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

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

朱祁鎮對王驥這個觀點,也是有所感悟的。

當然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對局勢判斷的理由,但是局勢會向那一個方向走,卻充滿了未知。

也先稱汗,而今正是他的威風不可一世的時候。

但是這個時候,與大明私下溝通的人,卻多了不少,除卻王驥所言的女真衛所兀者衛,兀良哈之外,還有關西的部落,乃至哈密王。

乍一看,也先好像是衆叛親離之狀。

也無怪乎草原各部落人人自危。

其實也先也是騎虎難下,這是也先讓綽羅斯家族代替孛兒只斤家族最關鍵的一步。

對於蒙古人來說,成吉思汗的重要性,再怎麼高估都不爲過,甚至可以說在成吉思汗之前,在蒙古草原上存在的種種部落都不能稱之爲一個民族,只有成吉思汗敲定了蒙古的基本制度,蒙古的文字以及等等。

而草原上幾乎所有部落向上面數,都是與成吉思汗有關係的。

也先如果不將這些舊勢力全部清理一空,他是不能放心的。畢竟草原上叛伏不定,唯力是圖。

不要看綽羅斯家族而今如此之興旺,但是也先能保證綽羅斯家族今後一直如此嗎?如果不能將孛兒只斤趕盡殺絕,等綽羅斯家族衰落的時候,孛兒只斤家族的報復定然是殘酷無比的。

硬生生的將孛兒只斤家族的影響力,從蒙古人的心中拔除,也先遇見的困難,是超前的。

殺人容易,服人心難。

如果也先只想做一個所有人臣服蒙古大汗,他是能夠做到的,但是他要近一步成爲如大明一般的帝國皇帝,卻要面對更多的反對者。

但是也先自信,他可以做到這一切的。

故而他非但沒有將手段放緩,而是更加酷烈起來。

似乎將所有政敵給殺盡了,將來就沒有敵人了。

這樣的局面只有兩個結果,一個結果是,也先用屠刀將鐵木真的影響力從蒙古部落之中斬斷,另外一個結果,就是被逼到絕境的孛兒只斤各部決死反撲。

也先稱汗,倒是一切的結束,而是戰鬥轉入下半場了?

誰也說不清楚。

畢竟瓦刺權力鬥爭這幾年變化頻繁,錦衣衛的情報網只能將結果傳來,對各種暗流卻未必能夠了解。

畢竟這些暗流除非深入其中之人,才能知道內情。

錦衣衛又能怎麼可能深入到這種地步?

所以在局外人看來,一片混沌。

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所以王驥要保留兵力,如果有變的話,可以插手期間。

只是朱祁鎮卻不想要這樣的勝利。

因爲這樣的勝利,不過是一場不徹底的勝利。大明還是不能直接統治漠北,一日不能列郡漠北,大明北方邊患就一日沒有息止的可能。

除非加大幹涉勢力,但是與朝鮮動兵,與瓦刺動兵消耗是兩個不同的級別的,別的不說,朝鮮也算是海東強國,可以因糧於敵,但是打瓦刺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

而打朝鮮遼東方面還可以支應糧草,糧草轉運難度,與草原征戰,是完全不一樣的。

即便財政很困難,朱祁鎮咬着牙還能擠出來一兩百萬兩銀子。

再湊一點糧草,取朝鮮財貨犒賞全軍,這戰事還是能打起來的,只是名聲有一點不好,劉定之所言的一千萬兩,未必不對,但是有些誇大卻難免的,在劉定之計算之中,卻是全部開支都由戶部支出的結果。

不過,朱祁鎮此刻並沒有力主與朝鮮開戰的意思,艱難的財政狀況與複雜的局勢,讓朱祁鎮有些猶疑。其次就是朱祁鎮敢肯定,李瑈不會改變主意。因爲他沒有退路。

朱祁鎮說道:“衆卿之意,朕知道了,讓禮部遣使朝鮮,如果逆賊李瑈肯赴京請罪,念在莊憲王的面子上,未必不能網開一面,但是他執迷不悟,就勿謂言之不預了。”

朱祁鎮這樣做,就是想讓滿朝文武沒有話說。

一次使者不成,再派一次,如果還不行,再派第三次,三次之後,依舊不行,到時候動武,滿朝文武自然沒有話說。

而且也要給李瑈一點時間準備,不管是清理政敵,還是團結朝鮮兩班貴族。完成徐有貞一戰將朝鮮的脊樑打折的設想。

一舉而兩得。

朱祁鎮這一句話,讓衆人鬆了一口氣。雖然有些人未必不知道朱祁鎮是緩兵之計,但是很多人對打朝鮮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朱祁鎮的內閣大臣,大多是主戰派,如王驥,與劉定之,他們在乎的是現在的條件並不成熟,並不是對打朝鮮本身有什麼反感。

反正朝鮮又不可能長腿跑了,等國內外環境好轉一點,再拿朝鮮開刀,豈不是正好?

這一件事情就這樣先按下來了。隨即朱祁鎮又將五軍都督府的五位留了下來。順便也將王驥給留了下來了。

卻是要商議進攻朝鮮的方略。

無他。

戰事或許要拖着幾個月,但是預案不能不先準備好。

這畢竟不是後世,總參謀部的抽屜裡,估計有厚厚一疊作戰計劃,打誰的都有,估計打外星人的預案都會因爲不同外星人,分爲ABC。

朱祁鎮說道:“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朝鮮向來是朝廷恭順藩屬,朕無意加之刀兵,只是李逆如果多行不義,朕就不得不代天懲戒之,總不能事到臨頭慌了手腳。”

“如果,朕說如何,朝廷要對朝鮮動兵,該怎麼打?”

朱祁鎮目光掃過幾個人。

王驥當任不讓,他一直想讓兵部壓過五軍都督府,在這樣重大戰略發言上,總是要先聲奪人。

王驥說道:“攻朝鮮,無非是三路人馬。”

“第一路,從鳳凰衛過鴨綠江,沿着義州,平壤,漢城,一路打下去,這一條路雖然有鴨綠江天險,卻可以通行大軍。縱然是十萬人馬,也可以通行,這必然是主力。”

“第二路,就是從海西,攻會寧,下咸興,或直接南下朝鮮南三道,或攻漢城。這一路山路比較多,只是是偏師。”

“第三路,就是水師直接攻江華道,自從開海以來,本朝客商來往於漢城與天津之間數不勝數,可謂輕車熟路了。”

朱祁鎮想了想,估計大明攻朝鮮,也就這三條路了。

“王大學士所言極是。”孟瑛說道:“以臣所知,朝鮮兵馬分爲五衛,仿造朝廷五軍都督府,分別是前衛。分別是忠佐衛,忠武衛,龍驤衛,虎賁衛,義興衛。還有漢城的內禁衛,羽林衛。雖然號稱幾十萬之數,但是實際上不過十萬人馬,其中也只有兩支軍隊有戰鬥力,就是負責朝鮮西北的忠武衛,已經漢城本部人馬內禁衛與羽林衛,其餘各衛,比本朝南方各衛所好不了多少。”

“南方或許有一點水師,因爲打擊倭寇的原因有一點戰鬥力,但是與我朝的水師相比,卻是相差太遠了。”

“固然,臣以爲只需出動京城五軍之一,合遼東,海西兩鎮,再令海運總兵官王英協本部人馬助戰,最多再加上一點山東衛所軍,就足以破敵了。”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那麼以誰爲帥?”

朱祁鎮此言一出,下面大將領紛紛請戰,說道:“末將願往。”

朱祁鎮目光掃過這幾個人,最後將目光落在曹義身上。

在孟瑛,石亨,曹義,郭登,楊洪之中,朱祁鎮更屬意曹義,倒不是其他將領都不能打,而是曹義在遼東鎮守多年,遼東將領都是他的舊部,配合起來才更加默契。

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章 蹇公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九十八章 藏地
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章 蹇公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九十八章 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