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年關

第七十章 年關

一般來說,皇帝冠禮之後,才能結婚。

一旦大婚,就意味着皇帝已經成年了,那麼親政也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皇帝大婚這一件事情,有很高的政治意味。

太皇太后所擔心,就是朱祁鎮太着急親政。

最少太皇太后對而今的朱祁鎮還不放心他執掌天下大權,哪怕在太皇太后看來朱祁鎮也是一個神童。

不過,太皇太后本身也沒有想過一直將朝政大權,攬在手中,已經給出很明顯的暗示。

就在朱祁鎮十五六歲上下,太皇太后就會考慮皇帝親政。

這也是太皇太后想要與皇帝緩解一下心結。

隨後太皇太后也岔開了話題,說道:“你身子也大好了,有些事情,也要你忙活起來了。就是這個年關,有些事情卻是少不得你的。”

朱祁鎮自然知道的。

正旦大朝會,隨後的大宴,乃至正旦之後,宮中的種種儀式。可以說從除夕夜開始,到正月十五,有好多事情都需要朱祁鎮出席。

雖然朱祁鎮在這樣的表現,更多是禮儀上的。甚至皇帝在這樣的場合下,說什麼話,也是有慣例的。

但並不是這樣的事情就不重要了。

朱祁鎮本來就是幼帝。

每日常朝就是一個擺設,全部是虛文。不過是六部尚書,以及內閣幾位在朱祁鎮走一個過場而已。

也只有這樣大朝儀,會接見大量的官員,勳貴,外國使臣。

即便是禮儀上的,但是皇帝能不能做好,讓下面的人看了,有風度,爲威儀,直接關係到朱祁鎮威信。

畢竟以太皇太后的想法,朱祁鎮親政還有好幾年。能見百官的機會很少。

這對朱祁鎮來說,就是一場大考。

朱祁鎮說道:“請娘娘放心。孫兒一定不會讓娘娘失望的。”

太皇太后說道:“這幾日,就讓王直來宮中,教你大朝會上的禮儀,我知道,你從來不耐煩這個,但是決計不可將臉面丟到外國去。好生去做。”

朱祁鎮說道:“是。”

太皇太后又細細交代了幾句。

朱祁鎮就退下了。

第二日,王直進宮,就開始教授朱祁鎮禮儀。並講解大朝會的上流程。朱祁鎮一連訓練了十幾日,將這些事情,都爛熟於心之後,纔算是放過了朱祁鎮。

朱祁鎮這纔算是鬆了一口氣。

而這個時候,已經進入臘月二十三了。

整個北京城之中,就開始熱鬧起來了。而紫禁城中也不例外。宮中太監宮女,都忙活的腳不點地。

當然了,這一些都不用朱祁鎮動手。

本來,朱祁鎮想要除夕將宮中親人湊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只是太皇太后與太后之間不睦,兩邊湊在一起,還不知道弄出什麼事情。

朱祁鎮只能兩邊跑了。

“噼裡啪啦,”的鞭炮之聲傳來,將睡夢之中的朱祁鎮驚醒。

他躺在船上,有一種熟悉的錯位感,好一陣子看着牀頂的布幔,才知道這已經是明朝了。

只是明朝過節的時候,與後世有很多不同,但是放鞭炮卻是統一的。

而且朱祁鎮聽了的明白,不是一處放鞭炮,似乎宮中好些地方的鞭炮之聲,都是一起響起的。而宮中的鞭炮之聲響起之後,隨即這鞭炮之聲蔓延開來。

在北京城中,其他地方也此起彼伏。

不知道有多少人一起放鞭炮。

而在這個時候,文武百官,各國時節都在隨從的簇擁之下出了門。從各個方向想皇宮方向而去。

這些人都是參加大朝會的。

朱祁鎮身邊的宮女們都忙碌起來。

爲朱祁鎮換上冕袍就是所謂日月在肩的十二章龍袍。朱祁鎮登基時候所穿的樣式,不過應該不是一件了。

蓋因朱祁鎮這一年來,身子也竄了一截。當初的龍袍不能說不能穿了,但卻已經不合身了。

這樣的大典之上,怎麼能讓朱祁鎮身穿不合身的龍袍。

朱祁鎮卻不知道,他即便是合身,也未必會穿,皇家的奢侈,是朱祁鎮所不知道的。

“小爺,”王振端着一個食盤,說道:“請小爺嚼鬼。”

朱祁鎮看了,卻見紅木漆盤之上,有一個白玉一般的食盤,食盤上面十二個驢肉盒子,呈圓形擺着,旁邊有一副象牙筷子放在玉製筷枕上。

這是宮中的習俗,朱祁鎮也不知道爲什麼。但是卻知道,他的時間很緊。

這個時候,文武百官都趕過來了。等一會日出的時候,就是大朝會正式開始的時候,金英已經在奉天門外安排好了。

不過,朱祁鎮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說,先給太皇太后,太后,乃至宮中太妃,仁宗一輩太皇太妃行禮。

等這一趟跑完之後。

也就差不多了。

朱祁鎮匆匆用了。見了太皇太后之後,就去坤寧見太后。

太后孫氏而今也是一身正裝,看上威嚴華麗,肅穆之中,帶着豔麗。朱祁鎮知道,大朝會之後,就是大宴。

大宴分爲兩部分。

一部分就是外朝的,也就是朱祁鎮延請文武大臣,各國時節。而另外一部分就是後宮的,太皇太后與太后要延請各級誥命夫人。

這樣的儀式,孫氏也不可能不出席。

她爲朱祁鎮整整衣服說道:“我兒這一次一定要好生做。讓天下人看看,我大明是有天子的。”

朱祁鎮說道:“都是娘娘對我好,母后,你不要與娘娘做對了,好嗎?”

孫氏抱着朱祁鎮苦笑道:“我哪裡敢與娘娘作對,娘是怕啊。好,爲了你,今後不管有什麼事情,我都忍着,只要我兒是皇帝,我生受着,又怎麼樣?你放心,娘不會拖着後腿的。”

這一次,很多人都以爲太皇太后會帶着皇帝出席大朝會。爲皇帝鎮這場子。

畢竟,雖然這大朝會是禮節之上的。

但是畢竟會有外國使臣。

國內大小官員,都會按着朝廷安排來,但是外國使臣,卻未必了。

如果真出了什麼事情,單單憑藉小皇帝,能不能處理的了。很多人都擔心。不過如果太皇太后出現在大朝會之上。很多人也擔心。

擔心這是不是太皇太后臨朝稱制的開始。

太皇太后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僅僅是朱祁鎮與張氏之間的關係了,已經成爲大明朝政一大風向標了。

太皇太后選擇放棄,一方面固然是放心朱祁鎮的能力。一般刁難,朱祁鎮也是能夠應付的。

另外未必不是看出了苗頭。

太皇太后可不想在朝廷之中弄出一個所謂太皇太后黨,爲將來埋下隱患,故而這才選擇退上一步。

否則的話。太皇太后出席這樣敏感的大朝會之上,朝中定然會有捧臭腳。

到時候,就麻煩了。

朱祁鎮聽了,孫氏的話,心中頓時一鬆,暗道:“這是我今年聽到最好的消息。”有這一個老媽,朱祁鎮很多時候,都要爲老媽收拾手尾。

弄得朱祁鎮有一些焦頭爛額。

而且朱祁鎮預計,這樣的事情,即便是未來也免不了的。

但是有什麼辦法啊?

這是他今生的母親。古代又是以孝治天下,他與孫氏之間,無法分割,也不可能分割。對別人或許可以使用強制手段。

但是孫氏,卻是他一定要供起來的那一位。

只要孫氏安安靜靜的在後宮享清福,就是幫了朱祁鎮天大的忙了。否則朱祁鎮真擔心,將來有一點,太皇太后即將大行的時候,也將孫氏待了下去。

因爲太皇太后自信,有她一日,孫氏就跳不出他的手掌心,但是一旦她不在了,恐怕孫氏弄出一個爛攤子出來。

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
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