行,就是說破天也沒有用了。

王直也知道這一點,說道:“瓦刺桀驁不馴,即便大戰不可避免,陛下也當坐鎮京師,派遣一員大將統領塞上,京營諸軍與瓦刺大戰,英國公,成國公,保定侯,都是太宗之良將,以遺陛下,陛下親之信之,足保大勝,萬萬不可棄江山社稷於不顧,親率六軍出京。臣不懼瓦刺來攻,區區瓦刺不足以撼動本朝,但是陛下以萬乘之君討賊,卻是將大明天下置於懸危之地。請陛下慎思之。”

朱祁鎮聽了,說道:“請先生放心,朕知道,在用兵之道上,朕一輩子都比不過先帝,何論太宗?”

“朕決計不會親征的。”

不用說王直說,朱祁鎮就不會親征的,畢竟土木堡之變,在朱祁鎮心中就好像是吃水果吃出半根蟲子一樣噁心。

他固然相信,事情發展到現在在,這件事情已經不會發生了,即便他御駕親征,沒有王振這貨亂指揮。

即便是打敗仗,也不會出現被俘虜的極端情況出現。

但是朱祁鎮已經決定心中一絲絲陰影,萬一有什麼歷史修正力,已經什麼莫名的力量,所以朱祁鎮決定老老實實的呆在京師,不去弄險。

王直聽朱祁鎮這樣說,也是鬆了一口氣。王直也很清楚國力對比,只要朱祁鎮不親征,即便打敗幾仗,也未必是什麼大事。畢竟大明底子厚,敗得起。

朱祁鎮交代過後,就親自送王直出去,一副君臣和諧的樣子。

誰也看不出來,王直就要遠離朝政中樞了。

王直回到文淵閣之後,發現文淵閣之中,有一種死一般的寂靜。

王直想了想,還是進了曹鼐的值房之中。

曹鼐依舊在批閱奏摺。

卻是兗州府求免糧的奏疏。

這樣的奏摺在朱祁鎮那邊,僅僅是批一個準而已。

但是斟酌數目的事情就是曹鼐要做的,他必須清楚兗州府的情況,人丁,戶口,人口密度,還有災情如何。

既要安排得當,也不能讓朝廷花費太多。

曹鼐正在斟酌數目。

王直見了先要關上值房的門,卻被曹鼐阻止了,說道:“王兄有什麼話就說吧。朝廷大事,不謀於暗室之中,這是當初東里公教我的道理。”

在文淵閣之中伺候的小太監們,都是東廠的眼線。

所以這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很暗瞞得過朱祁鎮。

兩個內閣大學士,關在值房之中,屏退左右,關閉門窗,再談些什麼?太引人遐想了。

所以,楊士奇與人談事情,從來是大開值房的門,從來沒有關門說事的時候,曹鼐一繼承了這一點。

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
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