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

第一百零六章倔老頭楊溥

王直說道:“周忱之才,臣不言過,但是周忱之德卻有一點問題。陛下知道江南運來的金花銀吧。每年入大內一百多萬兩。”

朱祁鎮說道:“當然知道了。”

王直說道:“這金花銀乃是江南田賦折現之銀,按理該歸戶部,卻入了大內,周忱在其中出了不少力氣,臣知道周忱不是一個貪官,但是他的賬目卻不是很清晰的,如果陛下願意徹查一下王振,定然能從王振哪裡知道,周忱送了王振多少錢。”

“周忱加徵之耗米,多在大戶之家,自然有不少人攻擊。但是周忱能從宣德五年坐穩天下最肥的江南巡撫,多內廷之力也。”

朱祁鎮一瞬間想到了太皇太后留給他的三千二百多萬兩銀子,這其中有多少是周忱這位理財能手的手筆。

說實話,朱祁鎮並不覺得周忱有什麼過錯。

朱祁鎮早就沒有政治潔癖了,他看得出來,周忱本身估計根本沒有貪,即便有也不多,他更多是爲能夠繼續做事,贏得朝廷之中的支持。

這才做了一些違心的事情。

退一步說,即便是周忱本身貪了一點,朱祁鎮也不爲己甚,只要周忱有本身改革天下賦稅機制,反正朱祁鎮怎麼看,怎麼覺得大明賦稅是一團亂麻。

亂到朱祁鎮不知道該怎麼下手改革了。

如果周忱能做到這一點,不用周忱貪,朱祁鎮賞他一百萬兩,都心甘情願。

甚至朱祁鎮覺得周忱圓滑一點,倒也不是不好。

爲什麼?因爲有時候,朱祁鎮覺得大臣們太堅持原則,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爲有時候想要說服這些大臣,是很難的。

最後被說服的總是朱祁鎮。

王直似乎看出了朱祁鎮的心思,說道:“陛下,東里公推薦了周忱,並非不知道周忱之才的,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調周忱入京。”

“就是因爲如此。”

“以周忱之能,一方大吏足以勝任,但是卻要總理陰陽卻差太多了。陛下或許以爲臣等固執,但是陛下面前全部是阿諛奉承之輩,陛下以爲有益於天下乎?”

“周忱以才勝德,陛下以之爲戶部尚書,臣以爲合適,但是最後讓他止步於此。”

朱祁鎮聽了,一時間心中也覺得有些矛盾。他也明白,周忱這樣的人,定然不會如王直這樣說話。用起來自然很舒服。

但是自己即便是做出了什麼錯誤的決策。周忱也不會反對的。

王直這一句評價,其實很刻薄了。可以說一句話,那就是周忱無大臣體。

何謂大臣體?

在儒家的定義之中,大臣就是以道佐君王,一定要將皇帝歸納到道的範疇之中,而周忱沒有這樣的能力。

即便其他能力再好,也不是一個大臣。只是能辦事而已。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了。”他還沒有繼續說,反正他還沒有見過周忱,等見過之後再說不遲。

朱祁鎮說道:“吏部郭尚書也不能在位了。王先生以爲吏部尚書誰能接任?”

王直說道:“陛下屬意何人?”

朱祁鎮說道:“無有。”

王直聽了,說道:“以臣之見,吏部侍郎魏驥魏老大人,足以勝任。”

朱祁鎮說道:“爲何?”

王直說道:“因爲魏驥老大人與楊次輔投脾氣。”

朱祁鎮心中有些懷疑,暗道:“難道魏驥是楊溥的人?”說道:“以先生之意?”

王直說道:“並非如此,陛下可曾注意到楊次輔的衣服?”

朱祁鎮心中暗道:“我注意這個做什麼?”說道:“不曾?”

王直說道:“楊次輔的官服從來只有一件。如果污了,回家之後,就要連夜洗了,烤乾,明日才能繼續穿。”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楊先生難道自苦如此?難道朝廷給他俸祿不夠嗎?”朱祁鎮知道京官俸祿少。

但是別人少,楊溥絕對不少,因爲楊溥與楊士奇都是食三俸,也就是三份工資,一年下來,也有近兩千石祿米。

要知道明代的石,要比漢代的石,大了不知道多少,這一封俸祿,放在漢代也是很優厚了。

楊溥一個人,即便是奢侈一點,也是花不完了。

王直說道:“非也,而是楊老大人,不近人情,對親族太過苛刻,當初他主持鄉試,家鄉有子弟,多投入門下,想求一個前程,楊老大人力拒之。”

“所以楊老大人多將祿米送到家族之中,買田置地,供家族子弟上學,甚至自己的兒子也趕到家中,不讓他沾染京中富貴氣,他在京師,只有他與夫人一人幾個僕役而已。”

朱祁鎮心中越發相信王直之前所言了,楊溥心中有一口氣。

楊溥身居一品,可以說榮華富貴只要一伸手就會有,但是他依舊如此,不愛此,就愛彼。他所愛的是什麼?

朱祁鎮心中自然有所猜測。自然是天下大權了。

王直說道:“楊公之廉潔,天下知名,而魏老大人,也是同樣的一個人。清廉如水。”

朱祁鎮心中暗道:“有些什麼,有些人不用去拉攏的。因爲政治理念相同,很容易走到一起。”

此刻朱祁鎮或許摸到了楊溥是如何說通劉球,讓劉球彈劾楊士奇了。

因爲劉球本身就是這樣一個人。既清且直。

對於這樣的人,或許不用太多的算計,只需將事實放在劉球面前,劉球自然會做他該做的事情。

說起來,即便說楊溥僞詐,但是在私德之上,楊溥是勝過楊士奇的。

如果是楊溥的兒子犯事了,朱祁鎮估計楊溥會親手抓他兒子過衙。

不要懷疑這一點,越是清官,其實越是能狠下心來。

不知道不覺之間,朱祁鎮與王直談到了深夜。

王直見天色不早了,說道:“陛下,今日已經免朝一日,卻是陛下登基以來,除風雨寒暑之外,第一次免朝,臣以爲陛下明日不可再免朝了,否則失天下之心。”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

早朝雖然是一個儀式,但大部分百姓不清楚這一點。朱祁鎮即便是表演給他們看,也不可能不上朝。

朱祁鎮說道:“王先生,今日就在前殿住下吧。”

王直說道:“謝陛下。”王直猶豫了一會兒,說道:“陛下,東里公雖然教子不嚴,但是總就有大功於國,陛下當以寬慰,不能失老臣之心。”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隨即打發王直下去了,

自己匆匆用了一點點心,墊了一下肚子,吃了兩口,卻覺得這點心味道有些熟悉,問左右,左右道:“皇后殿下來過了,見陛下再召見大臣,就留下幾盤點心走了。”

朱祁鎮心頭一暖,暗道:“有時間朕還是去坤寧宮了,有時候這乾清宮是有些不合適。”

雖然乾清宮很大,但是如果朱祁鎮留王直在這個過夜,又留皇后在這裡過夜。說不定明天傳出來什麼。

即便是而今王直去了文華殿也不行。

朱祁鎮吃過點心,躺在牀上,心中暗道:“從王直表現看得出來,楊溥的威望不能與楊士奇相比。只是楊溥也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

“從明天開始,朕要對面的就是這個對手了,卻不知道好不好對付。”

“不過,王直所言也對,即便楊士奇即便不在位了,但是楊士奇餘黨還是遍佈天下,特別是各地不知道多少楊士奇的人,連周忱也是楊士奇舉薦的。”

“禮遇楊士奇,也是一件大事。不可怠慢了。”朱祁鎮百般念頭轉動,好久才昏昏沉沉睡過去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
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