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

第十一章微山湖計劃

朱祁鎮並非不知道其中分野,他選擇興建徐州水利,其實也是看知道其中問題,一來徐州這數年水災連連,幾乎比得上正統初年的三年大旱了,二來就覺得這個工程量少一點。

朱祁鎮問道:“徐州兗州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阮安說道:“可否請輿圖?”

朱祁鎮點點頭,懷恩立即將一副輿圖呈上來。就是山東與南直隸交接處的地圖,其中河北,河南也有部分出鏡。

阮安向前走幾步,來到輿圖之前,指着兗州這裡大大小小湖泊,說道:“水勢利下,萬世不易之理。徐州與兗州之間,有大小湖泊十幾處,多爲黃河決口所沖刷出來的。”

“兗州一帶,乃是附近地勢最低窪之處,大明西高東低,而到了兗州府這裡,卻不一樣,他東邊乃是沂蒙山,南邊乃是黃河故道。北邊也新修黃河大堤,東面又是運河河道。故而四方之水彙集而至者,有五十八條之多,積蓄而不能去,是以氾濫。”

或許有人不明白,黃河爲什麼成爲水積蓄而不能去的原因。

就是因爲黃河是地上懸河,在開封一帶地面之上最高點,就是黃河大堤,縱然剛剛修好的山東段,黃河雖然不地上懸河,但是爲了防止黃河氾濫,兩側大堤,也是高過地面不少的,也就是說,休想讓旁邊的河流匯集在黃河之中。

朱祁鎮不由的問道:“這些水就不能排出去嗎?”

阮安說道:“唯有通過運河。只是運河爲了保運,只會在缺水的時候開閘,水多的時候閉閘,所以,一旦洪水氾濫,根本不可能通過運河派出去。”

朱祁鎮微微皺眉。

從河北到山東,從海河到淮河,整個中國北方的農業生產,不能不能談水利,而談水利不能不說運河。

而這一筆賬,朱祁鎮真有些算不明白了。

運河對大明來說,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朱祁鎮很快就不去想這個問題了。

因爲朱祁鎮也知道,他想廢掉運河也有些困難,畢竟沉沒成本太高了。

整個運河大明少說砸進去數千萬之多了,而今說不要就不要,那就是實實在在的敗家子了。

朱祁鎮說道:“如此說來,你的意思是,在此地修一個大湖,彙集四方之水,調節水旱。”

阮安說道:“陛下英明正是如此。”

朱祁鎮說道:“王永和,那你爲什麼一直吞吞吐吐的?”

河北三個湖泊,現在一直髮揮着調節水旱的作用。對於在兗州挖掘出來一個湖泊來,朱祁鎮自然不會有反對的意見。

朱祁鎮就不明白了,王永和爲什麼一直不肯上報這個計劃,他明明已經催了好幾次了。

王永和說道:“陛下,這是比較理想的辦法,但是很難做到。”

朱祁鎮說道:“爲什麼?”

王永和苦笑說道:“因爲運河,水就下,想要在這裡挖掘一個大湖,工程難度暫且不說的,單單說選址,就要選擇一個最低的地方,好事半功倍。”

朱祁鎮點點頭,他覺得這不是一個常識嗎。

王永和說道:“陛下,運河進入山東之後,就成爲了閘河,需要通過水門一層一層的將船擡上去,單單是兗州府就有數道之多,爲了閘門順利運行,必須有水源補充,如果修建一個大湖的,引四方水彙集在此地,運河的閘河就不能運行了。”

“而且挖掘出一個湖來,也是需要將水排出的通道。”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

王永和說道:“有,那就是將現在的運河向西偏移數十里。讓運河在湖中經過,只是如此一來卻也有諸多不便。”

朱祁鎮立即在地圖細細觀看。

心中暗暗思量道:“沒有想到這也是一個大工程。”

說起來容易,運河西移,但是想想就知道,這是一個多麼好大的工程,之前的所有運河都不能用了。

朱祁鎮一邊想一邊看,心中暗暗計較要不要這樣做,但是看着一片地區,再想想後世看過的地圖,忽然覺得這一帶不就是微山湖所在的地方?

忽然朱祁鎮覺得這個計劃非常可行。

原因很簡單,從大明地圖上了,是看不見微山湖的,是有幾個小湖分佈,而阮安的計劃,也是將這幾個小湖連接在一起成爲一個大湖。

與微山湖的範圍有些差錯,反正朱祁鎮也記不清楚了微山湖具體範圍。

但是微山湖的存在,本身就證明了阮安計劃的可行。

如果說微山湖是人工挖掘的,說明後世之人可覺得這個方案可行了。並且維持下去了,如果說微山湖不是人工挖掘出來。

那麼更說明了一點,那就是阮安的選址沒有錯誤。這一帶正是周圍最低的地方,在這裡蓄水,調節水旱,也是最容易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運河通過湖泊,有什麼不變的嗎?”

王永和說道:“一般在運河之中運輸,一旦有了事故,貨物還是可以保存下來的,但是如果在湖泊之中,卻恐怕有漂沒。而且河道之中,不會有水匪,但是一個大湖之中,就不大好說了。”

“而且湖水或許因爲旱情而乾涸,到底是影響運河就不好了。”

朱祁鎮也知道。大明而今雖然不錯,但是治安也就那回事了。

就好像項忠在鄖陽一下子招安了幾十萬百姓,難道其他地方就沒有了嗎?有,甚至可以極端的說,在大明山有山匪,水有水匪,路有路盜,海有海盜。

但是即便如此,只要沒有大的戰事,在百姓心中,也就是太平世界了。

甚至有些土匪窩子傳承比皇帝還久,號稱數百年之久。

這是古代的常態,不用太過驚奇。

朱祁鎮看規劃出來的大湖,又是運河經過的地方,如果類比的話,簡直就好像大航海時期的加勒比。

爲什麼叫加勒比海盜,無非是大量美洲的金銀珠寶通過這個運到歐洲去嗎?

想來這個湖中將來定然是匪患重重。

不過,對朱祁鎮來說,這並不重要。

其實王永和所說的兩個問題,都是小問題,真正的大問題,乃是錢的問題,不管是運河改道,還是挖掘這一個人工湖,都是需要錢的。

朱祁鎮說道:“這一個湖修建好了之後,水從何處流出?”

阮安立即說道:“如果運河從湖中經過,那麼湖水向東就暢通無阻了,以臣之見,當從徐州往東,挖掘一條河道,可以灌溉兩岸百姓,並彙集沂蒙山南麓諸水,從海州入海。”

“這一帶多有現成的河道可以借用,工程量並不是太大的,唯一的問題,這一帶的河流都是運河水源。”

“如此一來,運河就不大好辦了。”

朱祁鎮頓時覺得腦門生疼生疼的。

甚至朱祁鎮還要慶幸,黃河已經北流了。也就是說而今他不會考慮黃河的問題,如果要考慮黃河的問題,徐州一帶的水情田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此處不能動,彼處也不能動了。

朱祁鎮說道:“阮先生,這一次麻煩你去一趟徐州吧,好好考察一下當地的情況,順便考察一下淮河的情況,其他的事情朕再想想。”

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章 貝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章 諸子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
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章 貝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章 諸子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