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

第一百三十五章太子赴安南

太子朱見濬不知道朱祁鎮爲什麼忽然問這個問題,但是稍稍一猶豫說道:“武進惲家耕讀傳家,也是良善人家,從來是協助官府,而且族長領導有方,估計今後恐怕成爲當地望族了。”

朱祁鎮問道:“你覺得這好不好?”

太子朱見濬並不覺得有些不好的。

因爲有些政務地方上的確是鞭長莫及,需要有人補充從縣一級官府到普通百姓之間的權力真空。

一個縣裡能有幾個官員,往多裡說,一個縣令,縣丞,主薄,教諭,幾個倉大使,幾個巡視使等十幾個領朝廷俸祿的。

請注意,這是往多裡說了,其實很多縣這樣的班子未必會配齊的。

這十幾個人即便是三頭六臂,如何能管理一個縣。

即便是徵召一些編外的衙役胥吏六房主事,加上官員自己的師爺,其實也沒有多少人。他們能管的也就是縣城裡面或者周圍,其他村莊,也就找當地宿老,名流。

有這個幾個人就能代表一個村子,或者幾個村子。

這是一種節省行政開支的必然。

如果朱見濬沒有下過鄉,不知道大明繼承結構的話,或許感觸沒有多深,但是他真正主持清丈過一兩個縣之後,就知道指望縣衙那一點人,幾乎上什麼事情都辦不成,除非主官願意帶頭親力親爲。

只是這樣的地方官有幾個?

但是增加人手的話,別的不說,一個村子放一個人吧?

每一個縣增加的人就要以百來計算,而且這數百人就完了?沒有,以官僚的德行,你安排一個人,他能有三個編外的白役。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負擔都會壓在百姓身上的。

在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

多一個非勞動人口,百姓就多承受一分負擔。

很多人都說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但是現實是,很多時候從數據上來看,並沒有到達土地不足以養活人口的時候,農民起義就先爆發了。

原因無他,大量非農業人口的增加,壓垮了農業生產。

這在古代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朱見濬雖然看到這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也看到其中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故而,他並不覺得錯。

很多時候人都自己從小都發現與認知的東西,不會感到其中的錯誤。

但是朱見濬在察言觀色上還是點了幾個技能點的。故而他看清楚感到朱祁鎮語氣之中的態度。

於是說道:“父皇的意思?”

朱祁鎮說道:“官無封建,吏有封建,縣無封建,鄉有封建。”

“只是大明現狀,胥吏之弊,你是深知的。”

朱見濬點點頭。

在最底層走了一圈,並非沒有見識的。

胥吏們是沒有工資的,幾乎可以說無償的義務的爲官府辦差,只是想想就知道,哪裡有這個高大的人。

他們從來是政務流程之中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甚至有無法無天的脅迫上官,讓縣令給他擦屁股。否則縣令所有工作都無法展開。

如果翻開史書,似乎幾乎所有有能力的地方官,都會有一個步驟,就是整頓胥吏,否則真沒有辦事。

什麼吃完原告吃被告,什麼踢鬥淋尖。

就那運糧稅這一件事情,先是民解後是官解,又讓民自投等等,不就是因爲朝廷知道,胥吏們都是不幹人事的人嗎?

有一個殺一個,大概有冤枉,但是有一百個殺九十個,決計有漏網。

太子在下面清丈的時候,一怒之下,就辦了好幾個胥吏。畢竟欺上瞞下,來糊弄他,朱見濬也是一個沒有忍住。

不過而今朱祁鎮所說的主要不是胥吏,而是鄉之封建。

朱祁鎮說道:“士大夫出者爲官,居則把持一鄉,天下土地兼併多爲此輩,恐怕時間長了,一縣之中,唯有幾個大家族,累世高門,連縣令也要看他們臉色。”

“南方乃是錢糧重地,本朝取東南之錢糧,養西北之兵馬,而今未有變化。”

“而南方又是科舉重地,如果任兼併如此,你覺得今後還能取東南之錢糧嗎?”

太子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想過,一時間覺得太過茫然。

其實朱祁鎮對太子還是很滿意的。

這幾年的歷練很有成效。

如果一直養在深宮之中,恐怕連下面怎麼收稅都不清楚。更不知道由幾個大家族把持一縣的後果,也就是朝廷每收上一分錢糧,就是從這些大家族身上吸血。

這些大家族願意纔怪。

還有科舉的種種優免,自然是稅基萎縮的下場。

太子的茫然是他能想明白這一點,卻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

太子想了好一陣子,才說道:“父皇,那該怎麼辦?”

朱祁鎮說道:“朝廷與士大夫共天下,是沒錯。但是縱然是夫妻兩人,尚有主次之分,內外之別,故而朝廷當用士大夫,但也當治士大夫,如何用,如何治,卻是你要想的問題了。”

“至於劉球的事情,你別管了。且看着。”

見朱祁鎮如此,太子再也不爲劉球求情了,只能行禮說道:“是。”

朱祁鎮說道:“臘月安南雨季就結束了,你收拾一下,去安南吧。你先給韓雍打下手,將來治理安南就是你的責任了。”

“永樂年間打安南並不算難,而今也是一樣,倒是能不能從此將安南併入版圖,長治久安,卻是問題所在。你在安南好好辦事。”

朱見濬立即意思到,這又是朱祁鎮給他的一道考題。

安南戰後也不會太過太平的,如何安堵也是一個大難題。

只是朱見濬只看見第一層,卻沒有看見第二層,未來數年之內,朝廷內部定然大有震動,朱祁鎮不希望太子牽扯其中。

先打發到安南去再說。

太子朱見濬立即說道:“兒臣一定竭力平定安南。”

朱祁鎮說道:“長兄如父,你幾個弟弟,也要你多操心了,將來他們都會如你叔王一般封在國外,故而南洋各國你在安南也要看明白了,特別是身毒自古就是大國,你也好看看大九州的方物。”

太子朱見濬自然答應下來。

朱祁鎮接着說道:“去見見你母后吧,這一去時候就長了。”

朱見濬出了乾清宮之中,心中卻生出無數疑竇。

“父皇不滿意這種官無封建,吏有封建,縣無封建,鄉有封建的情況,卻要從何處下手?這裡有與劉老先生有什麼關係?”

“所謂大九州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封諸弟於國外,到底能不能成?莫非想將一個弟弟封在安南占城?”

“而且對外封建,真能延續國祚?”

“其中,真無一二如太宗皇帝一般?”

每一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所想自然也不同。

朱祁鎮固然將朱見濬當做下一代皇帝來培養,但是朱見濬在沒有登上皇位之前,所有思考以及利益邏輯都是基於鞏固儲位。

所以,對於什麼延續國祚,什麼國家體制,朱見濬雖然很注意理解,但是真正觸動他的是朱祁鎮分封諸子於外的想法。

wWW¤ тtκan¤ C O

固然,朱祁鎮讓太子操心這一件事情,其實也有讓太子壓制其他兒子的意思。

但是有太宗皇帝的先例在,太子又怎麼能不多一個心眼了。

朱見濬緩緩踱步,心中暗道:“看來,我手中要有一些兵權了。”

朱見濬並沒有武力反抗父親的意思,但是看樣子將領諸弟在外就國,手中都有兵馬,如襄王數萬麓川軍,郕王三衛。

作爲太子如果沒有根本軍隊,如何與這些藩王抗衡。

如何預防他們圖謀不軌?

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
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