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

第二百一十七章素衣臨朝

夏季的清晨是最舒服的。

上朝的時候,也比尋常時候舒服多了。

總比暑氣上來的時候強得多。

只是此刻大家都沒有別的心思了,大官們心思沉重,小官們也眼觀鼻,鼻觀口,一副要當石頭的樣子。

對於早朝來說,他們本來就是石頭人。

但是也有很多大臣,不甘心當石頭人。

面子上不動神色,手卻在衣袖之中輕輕掂量手中摺子。這樣官員並不少,他們都是準備在今日發難的。

其中最大的官員,自然是劉球。劉球倒是沒有參與任何串聯,但是他作爲左都御史,是督察院的執掌者,是朱祁鎮換人過的朝廷格局之中,唯一遺留下來的老臣。

劉球認爲他作爲朝中僅存的正人君子,他有必要匡扶社稷。不過,作爲大明高層清流,對於與瓦刺大戰,是決計沒有二話的。

特別是一場大敗之後,更是沒有二話,他是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大明士子,他們是堅決的主戰派,決計不會對外的妥協的。

如果開戰之前,他們這些人之中還有雜音,有些人雖然未必同意和親,但是卻也同意息事寧人,不願意打仗的。

但是而今打起來,自然是一副打到底的態度,這是大明士子骨子的基因,從太祖皇帝時期傳下來的。

但是不支持隊外妥協,並不是他們就沒有意見。

當然了,不是對皇帝,而是對五軍都督府。

前文早就說過,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之間的恩怨了。

但自從朱祁鎮親政之後,在處理這一件事情上,有些偏袒五軍都督府。這一場敗仗,正好打一個翻身仗。

將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剝奪過來。讓兵部的發展進入正軌。

這個問題,朱祁鎮其實也知道。

但是王驥在內閣之中。而從楊榮到王驥,一脈相承,就是想將兵權從五軍都督府劃拉到兵部之中。

這裡面朱祁鎮其實也疑心過王驥在後面推動。

但是有些事情,知道歸知道。但是不好明說,畢竟將大軍後勤理會的清清楚楚,也能鎮得住那些丘八,讓他們不要過分的,也只有王驥了。

另外,貓兒莊之戰是朱祁鎮一力支持與放權的,既然敗了,朱祁鎮自然要付出一些代價。這就是該有的政治規則。

但是,朱祁鎮卻不想陷入他們的套路之中。

所以,他要先發制人。

當靜鞭聲響起之後,有大象作爲先導,一時間大臣都肅靜起來,都察院的御史們,也放眼四處看去,就好像是操場之上的班主任一般,看誰敢越次,亂行,乃至竊竊私語。

忽然有尖銳的公鴨嗓子扯着道:“陛下駕到。”

一時間羣臣行禮。隨即又有公鴨嗓子道:“平身。”

一番繁瑣的禮儀之後,羣臣擡頭一看,頓時炸開鍋了,因爲龍椅上的那個人,居然在龍袍外面套了一身白衣。

皇帝在什麼時候穿着衣服,都有規矩。天下人有幾個人當得起皇帝戴孝。

朱祁鎮這樣做,就是將這一場大敗的嚴重性擡高,擡高到大明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擡高到有辱祖宗的地步。

這樣做,就是打亂一些人的步驟。

朱祁鎮一向表現出愛惜名聲,愛惜羽毛,他們也萬萬沒有想到,朱祁鎮會這樣做,這樣做就是朱祁鎮自己打自己的臉。

卻不知道朱祁鎮在乎名聲,只是覺得名聲作爲一項政治資本而已,既然是資本,該用的時候就要用。

只要有政治上的好處,朱祁鎮完全可以不要臉。

這樣做,朱祁鎮要達成幾個目的。

第一,在戰後處理上佔據主導權。壓制下面文官的話語權。朱祁鎮將自己弄得越可憐,文官反而越要維護皇權。

畢竟,文官的權力很大部分都是來自於皇帝的,維護皇帝的統治,不僅僅是政治正確,也是他們保持權力的必然。

畢竟以主辱臣死的原則,讓皇帝如此的臣子,更是該死一萬倍。

第二,確定與瓦刺大戰長期化,不殺也先絕不罷兵的國策。

說實話,整個大明的主流輿論界,除卻朱祁鎮本人之外,沒有人對將漠北收入版圖有興趣。特別是太宗皇帝數次北伐的後果,讓所有人都有一個思維定式,那就是對漠北動兵,是一件好大喜功,毫無利益的事情,只會給朝廷造一個不斷流血的傷口而已。

漠北之地,就是太祖皇帝所說的,“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地方。

所以而今瓦刺犯邊了,朝廷之上自然喊打喊殺,但是一旦大明大勝,甚至攻入草原,摧毀了瓦刺的主力,那個時候瓦刺向朝廷請和,朝廷之上恐怕就不會這樣堅持了。

朱祁鎮從決定打瓦刺的時候,就面對種種的反對者,看見的,看不見的。甚至翻開史書,太宗皇帝決議北伐,也不缺少反對者,最大的反對者就是當時還是太子的仁宗皇帝。

太宗皇帝處置這些反對者的時候,可是乾脆之極,直接投入詔獄之中。

但是朱祁鎮自忖,他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畢竟太宗皇帝名爲繼承,實同開創。他的威信是不可動搖的,朱祁鎮一輩子未必能有太宗皇帝威信。

所以,他不敢用太宗皇帝的辦法,而今這個辦法還是治標不治本,想要治本,就要想辦法,讓漠北草原爲朝廷創作財富。

這就是朱祁鎮今後很長時間要思考的問題了。

畢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事到臨頭再去想,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朱祁鎮不等羣臣從震驚之中回過神來,立即令範弘頒佈了詔書,不是別的,而是罪己詔。

詔書自然是三元及第商輅的手筆。花團錦簇,一派汪洋,內核卻是朱祁鎮擬定的,朱祁鎮秉承萬方有過,罪在朕躬之精神,將貓兒莊大敗的責任都攔在自己頭上,說自己進退無據,求勝太急。又說自己不聽衆言,一意孤行。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之下,輕啓戰端。如是等等。

又說,此事本朝第一大敗,上愧祖宗,下慚黎民。奇恥大辱,不堪於位。一副想要退位讓賢的口吻。

將滿朝文武鎮的外焦裡嫩。

連劉球都想不到。一時間劉球對朱祁鎮的風格,有了新的瞭解,心中暗道:“我怎麼沒有看出來,當今怎麼這麼流氓。”

皇帝是不可廢除的。朱祁鎮自然不可能退位。

朱祁鎮打出一套七傷拳,看似打得是自己,實際上打得是滿朝文武的臉。打得是大明朝廷的臉了。

說實話,雖然成國公敗的很慘,但是對與大多數官員來說,危機感是有,但是並不是太重的。

畢竟北京還是安全的,而且朱祁鎮治理之下,雖然有種種波折,但是國力總體上是上升的。

所以,大家都覺得瓦刺充其量是手足之疾,雖然麻煩卻傷不了大明的根基,所以大家纔會愉快的想借此機會將五軍都督府給打倒。

真要危機時刻了,反而不會這樣做了。在歷史上土木堡之敗後,雖然王振的餘黨馬順被當堂給打死,但是于謙還是上書,停止對王振餘黨的追責。

因爲北京保衛戰在即,不是大加株連的時候。

如此朱祁鎮這一番表演,幾乎在所有大臣臉上左右開弓。

“臣等該死。”不知道誰說了一句,羣臣不約而同跪在地面之上,已經有人嚎啕大哭了。

好像是一個規則,那就是越距離皇帝近的大臣,就越失去對皇帝崇敬,皇帝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什麼神聖性,但是越距離皇帝遠的臣子卻不一樣了。

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六章 海漕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一章 孫氏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百章 馬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
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六章 海漕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一章 孫氏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百章 馬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