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

李賢心中各種想法紛紛掠過,片刻之間,就有了決斷。他退後一步,說道:“請先生放心,此事李賢當仁不讓。”

李賢知道,如果不做出改變,那麼今後他僅僅能當次輔,一輩子無法接觸首輔大權,對於一個進入內閣的大臣來說,如何甘心?

這或許是一場賭博,李賢已經決定下注了。

但是他並沒有魯莽行事。

他首先要搞清楚,當今想要變法,究竟是想要變什麼法?

他反而請了半天假,回家之後,將正統七年以來,當今親政之後,所做過的種種隱藏在戰事之下的改革一一找出來。又將丘浚的著作對照着讀。

整整熬了一夜,第二天早朝之後,來見朱祁鎮。

朱祁鎮自然不會拒絕任何一個內閣大學士的求見。立即讓他進來。

李賢已經一夜沒有睡了,但是此刻不見一絲倦意,反而有一絲死亢奮的感覺。因爲他知道,決定他今後政治前途,就在這一兩時辰之內了。

李賢也沒有多說廢話,單刀直入說道:“陛下,欲招丘浚爲經筵?”

朱祁鎮微微一愣,他到沒有想誰給李賢說的,畢竟天下諸般大事都要在內閣過一着,如果李賢留心,這個聖旨,他完全是可以知曉的。

“確有此事。”朱祁鎮說道。

李賢說道:“臣以爲丘浚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學問失於火候,臣推進吳與弼入京爲經筵。”

朱祁鎮微微皺眉。

吳與弼這個名字,連朱祁鎮都聽說過,乃是一代大儒,江西人。門下弟子不少,因爲在江西崇仁縣。

甚至有人稱崇仁學派。

後世黃宗羲整理明代學案,以崇仁學案爲第一,而吳與弼又是崇仁學案之中第一。

後世的評價,朱祁鎮並不是太清楚的。

但是他將丘浚召回京師,是完完全全是出與於政治目的,並不是真想在學問上有所發揮。又何必讓一個老孺,千里迢迢的入京。

朱祁鎮說道:“不必了。康齋先生年事已高,就不必車馬勞頓了。”

李賢說道:“陛下,如果陛下有心向學,翰林院多有翰林,不差丘浚分毫,如果千里迢迢將一個外臣召入京師侍經筵,臣恐天下人笑翰林院無能。”

朱祁鎮立即感覺到了其中不對。

李賢不是陳循,很多時候,敢於直言犯諫,堅持自己的意見,但是也僅此而已,任何一個政治人物,都不會在區區小事上,與皇帝過不去的。

因爲這因小失大。

除非他感到了什麼?

一想到這裡,朱祁鎮頓時警惕起來了,說道:“李先生到底何意?”

李賢說道:“陛下,臣別無他意,只是有下情上秉。”

朱祁鎮頓時知道,什麼別無他意,根本就是我就是有別的意思。

“講。”朱祁鎮說道

李賢說道:“從正統十九年以來,朝廷與瓦刺一年數戰,耗盡天下錢糧,對外以軍功爲耀,對內苛求錢糧之重。”

“又是天災連連。苛捐不減,百姓疾苦,上達於天,方纔有大災連連。”

朱祁鎮頓時皺眉,說道:“何至於此?”

朱祁鎮承認,在很多事情上,他催的比較急,就是爲了前線的戰事,但是他已經很看重民間疾苦的,凡是有災情,他減免錢糧,放賑災糧,從來沒有短缺過。

甚至不管多辛苦,朱祁鎮都沒有從糧稅上打過主意,甚至連正統十四年那邊,地方結餘款,也沒有動用過。

這已經是他以最大剋制了。

否則他真學漢武帝一般,寧可打得天下戶口減半的話,瓦刺早就打下來了。

“陛下,上行下效。”李賢說道:“又何必陛下做什麼嗎?臣乃河南南陽鄧縣人,毗鄰湖北,這些年,家中來信,南陽逃戶衆多,在鄖陽山中,已經有距離二十多萬災民,寧可逃入深山,受虎豹之苦,不願意在家中安居樂業。”

“然陛下見過鄧縣的歲入戶口變過嗎?”

朱祁鎮只覺得腦袋之中嗡嗡的,這簡直被人指着腦門罵:“苛政猛於虎。”

“何至於此?”朱祁鎮的聲音低落起來。

他也知道雖然這兩年年景好了不少,但是之前卻是大災連連的,雖然朱祁鎮竭力賑災,但是他很多時候,有一些麻木且例行公事的感覺。

倒不是朱祁鎮沒有同情之心了。

一是,他的重心一直在瓦刺上面,無暇顧及。其次就是他已經習慣了。

是的,習慣了。

從他成爲皇帝之後,幾乎是無年不災,賑災真的成爲一個流程化的東西。朱祁鎮也都習慣每年下面報災,他令內閣賑災了。

只是下面的官員是最會看風向的。

朱祁鎮的心思未必能瞞得過人。

朱祁鎮想讓災情安分一點,不要影響了他打瓦刺了。下面的人自然願意將災情往小的報。至於是不是真小,就不好說了。

朱祁鎮而今也捫心自問,而今救災的時候,他真如當初河南旱情,派于謙去賑災的時候用心嗎?那個時候可以將錦衣衛放在於謙身邊,情況一日一報。

而今?

朱祁鎮很多時候都是浮光掠影看上一看。美其名曰:信任大臣。

此刻朱祁鎮身爲君王天然的猜疑之心,被李賢撩撥起來了。

李賢見狀,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

進諫如果讓人相信,卻是有學問的。只是李賢所言並不是完全是真的,或者說並沒有說全民。

鄖陽地區有二三十萬不在大明黃冊之中的百姓,倒是真話。

最近鄖陽地區有災民涌入,也是真話,但是他並沒有說,這二十三萬人,其實很早就有不少。

最近賑災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大體還是不錯。

畢竟天下這麼多災情,想要每一個人都做的很好,不出問題,卻也是很難的。

李賢更進一步說道:“兵驕官倦民困,乃是而今天下之狀。正是休養生息以求安堵的時候,豈能再有事於天下?”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李卿,時不我待,你是朕肱骨之臣,朕也不瞞你了,不錯,朕是要變法,大明傳到了朕手中,已近百年,百年之間層層積弊,已經到了不得不動的地步,別的不說,衛所的情況,天下皆知,如果沒有朕更易軍制,哪裡有這一次大捷。”

“而且後世之君,如何有朕的威望,朕如果不做,不僅僅是有負於天下,也是有負於我家。恐怕後世這些問題後世都無法解決了。”

李賢聽了,卻也明白。

如果當今皇帝在根本制度上有所改易的話,盛極而衰,也就在正統朝了。

這就是歷史規律,百餘年來,太祖皇帝的制度,已經早就不適合當今的情況了。之前對大明進步有推進的制度,一個個也變得拖後腿了存在。

而今國有長君,當今大敗瓦刺提高了皇室的威望,也讓當今權威在大明不可動搖。如此才遮掩下來很多事情。

一旦當今去了,或者上來一個平庸的君主,大好局面未必能毀於一旦,但是轉而衰落,卻是大概率事件。

大明開國以來進步姿態已經越來越難以進行下去了。

但是利不百,不變法。

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序章 我, 朱祁鎮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
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序章 我, 朱祁鎮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