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

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

他有一點擔心。

倒不是朱祁鎮對成國公有什麼感情,作爲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就不要談感情這東西,但只是擔心一點。

那就是成國公不管怎麼說,都是靖難勳貴集團的首領。

雖然說獎罰分明,但問題是任何問題上升到政治層次,都不可能完全獎罰分明。

如果按照法度來說,成國公就是覆軍之罪。殺頭沒有問題。

但是成國公雖然葬送了十萬大軍,但是也要看見清楚,靖難勳貴集團雖然遭受重大的損失,很多大將都死在其中了。

但是,如果以爲靖難勳貴集團不負存在了,那就是錯了。

各處軍鎮,乃至於京營步卒之中,還充滿了成國公留下的門生故吏。今天嚴厲處置了成國公。會不會給即將帶來的大戰,帶來不確定因素?

被認爲是政治清洗?

畢竟成國公的處置,決計不能簡單認爲,是成國公一個人的事情。畢竟皇帝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會看做政治風向標的。

即便朱祁鎮沒有這個意思,層層傳導下去,到了下面會發生什麼事情。

朱祁鎮也不清楚。

這裡面的分寸要拿捏好。

畢竟,成國公或許是丘福,但是朱祁鎮卻不是太宗皇帝,沒有太宗皇帝的威望。

“陛下,貓兒莊之敗,朝廷最少要增加數百萬軍費,軍中撫卹,重建,兵器重新置辦,等等。都需要錢,但是朝廷而今還有多少錢?但是有一個地方有錢,那就是成國公府。”周忱說道:“成國公府兩代積累,田產極多,都在北京附近,如何摺合白銀的話,最少有二百萬兩傢俬,可解朝廷燃眉之極。”

朱祁鎮聽了,怦然心動之餘,又有一些暗暗慚愧。

作爲一個皇帝去貪戀臣子的家產,實在太陋了。只是而今一分錢難道英雄漢,朱祁鎮即便將內承運庫騰空,也拿出這麼多錢來。

而且二百萬兩的傢俬,還是往少裡算的,成國公單單是俸祿每年不下萬石,爵位上,官職上的,還有各種賞賜。以及朝廷賜田,還有成國公家族自己的私田,具體數字朱祁鎮都不的清楚,但是想來數萬畝還是有的。這還是正項上的,至於灰色收入,下面侵佔田畝,走私軍械,難道不給頂頭老大孝敬錢,乃至各種專營生意,鹽商的後臺之中,估計也有成國公在內。

只是成國公府開銷也大,大概存銀沒有二百萬兩。如果這些物資慢慢變現,千萬兩白銀也是有的。

只是倉促之間,卻是要折價的。

但是即便如此,周忱的判斷也是一個保守的判斷。

只是這有些吃相太難看了一點。該怎麼做啊?

朱祁鎮還在思量之中,就聽外面腳步之聲倉促之極,範弘在門外聲音都有一點變調,說道:“皇爺,老奴求見,軍前急報。”

朱祁鎮心中暗道:“大抵是大敗的消息傳來了。”說道:“進來說話。”

範弘進來,行止之間雖然努力平靜,但依舊有一絲倉皇之意,朱祁鎮猛地暗暗皺眉,心中暗道:“這範弘還是承不了事啊。”

不過,朱祁鎮的司禮監太監,其實就是一個大秘的角色,在大明政治生活之中固然重要,但是決計不會發展到內相的局面。

所以,範弘能不能坐到處亂不驚,也就無所謂了。只是朱祁鎮接過密奏。他打開一看,心中頓時一凜。暗道:“他怎麼敢,他怎麼敢?”

其實對大敗的消息,雖然封鎖嚴密,但是總體來說,對一部分高層人員來說,該知道都知道了。

畢竟,楊洪調兵接應這樣的事情,也必須通過兵部的。

內閣乃至兵部這一條線都有一個預計,只是沒有想到敗的這麼慘而已。

此刻,讓朱祁鎮吃驚的並不是兵敗的消息,而是成國公自殺了。

朱祁鎮看見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只覺得大腦嗡的一下。說實話,朱祁鎮在這裡衡量殺不殺成國公。雖然感到爲難,但是朱祁鎮內心之中還是傾向保全成國公的小命。

不僅僅是靖難勳貴集團的力量,還有成國公的能力,雖然成國公敗了,而且敗的很慘,但是能帶領十幾萬大軍,統領一方的將才,在大明可不是那麼好找的。

成國公縱然不敵瓦刺,但是鎮守一方的能力,還是值得信任的。

但是成國公一死,很多事情的處理一下子就確定了框架。

所謂人死爲大。成國公已經死了。朱祁鎮不可能將拉出來鞭屍,而且也毫無意義,成國公自殺,也刷夠了同情分。

朱祁鎮能做的選擇只有一個安撫,靖難勳貴,以國仇家恨,近可能將靖難勳貴的勢力拉到皇帝這邊。

之前也說過。

所謂靖難勳貴集團,其實就是太宗皇帝留下的舊部,他們並非對大明不忠心,只是他們有自己的利益取向,與大明,或者說朱祁鎮的利益取向不一致而已。

而今貓兒莊一敗,靖難勳貴骨幹戰將,幾乎傷亡殆盡,成國公一死,可以說靖難勳貴實權將領幾乎清空了。

雖然有一個張輔,但是張輔已經老了,而今又傳出來生病的消息。

朱祁鎮從這些人之中提拔出來幾個將領,就能將這些將領成爲朱祁鎮的人。對於這樣的好處,放到嘴邊了,朱祁鎮怎麼能不要。

但是,成國公雖然用自己的死,爲自己家族,乃是跟隨自己舊部鋪出一條大道。但是朱祁鎮卻有一種明顯的挫敗感。

就是成國公棋高一籌的挫敗感。

雖然成國公最後一顆棋子是用自己的性命下的。

朱祁鎮忽然有一種感覺,暗道:“沒有皇帝這個位置,我真能戰勝這麼多聰明人?”

朱祁鎮並非沒有金手指,他最大的金手指就是皇帝的身份,在這個社會,有人奮鬥一輩子,估計只是求一個能進乾清宮給他磕頭的機會而已。

朱祁鎮將一瞬間的挫敗感隱藏起來,將這一封奏疏遞給周忱。

周忱一看,也是愕然,心中暗道:“成國公倒也果斷。”

朱祁鎮說道:“這事情已經瞞不過了,要馬上準備起來,我準備派保定侯孟瑛接任徵虜大將軍,統領宣大之軍。京營再派五萬出居庸關。如此一來,北京士卒就有些不足。”

“朕準備招募五萬士卒,你且準備着。”

周忱大吃一驚說道:“陛下,這個事情太突然了?”

周忱言下之意,並不是這個事情突然,而是這一件事情與現行很多制度衝突,周忱擔心下面人反對。

朱祁鎮說道:“這你不用擔心,戶部能不能支撐下來。”

周忱沉吟了一下,咬着牙,說道:“畢竟,今後百官俸祿,還有招募士卒的軍餉,一律用糧代銀元,即便不能全部代替,多用糧食,少用銀元,暫時支撐過去。”

今年北方大兵,黃河大水,漕運斷絕,等等因素都反應在糧價之下,今年的糧價是一兩銀子二石五斗上下。

大明京倉之中有千萬石級別的糧食,今年河北除卻大名府,河間府因爲黃河水災收成不好之外,其他各地收成都不錯。所以河北一地可以供應不少糧草。

所以朝廷手中的糧食是比較充足的。

這就是周忱改變財政政策的原因,多發糧少發銀。

只是這其實也很危險的,京倉的糧食可以說是北京的定海神針,一旦京倉的空了,北京糧價暴漲的話,朝廷連干預的的措施都不會有了。

朱祁鎮說道:“周卿辛苦了。”

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
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