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

第一百章楊溥奏對

“不。”太皇太后說道:“楊士奇無錯。只是年老體衰,不堪政務,致仕而已。”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朕明白。”

太皇太后這個處理方式,朱祁鎮也承認,這是最好的。

所謂之將相不辱,其實就是對朝廷頂級的人物,在政治上的保全。否則一查,大明皇帝身邊的人都是這樣那樣的壞人。

那麼皇帝是怎麼樣的人。

所以,這一件上在政治上的定性,只能是楊士奇爲國效力,疏於理家,以至於家有逆子,卻不知道。下面的借了楊士奇的名聲而已。

所以楊士奇的兒子,該怎麼明正典刑,就明正典刑。楊士奇是無罪的。

至於楊士奇致仕,是因爲年老多病,七十多歲的人了,也該致仕了。

兩者之間,決計沒有關係。

至於真有關係,還是假沒有關係,該知道都知道,不該知道的都不知道。

而且楊士奇而今是被楊溥抓住的把柄,但是楊士奇近二十年的首輔,是白當的嗎?楊溥能幹掉楊士奇,他能幹掉楊士奇黨羽學生嗎?

曹鼐,于謙,郭進,等等,以及滿朝半江西的江西鄉黨。

楊溥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給楊士奇保全體面,也是對楊士奇餘黨安撫,否則楊士奇重懲下面的人很難不受影響,對朱祁鎮想要儘快恢復正常,卻是有些困難的。

朱祁鎮打通了太皇太后的關節。

他回到乾清宮之後,獨自坐了好一陣子,才傳令道:“召見楊溥。”

這個命令一傳出來,大部分人都知道一件事情,變天了,楊士奇的時代結束了。

朝廷之上百官的心思,如何變動,先不去管。

朱祁鎮屏退左右,與楊溥奏對。

朱祁鎮將心中所有不良情緒,都打發一邊,不管是楊溥蓄謀已久也好,是楊溥有逼宮之嫌也好。

而今局面已經成爲定局了。

楊溥代替楊士奇成爲內閣首輔,已經是做好的辦法了。

朱祁鎮與楊溥之間合作,一時間也結束不了。所以朱祁鎮對楊溥就要有足夠的尊重,任何不良情緒,都不利於朝廷運作。

朱祁鎮吸取了之前的教訓。

如果一直以來,對楊士奇畢恭畢敬,推崇備至。楊溥敢不敢對楊士奇下手,也是一個疑問。

既然朱祁鎮不想再換一個首輔。

那麼就不會向楊溥表現出任何負面情緒,即便朱祁鎮心中滿心的不舒服。

朱祁鎮也不打含糊,直接說道:“首輔年老多病,在家養病,而今內閣的事務,卻需要你多擔待一些了。”

楊溥哪裡聽不懂朱祁鎮的言外之意,楊士奇估計會一直養病,養到致仕。楊溥說道:“臣定然不負陛下信任。”

朱祁鎮說道:“眼前這一件事情,該如此處置?”

楊溥說道:“不如令首輔休假數月好生養病即可。”

朱祁鎮說道:“如此滿朝沸騰之意,就能平息嗎?”

楊溥說道:“臣以爲陛下希望而今衆意平息下去嗎?”

朱祁鎮說道:“先生之意?”

楊溥說道:“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登基七年,親政兩年。然滿朝文武,大多卻是先帝所留。陛下簡任之人,少之又少,這就是而今朝廷脫出陛下掌控的原因所在。”

朱祁鎮心中一動,這讓朱祁鎮心中有一些驚醒。

朱祁鎮一直按照太皇太后的教誨來,一切以穩定爲要。

幾乎沒有怎麼幹涉過朝廷任免,朱祁鎮施政要點,是在推行自己的政策,而不是在人事之上奪權。

щщщ▪ттkan▪℃ O

當然了,這也與朱祁鎮夾帶裡面沒有人才有關係。

但凡,有資格擔任大明朝廷尚書級別的官員,最少也是也宣德年間的進士吧,這些人朱祁鎮並不能說不信任,但要是多信任,那就是有假了。

不過,而今與之前不同了。

他已經在內閣之中安插了王直,拉攏了曹鼐,但是六部尚書之中,卻沒有人,也不是一個辦法。

如果他下層官員之中,有足夠的親信,決計不會讓人在御前會議上給打了一個突然襲擊。

朱祁鎮隨即又想楊溥爲什麼這麼說。難道是爲了打擊楊士奇的黨羽。

朱祁鎮不想讓這爭鬥加劇,他縱然有些心頭。卻也搖搖頭,說道:“朕說了,首輔之事到此爲止。”

楊溥說道:“陛下以爲臣是何等人?是挾私報復之輩嗎?臣之所做所爲,就是爲了陛下,陛下欲治理直隸水利,耗資千萬之重,而今可以依靠內庫,但是內庫之銀用多少,臣雖然不知道,但是想來也支撐不了直隸治理。”

“即便陛下設海關,但是臣估計三五年之內,海關總賦稅每年能抵上鹽稅就不錯了。但是供應治水之事,也是有些難。”

“有一人,陛下不得不換,就是戶部尚書劉中敷。”

“臣知道劉中敷乃是靖難功臣,仁宗守北平之時,他就在仁宗麾下效力,但是陛下所缺錢糧,不從戶部出,從何處出?”

“劉中敷不過守戶之犬,使其看倉儲,減消耗,逐鼠輩尚可,想讓他佐陛下立不世之業,卻是難了。”

“兵部柴車,垂垂老矣,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能病死任上,陛下登基以來,清軍御史從來沒有收回來,但是結果按在。”

“正統三年,天下衛所空額一百二十萬,而今是增是減陛下知道嗎?”

“不得其人,則事必不成。”

“陛下還以爲臣是挾私報復嗎?”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不得不承認楊溥說的有道理。

從朱祁鎮登基以來,一直穩定的人才梯隊,唯一一次大變動,還是楊榮身死之後,內閣擴充。

其中或有因爲一兩人的變動,但是大多都沒有變。

朱祁鎮想要做大事,這些人未必是合適的。

朱祁鎮心中緩緩思索要不要在人事上進行大變動的同時,更看重的是楊溥的態度。

一直以來,楊士奇一直是給朱祁鎮拉繮繩,踩剎車的人。

朱祁鎮的計劃,到了楊士奇那邊,楊士奇總要打一個折扣。而今楊溥似乎並不反對,表現的很支持朱祁鎮大有作爲。

朱祁鎮說道:“朕親政以來,不過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大治直隸水利,另外一個就是征討麓川。”

“而今直隸水利,僅僅開一個頭,而麓川戰事雖然平息,但是雲南的烽火,估計也要維持好幾年,甚至南疆恐怕非大明所有。”

“先生覺得朕所做所爲如何?”

楊溥心中一動,對這個問題,他早就有心理準備了,說道:“陛下雖然親政日短,但是卻深得治政之要,我大明立都北京,糧食皆從漕運而來,乃朝廷一大弊端,是祖宗留給陛下的事情。”

“陛下不畏艱險,力排衆意,秉愛民之心,即便耗盡內庫,也要解救百姓苦難,臣感激莫名。真聖君在上。”

“麓川之事,乃是永樂之後弊政累積而至,陛下選定保定侯徵麓川,不出半年而定,慧眼識人,古之明君不過如此。”

“封親藩以廣地,又以瓦刺在北,大軍不可久懸雲南,當斷則斷。臣佩服之極。各種決斷,分寸拿捏的恰到好處。”

“即便太祖在世也不過如此。”

朱祁鎮聽得都有一點臉紅了。

其中有多少是無可奈可,只能由之任之,有多少事情,與他的本意相違背,只有朱祁鎮自己知道了。

在楊溥的吹噓之下,似乎他朱祁鎮已經遠邁三皇,勝過五帝了。

朱祁鎮固然知道,楊溥其實在表態,表態他支持朱祁鎮一切政策。但是心中依然很美。

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
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